工作高效的人,必备这3种特质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 慈航笔记(ID: cihangbiji),作者:慈航。
在工作中,我们发现,要做好一个事儿,得自己给自己上弦(压力或动力),手上得出活儿,还少不了跨团队的配合。意识、行动、沟通三个方面,缺一不可。
使命必达
刚来蘑菇街,跟@大饼做事,接到的第一个任务是解决推送回访下降的问题。跟团队忙了小半个月,各环节梳理,赶在国庆节前一天上线方案。大饼说,“根据你的分析和方案,按理说是能搞定这个问题的。但是,如果国庆期间数据还没有上去——哪怕是因为服务商机器被黑了,停电了,地震了——那我回来还是会骂你,你要怪就怪老天爷去。”
工作久了,慢慢心里就会有一本谁靠谱谁不靠谱的账。靠谱的人没那么多借口,直接把事情搞定了,有多少困难都自己扛着的。不靠谱的人一上来就说困难,说事情搞不定的原因有123,说这个项目晚上线,是因为临时出了bug,然后话题转到描述通宵排查问题的辛苦上。
岔开说个小事。大饼非常介意迟到问题。他有个理论,“所有关于迟到的理由都是不成立的”。总有人说,哎呀,路上太堵,运气不好连续碰到红灯,所以迟到了——你总是掐点出门,当然会迟到,不是今天迟到就是明天迟到。你怎么不提前半小时出门呢?你不能默认一路通畅啊,你应该默认路上会堵啊——做项目,你应该默认有困难啊,怎么可能预设没意外呢?怎么不预备好解决突发问题的资源呢?
困难及不确定性,是要你克服的东西,不是在开始之前,就预设为事后“完不成的理由”。一旦有这种预设,就完了,就从一个“行动者”变成“解释者”了,精气神就没了。的确,是有所谓的不可抗力,但99%被称为不可抗力的东西,都不是不可抗力。之前有句流行的话,“以大多数人努力的程度,根本还没到拼智商的地步”。一样的,大多数人面对的困难和不确定性,还远不到不可抗力的程度——还没“尽人事”呢,就“听天命”了。
只有用户可感知的,才是有意义的。所做的努力和投入,如果没有最终实现并传递到用户身上,就是成本。没有完成目标,就是没有完成目标,Over。结果导向的意识形态,就是“没有借口”。Get things done,是工作中最大的美德;使命必达,是天下最大的靠谱。
行动管理
我们在用手机地图导航的时候,第一步都是先输入目的地。然后地图会给你几条路线的选择,再看是打车还是公交车。这里面隐藏着一个道理,就是“倒着做事情”。所谓“倒着做事情”,就是在设置行动路径的时候,从你想要达到的结果进行倒推,而不是根据眼下的情况决定行动方案。上一节说到,为了避免迟到,就要从上班的时间倒算,来定出门的时间、起床的时间;而不是先看几点钟起床,再看什么时候能到公司。
再拿业务分析来说,新手经常犯的错误,就是先搜罗一大堆数据,左比比右算算,看能得出什么结论。我们处于所谓的大数据时代,一上来就伸手找数据,一方面容易在无效数据中迷失,消耗精力;另一方面,容易被唾手可得的信息所迷惑,错过关键的但是难以量化的数据。正确的分析数据的方法,是脑子里有一个分析地图,先有基于问题的假设,然后再找数据多方面验证假设。分析能力的提升,不是学会多少分析的方法,而是掌握正确的分析思路。小孩子刚学写文章,总是想到哪里写到哪里;高手写文章,都是先列提纲再动笔的。
就跟我们能找到无数的数据来分析一样,我们工作中也可以找到无数的事情来做。我们说人容易有拖延症,并不是不做事情,而是看到硬骨头难啃,就“无中生有”找出很多小的容易做的事,来填满自己的时间。另一种情况,因为目标很难,就从过程上做文章,做很多貌似有用的事情,创造一种“行动中”的错觉。在时间里填满这些小石头,就没办法放大石头了。
