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勤回忆录推介之二十一】王勤:《难忘在海外的日子之马达加斯加篇》(八)

【在场专刊】


本期导读
前几期我们向读者推介的是《难忘在海外的日子之马达加斯加篇》
一、临危受命
二、“战”前调研
三、背水一战
四、初战告捷
五、遭遇女骗子
六、醉人时刻
七、无债一身轻
八、点钱的快乐与烦恼
九、希望小学
十、老赵头
十一、大树下的较量
十二、相思桥
十三、乱中取胜
十四、化缘众生相
本期我们向读者推介的是《难忘在海外的日子之马达加斯加篇》(八)
十五、岛国的人种与习俗
马达加斯加篇是整个回忆录中最为浓墨重彩的一个华章;也是王勤先生海外生涯中最为惊心动魄、最值得纪念的一段经历......


平台推介
在场文学平台倾情推介的《难忘在海外的日子》,是资深外交官诗人王勤的一部关于海外外交生涯的力作。王勤先生工作的43中,有20年在海外学习、生活、工作的经历。除了两年的法国留学,他把一生中最年富力强的18年奉献给了非洲人民,奉献给了祖国的外交事业。
王勤先生用清新、自然、生动的笔触,把读者带到每一个工作过的非洲国家。读者如亲见那里的河流山川,亲历那里的异域风情;用平实、诙谐、机智的语言讲述了自己在异国他乡的经历,无论是工作中的困难,还是生活中的艰苦哪怕大军压境生死存亡的时刻,他都用不慌不忙的文字娓娓道来。这是一个经历过风雨的旅者的游记,是一个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的勇者的檄文,是一个心如菩萨善念永存的智者的禅语,是一个舍小家为大家的明者的情思,是一个乐观主义者送给读者的心灵鸡汤,是一个爱国者的赤子之作。
这部长达14万字的回忆录,分为七个章节。
第一章     法国留学篇
第二章     阿尔及利亚篇
第三章     突尼斯篇
第四章     马达加斯加篇
第五章     加蓬篇
第六章     卢旺达篇
第七章     海外见闻篇 
讲述精彩故事,记录传奇人生。资深外交官王勤先生与您共赴非洲……
回忆在海外的日子之马达加斯加篇


(八)
十五、岛国的人种与习俗


马岛无疑是世界上最大的岛屿之一。据史料记载,至少在一百六十万年以前就有了这个与非洲大陆隔海相望的孤岛。岛上的5000多种维管植物、稀有动物和世界罕见的木化石、宝石是最好的见证。现如今,走在首都的大街上,给人印象最深的莫过于红、白、黄、黑的人种。跟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这些移民国家看到的情形没有什么区别。最大的不同,应该说马岛是世界上最早的移民国家。因为,公元前五世纪,第一批较大规模的移民就已经开始登陆这个岛屿了。第二批较大规模的移民活动始于公元后六-七世纪。据悉,马国人的祖先来自印尼和东南亚。最早登陆的国家是科摩罗,后来才在这个大岛登陆,居住在岛屿的西部和西北部,史称“瓦赞巴人”。后来,随着阿拉伯船队对印度洋国家的入侵,阿拉伯人也开始在这个岛屿立足并在各地设立商号。十六世纪葡萄牙人、非洲黑奴也先后上岸,成了这里的居民。再后来,欧洲的荷兰人、法国人成了这个岛屿的主宰。至于中国人、印巴人何时登陆史料上没有记载。


多民族的聚合造就了岛国的多元文化。传统教、基督教、依斯兰教是这里的主流教。西餐、中餐、中西合璧的马国餐、印度餐是这里饮食文化的最活跃成分。而婚礼、葬礼、割礼却夹杂着亚、非、阿拉伯文化的色彩。岛国人认为逝去的人是地球上人类精神和物质生活的捍卫者和与上帝交流的使者,每个仙逝的人都保持着自己的特性和与家族的紧密联系。而日常生活中出现的例如车祸、疾病等都是忽视“祖先崇拜”的结果。所以,每当人们举行婚礼、盖房、造独木舟时都要选择良辰吉日,宰牛供奉祖先,以保平安。连马国国家航空公司引进第一架波音747客机时,人们也没忘了杀牛祭祖,保佑飞机和乘客的安全。足见岛国人对祖先崇拜的程度。


1、马岛翻尸节,抬着尸体载歌载舞


在马达加斯加工作了四年多,奇闻怪事听到、见到不少,但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还是翻尸节。把死去的人从坟墓里挖出来抬到大街上与人共舞,在中国肯定会被视为大逆不道,而在马岛却被广为推崇。


