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孟子》,分享一些启发人生的至理

今天我们来品读几句孟子给我们总结的人生至理。

第一句孟子讲:

“言人之不善,当如后患何?”

说别人坏话的时候,应当考虑一下后果。

俗话说得好“哪个人后无人说,哪个人后不说人”,背后说别人坏话是人们的一个通病。

只要留意一下便会发现,两人聊天,往往不出三句就一定会谈到别人,且绝大部分时候都是在说别人的坏话。

而且只要是聊别人的不是,往往便越聊越热乎,两个人的关系也似乎一下子被拉近了。

所以有人总结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规律,那就是两个女人如果想要快速成为闺蜜,只要一起说一说别人坏话就可以了。

那么为什么人们都喜欢背后说别人坏话呢?

因为当我们一本正经去指出别人缺点的时候,恰恰是我们最能够站在高处自鸣得意的时候,这种满足感是人们普遍存在的心理需求。

孟子告诉我们,这种心理是不对的,因为虽然我们一时的心理需求满足了,但其产生的后果无论对别人还是自己都是很不好的。

佛家有十善业道,其中就包含着口业,也就是说话造下的业。

说一句话很容易,但其影响可就非同小可,甚至有的时候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工作中聊两句别人的闲话,自认为不过图个乐,殊不知三人成虎,扭头话就要变了味。

而且古话讲“对我常说别人,对人宁不说我”,前一秒跟你说小张的不是,转头便跑去跟小张说你的不是,这种“两舌”之事也是非常普遍的。

这就是口业,不知不觉中会埋下很不好的祸根,非常值得我们注意。

第二句孟子说:

“仲尼不为已甚者。”

仲尼就是孔子,孟子说孔子做事从来不做绝,总是要给别人留条后路的。

孔子的做法体现出我们中华文化精神中大格局的一面。

我们中国人谈修养,常常强调要宽容,不要去计较小事。

因为圣人千里必有一失,人难免有犯错误的时候。

但现实中人与人相处却常常接纳不了别人的错误,平日里总说关系不错,但一点点小问题,便非要计较一下,之后还难免来一出“言人之不善”。

再有就是得理不饶人,一旦自己占理,就非要别人给个说法,不占足了便宜不肯罢休。

殊不知给别人留条路,其实也是给自己留路,真把别人往死路逼,那么自己肯定也没什么好下场。

比如当年韩信,明知背水列阵是兵家大忌,却还是自断后路背水一战,结果大败赵军。

这就是人被逼到绝路上之后所激发出的超乎平常的力量。

所以真正厉害的人,从来不把人往绝路里逼,而是把前面的路给别人留宽,因为成全了别人,也就是成全自己。

这是孔子的做人之道。

最后孟子讲:

“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唯义所在。”

这里需要注意,很多人谈修养总喜欢说要“言必信,行必果”,说这是孔子提倡的。

但其实这是断章取义,孔子可从来没有提倡过“言必信,行必果”。

孔子的原话是“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说话一定守信,做事一定要有结果,这是浅薄固执的小人的行径。

但就算如此,这也比总是言而无信,做事一点不靠谱的人要强一些,也勉强能算作士吧。

所以由此看出,孟子这里所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其实是对孔子那段话的解释与补充。

做人不能浅薄固执的死守约定,做事也不应当坚持要个结果,而是要惟义所在,灵活权变去遵循义理。

比如我们答应朋友一起做事,但后来我们发现他其实是在谋划违法乱纪的勾当,这个时候我们如果死守信誉,那么就会犯下大错。

所以,要悬崖勒马,这就是“言不必信,行不必果”的道理。

这也体现出儒家思想灵活权变的一面。

综上,今天我们分享了孟子总结的三条关于人生修养的至理,每一条都包含着很深刻的人生智慧,值得我们好好反思体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