我们喜欢看一些Misson类的电影(比如十一罗汉,偷天换日等),最后一瞬间的严丝合缝,让我们整个人舒服极了。看主角们都是怎么完成这些Mission的——先看要做什么样的任务,分析需要克服的困难,推导需要怎样的能力,然后组建具备这样能力的团队,制定并执行具体的行动计划,还要预测可能出现的困难,想好风险的处理策略——而不是从自己的能耐出发,一步一步看能不能完成任务,完不成拉倒。
跨团队合作中,结果倒推尤其重要。主导一次合作,不是等对方完成一个项目,再看下一步,而是应该直接约定好项目节点,推进事情。不是“等你做好这个,我们再约个会讨论那个”,而应该是“下周三我们一起开会讨论结果吧”。这里有一个好处,就是利用好“来自目的地的张力”,以此倒逼自己和团队,提升效率。
沟通管理
常常听到团队关于沟通的抱怨,“我跟A说过这个事情的,但是A太不靠谱了,到现在都没有做好”。出现这种情况,以我的经验,通常不是A不靠谱,而是在跟A的沟通中出现了问题。沟通容易犯的错误,就是从自己(沟通的发起方)的动作出发,而不是从对方(沟通的结果方)的接收以及接受出发。
萧伯纳有一句名言,“沟通最大的问题,在于以为沟通已经发生”(The single biggest problem in communi-cation is the illusion that it has taken place.)沟通最大的美妙之处,在于达成共识;而我们常常获得的,是已经达成共识的幻觉。
打车的时候,司机电话说“我在马路右边”,我就会非常恼火,你说东南西北还可以,我又不知道你的朝向,鬼知道你说的右边是哪边啊?发一个通知,说“这个我已经发过群邮同步过了”,这只是“发了邮件”,却没有保证对方已经了解情况,万一对方电脑坏了呢?“这个关于转化率的数据我们讨论过了,但是没法统一结论”,讨论是讨论了,但是双方数据口径的定义是一致么?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要资源、要指导、同步信息,不同的目适用于不同的沟通方式。对谁讲、讲什么、怎么讲?对方了解背景知识吗?对方有什么样的立场?对方可能会有怎样的质疑?我说的对方听得懂吗?是直接了当讲,还是旁敲侧击讲?是用邮件正式沟通,还是抽根烟沟通?是群会沟通,还是1对1沟通?这些都是沟通之前需要自己问自己的问题,并从对方的角度来获得答案,而不是无差别得从自己已经习惯的沟通方式和风格来推进。
CEO鼓舞士气,是一种共识;让熊孩子不要调皮捣蛋,是一种共识;让煎饼店老板按你的意思不加香菜,也是一种共识。影响力就是不断让对方达成共识所达到的,正确的沟通,是拓展影响力的最佳方法。西谚有云,“Put yourself in other’s shoes”,这里的词眼,是 “other's” 。沟通中,要确保信息对方已经接收了,在达成共识的过程中,要确保对方已经接受了——而不能止步于,“反正我已经说过了啊”。
结语
结果导向思维,其实是“反人性”的。人条件反射得就会从“临近的”、“熟悉的”、“具体的”起点的角度来思考和做事,而不会从“遥远的”、“对立的”、“未来的”结果来进行规划和执行。
我们看动物世界,看狼群结伴狩猎,看群鸟迁移,看松鼠储备过冬的粮食,都大为惊叹,觉得这些动物“好聪明”啊。这些动物“聪明”的体现,恰恰是“计划性”——它们的行为是抱着极强的目的性的,而不是单纯出于本能的。
随性而动,顺着做事,是动物的本能,就跟熵增定律和重力一样难以抗拒。但是要起高楼,就要克服熵增定律和重力;要想有所作为,就要注意多做“有效的工作”,坚持“高效得工作”——人比动物强的,就在于此吧。(本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