在马国人眼中, 死去的祖先们是能量的持有者, 他们是后代子孙躯体与精神力量的源泉,并冥冥中保护着自己的子嗣,。所以死亡非但不是一件悲痛的事,相反是值得庆祝的。这种对先人的近乎信仰上的崇拜和尊敬,使得马岛人在对待亡者的安置上有些特别,出殡时死者的族人、亲戚一路吹吹打打,男男女女会跳一种传统舞蹈,女的击掌,男的挥舞标枪,而棺材则被抬着的人猛烈摇动直至抵达墓地。


按马国人的传统习俗,墓穴分为单人穴和合葬穴。合葬墓墓穴用石块砌筑,分两层。第一层是通往墓穴的隧道,第二层才是真正的墓室。墓室都有门和门锁,钥匙由家族的掌门人保管。墓室又分成若干层,正中间摆放着长者的尸体,两侧按辈分摆放晚辈的尸体,男的一排,女的一排。如果家族墓穴尸满,要等若干年新建了“床位”之后才能下葬。


下葬仪式一般选则良辰吉日进行。大都选在旱季,主要是考虑卫生条件和人们出行的方便。墓地周围要安放木雕石雕,种植树木投放鳄鱼和蛇等动物。参加葬礼的人要随份子,钱物都行。礼品包括牛、大米、酒等。牛是马岛人拥有财富的重要标志,葬礼上宰牛的数量能彰显出这个家庭的富有程度。


翻尸节是表达对亡者敬意的一种特殊的方式。这种关怀活动一般都在人死若干年之后,家人感到裹尸布已烂的差不多,需要重新包裹时举行。具体多长时间搞一次没有具体规定,视各家情况而定,也许三年,也许五载。但做法大同小异,人们把祖先的墓穴打开,将尸体从里面抬出来,用手工织成的“席子”(类似地毯)裹起来,由两个男人抬着,在家人及亲朋好友、孩子们的簇拥下,由墓地游行到家庭住所。


马岛习俗认为把尸体重新取出,可以让生者重新有一次直接祭拜亡者的机会。另外,马岛人认为亡者在阴冷黑暗的地下埋了若干年, 也应该挖出来透透气, 晒晒太阳。即便人死了,天凉了也需要加衣服,叫再换衣。岛民认为,如果不按时给祖先换衣服就是对先人的最大不敬,不但会遭到先人的惩罚,也会被世人耻笑。


翻尸节场面宏大,参加的人很多。人们摆上鸡、鸭牛等贡品,还要奉上自酿的甘蔗酒和蜂蜜。通过祭祀活动,族人们有时会得到来自先人的“神谕”,从而帮助他们对重大事情做出抉择或度过难关。


一路上,乐队吹打弹拉,人们手里举着小旗或擎着马岛盛产的甘蔗随着音乐节奏边走边唱歌跳舞。马路上的车辆都要给翻尸队伍让行,行人则驻足观看,也有加入队伍一同行进。结果队伍就变得越来越长,在城里游转一圈后回到墓穴所在地,再用崭新的丝绸将尸体包裹后翻转七圈后放回原位封墓。为亡者翻尸时,禁止哭泣,因为哭会使死者不快乐,只有大家都快乐才能使祖先快乐,只有让先人快乐了,他们才会给后人降福。   


整个活动都是在节日的气氛中进行的。主办者要杀牛宰羊招待来宾,活动在长者颂念悼词后结束。


2、割  礼
依照岛国的传统,所有男孩都要割包皮,以表明男性特征。有条件的家庭带孩子到医院做手术,没有条件的农村和边远山区的家庭只好请当地的巫医来做。手术和割礼仪式并不一定同时进行。割礼仪式常常是手术若干年后才举行。割礼对拥有男孩的家庭来说是一个家庭和亲朋好友聚会的好机会。通常都在每年的6月至9月的旱季举行。一般是以家族为单位,即将一个家庭中兄弟姐妹的孩子们聚合到一起搞一个统一的隆重、热闹的仪式。富有的家庭都要杀牛宰羊,摆桌庆祝,通宵达旦地唱歌跳舞。


3、乞丐与性旅行
在这个国度里,乞讨似乎不是什么丢人的事,取之有道就行。拿块抹布给你擦擦车,没车位帮你找找车位,等你办事回来他就说他一直给你看车来着,拿把锹铲点土垫垫路,抢着帮你提提行李都可以成为要钱的由头。这还是好的。据说,偷东西也没啥,只要事后向神甫或上帝忏悔一下就没什么心理负担了,照吃照睡。有的边远山区,小伙子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就比谁偷的牛多,偷的越多证明本事越大,胆量越大,因而也就越能博得女孩的芳心。


性旅游、性开放也是这个地方的一大特色。其后果是杂种多多。他们在介绍自己是混血儿时就象说自己名字一样自然,毫无羞涩。有妈无爸的单亲家庭比比皆是。我们公司两个女秘书都是自己带孩子生活。其中一个女秘书的孩子直到现在也不知道谁是她爸爸。害得小孩一会儿管这个叫爸,一会儿管那个叫爸。保卫处一个女主管(外号老妖精),三个孩子三个血统,还到处嚷嚷她就缺一个中国孩子了,吓得我们专家退避三舍,不敢与她照面。新侨与当地人通婚的也不少。有些是国内抛妻舍子来这又寻新欢的,也有干脆生儿育女另起炉灶的。免税区一家中国工厂里,一个很帅的天津小伙不知什么原因就迷上了当地的一个小姑娘,任谁劝也没用,死活不回去了,国内的“原装”和孩子说什么也不要了,非跟这个黑姑娘不可。传说当地女孩有个绝招,就是在她看上的男人衣服里放一包迷魂药(据说是骨灰),就能把男人迷得神魂颠倒、魂不守舍。不知这个传说是真是假。


旅游区内暗娼、皮条客也很多。首都闹市区夜幕来临的时候也能看得见打扮的花枝招展的“哨兵”,立在那儿招徕“生意”。欧洲的“贫下中农”到了这里全成了“地主、富农”。物价便宜、人工便宜、剽娼便宜,反正什么都比欧洲便宜。花甲之年的白人挎着个十、七八岁的花季少女的镜头随处可见。所以不少欧洲人宁可在这儿当“鸡头”,也不回他们国家当“凤尾”,何乐而不为呢。
4、岛国人的性格
祖籍亚洲,毗邻非洲,又是欧洲的老,特殊的地理位置,特殊的历史文化,特殊的风俗习惯造就了岛国人的特殊习性。这是一个集亚洲人机敏狡诈、非洲人老实敦厚、欧洲人风流浪漫和阿拉伯人能说会道于一身的特殊群体。说他们聪明,他们也确有聪明过人之处。比如修理个机器啦,干个装修工程了,活干得既漂亮又细致。“解放车”在我们国家早就淘汰了,可这里的“大解放”还在马路上照跑不误,我就弄不明白他们在哪找到的配件,怎么就能坚持到现在。骗吃、骗喝、骗钱的手法也绝不比他们的亚洲同行逊色。表面上阿谀奉承,背地里使绊的小伎俩在这里也会演绎的惟妙惟肖。


非洲人老实敦厚的一面在他们身上体现得也最充分。我们的花工挖土从来都是用双手擎着锹往下跺,而不会用脚踩着锹往下挖,你要告诉他用脚挖省力,他还跟你较劲,就是不用你的办法。马国人干活还有个让人放心的特点,就是你让他干什么他就机械地去干什么,决不会有一点点的超越和突破。就是我们常说的让他去打醋他决不会帮你把酱油打回来。我们装修院子时,我让一个油漆工把水泥砌的墙围子刷一刷,当时是用脚在墙围子上面踏了一下,示意都刷刷。结果第二天发现,我用脚踏的一面刷了,下面的那一面就没刷,气得你哭笑不得。我们的司机进城办事,走到半路发现油快没了,就原路返回。我问他为什么回来,他说半路上发现油没了就回来了,我说你兜里有钱没有,他说有,我说为什么不先用你的钱加一点去办事,回来再要钱,他说那是我的钱,我现在是给公家办事。你说气人不气人。还有,装卸50公斤的糖袋子从未见人用肩扛过,就是用脑袋顶,这种办法在非洲是非常流行的,水果筐、水罐子都是头顶。


最让人看不过去和费解的是农民们套车时总是把两个木杠子卡在赤裸牛驼峰前面,什么东西都不垫,也不知那牛是怎么忍受的。要这么比我还是觉得中国的牛马还是比这里的牲口幸福多了,至少它们还有个软软的套包子垫着呢!从首都到我们工厂驱车要走700多公里。一路上除了路过一些城市外,大片的沃土都在睡大觉,特别是那些河流经过的地方除了少量的农田外,到处都是荒芜的土地。一面是肥沃的处女地,一面是挤在城里的成群结队的乞丐。来过非洲的人都晓得这句出名的顺口溜:“穿衣三块布,吃饭靠大树,生活靠援助。”马国虽然国土没有与非洲相连,他们也不承认自己是非洲人,但与非洲人知足常乐的秉性是一脉相承的。


岛国人穷归穷,但也是个有志气的民族,法国人的风流浪漫在他们身上也有偶尔的闪现。比如,节假日基本上是雷打不动的。你给再多的钱让他们加班,只要赶上节假日,你就是说破了大天人家也不干,必须和老婆孩子团圆,就要这个劲。可他要是没钱花了,那也对不起,整天找你预支,今天说孩子病了,明天说叔叔死了,编排各种理由,就是借钱。有的人为了借钱恨不能把亲戚朋友都编排死了一回。这种寅吃卯粮的习惯应该说是欧洲人借贷度日的翻版,当然也是非洲人的通病。有个情人、第三者,甚至第四者对于当地人都不是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事。当然,为这事争风吃醋,大打出手的也不是没有。这一点与法国人相比,他们在“野花”采摘的手段上可能更原始,更直白一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我们的花工曾经告诉我说,隔壁的厨娘喜欢他,就直接找到他老婆说,你走吧,我喜欢你老公,我来服伺他,他不喜欢你。幸亏两口子关系好才没有被拆散。


遇有不平事,岛国人民也决不含糊,要么罢工,要么告状,外国人在他们的法官面前不管有多少理,也常常会败下阵来。至少中国人在这里打赢官司的还没听说。打赢的官司可能还没判下来呢。


这里的人只要是个官都能把你侃晕。遇到什么群众集会,你看吧,干部们小手一背,小肚一腆,一会儿马语,一会儿法语,不拿稿侃上三两个小时绝对小菜儿一碟。这里的干部就是干部群众就是群众,没有什么打成一片之说。从工资、补贴,福利待遇到住房出行都有明确的规定和划分。连坐车都分得清清楚楚。我们公司的一位干部下班没赶上干部班车,但有群众班车停在那,他就是不上,宁可自己花钱打的也不坐。真是死要面子活受罪。


岛国人可爱的一面是礼貌、温顺。作为企业家我宁可在这里管企业,也不愿意在国内管企业。这里的人如被开除了,顶多是写纸状子告你一通,决不会捌着把菜刀到你家里漫骂威胁你。马路上很难见得着打架斗殴的情况。开车礼让也要比我们国内强得多。


5、马岛有座关公庙
 文/徐思莲(作者夫人)


 马达加斯加位于印度洋西南部, 是非洲第一大岛也是世界第四大岛。隔莫桑比克海峡与非洲大陆相望,海岸线长5000公里。年平均气温在22度左右。官方语言是法语。


 外国移民何时来到马岛


来马岛给我最深的印象莫过于这里的人种,走在首都的大街上,给人印象最深的莫过于红、白、黄、黑的人种。跟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这些移民国家看到的情形没有什么区别,差不多世界上的各色人种这里都有。深入华侨社区,感觉就和其他国家见到的华人不一样了,很多人的肤色较深。经了解才知道这些肤色较深的华人已经是第三代第四代华人了,他们都是父母和当地人通婚后的结晶,因此肤色已有改变,但他们都以自己拥有中国血统而骄傲,而且逢人便称自己是中国人。


马岛人不承认他们是非洲人,长相也确实和纯粹的非洲人不同,他们,包括当地的华人到底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呢?从什么时候开始移居到这里来的呢?带着这些疑问,笔者查阅了相关资料。据史料记载,至少在一百六十万年以前就有了这个与非洲大陆隔海相望的孤岛。岛上的5000多种维管植物、稀有动物和世界罕见的木化石、宝石是最好的见证。应该说马岛是世界上最早的移民国家。因为,公元前五世纪,第一批较大规模的移民就已经开始登陆这个岛屿了。第二批较大规模的移民活动始于公元后六-七世纪。据悉,马国人的祖先来自印尼和东南亚。最早登陆的国家是科摩罗,后来才在这个大岛登陆,居住在岛屿的西部和西北部,史称“瓦赞巴人”。后来,随着阿拉伯船队对印度洋国家的入侵,阿拉伯人也开始在这个岛屿立足并在各地设立商号。十六世纪葡萄牙人、非洲黑奴也先后上岸,成了这里的居民。再后来,欧洲的荷兰人、法国人成了这个岛屿的主宰。至于几万中国人何时登陆这里史料上没有记载。

      

          

安放华人灵魂的地方—关帝庙


为弄清华人的来历,笔者特意来到塔马塔夫走访。听说马达加斯加有两座关帝庙,其中一座位于马岛东部的港口城市塔马塔夫。塔马塔夫既是繁忙的港口城市也是华人比较集中的地方,据当地的华人朋友陈建江介绍,塔马塔夫就是首批华人登陆马岛的地方,那里的华人多,不少人死后就被安葬在那里。那里既有华人墓群也有寄托华人哀思的关帝庙。每逢清明节大家都要到这些地方扫墓烧香怀念故人。


在朋友的引导下,我们穿越几个院落,来到了期盼已久的关帝庙。关帝庙规模不大也很简陋,看里面陈设的照片少说也有上百年的历史,因为照片上还有不少梳辫子的男士,身着晚清服饰。据说关帝庙原位于海边,后因工程移植到现在的位置,该省的华侨总会也设在这里,成了华人聚餐、集会、培训、娱乐场所。土地神坛、关帝殿、佛殿和先人堂组成四位一体的建筑群。土地神坛位于关帝庙一侧,是华人为祈求风调雨顺丰产丰收的地方。关帝殿位于该建筑群的中心,和国内的庙宇差不多,一进门就能看见一尊关帝塑像,像前是香炉,店里香烟缭绕,前来拜祭的人络绎不绝,香火旺盛。门前有一幅红色对联:日月高悬丹凤眼,江山长秀卧蚕眉。横批是:忠义千秋。据介绍,每年春节,华侨华人都爱来这里抽签、占卜,祈求关帝爷的保佑,据说还挺灵。


走进先人堂,映入眼帘的是满桌满墙的先人照片,大的有八九十岁的老人,小的也有七、八岁十来岁的儿童,他们满怀发家致富的希望,把勤奋创业的华人精神带到了这个岛屿,为了岛屿的发展和建设贡献了一生,可惜的是许多人没能回国看上一眼家乡的故土就把自己的生命和灵魂留在了异国他乡。
瞻仰先人照片的时候遇到一位80多岁(十年前)的老人,他向我们讲述了漂洋过海离家出走的辛酸史。离开家乡的时候他还不到13岁,硬是被他妈妈推上一艘货船的,妈妈是想让他到国外求生,挣钱回来养家糊口。也不知道那船走了多久,开到了哪里,只晓得有一天船终于靠岸,上岸后才知道这里是马达加斯加岛。70多年过去了自己也没挣到钱,离开家的时候太小,只知道自己是唐山人,从来不知道自己是中国人。可怜的老人家离开家70多年了,再也没能回去过,他说,落叶归根是他的最大愿望,想在有生之年回去看看。
这里的华人都认为,公共墓地里的大伯公、二伯公和三伯公是来到塔马塔夫最早的华人。18世纪早期,来自毛里求斯的中国人陈敖、陈汝璇、陈过等漂洋过海来到马岛做生意,成为来马岛最早的拓荒者。1896年法国殖民者从闽粤等沿海地区招募契约劳工至马岛,修筑公路和铁路。也有一部分来自从福建、香港、新加坡的华人主要从事园林种植,形成了初期的华人群体。还有一些人是从邻近的毛里求斯和留尼汪到岛上做生意留下来的。
在国内,我也曾经去过几座庙宇,但从来没有烧过香。但是,那天我真的为那里的中国人上了香。为永远留在那里去世的同胞、也为还生活在那里的同胞上香。我祷告请求关公爷爷保佑我们的炎黄子孙在外健康长寿,生意兴隆,平平安安。从庙里出来后,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心里顿时舒服了很多。
        
直到现在我仍然忘不了那天在庙里上香时的心情,在自己的心灵深处留下了一份深深地牵挂和祝福......


【作者简介】王勤,男,1951年生于黑龙江省北安市,现居北京。退休前曾长驻国外使馆工作,历任秘书、参赞等职。有《难忘在海外的日子》、《并蒂莲》等专著。《北大荒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诗赋学会》会员,《现代文学》杂志副主编、《国际援助》杂志编委。《白天鹅诗刊》杂志社名誉社长、《世界汉语文学作家协会》理事、北京分会主席,《北京暹华文化研究院》名誉院长。
微信号:wq19510523
手机:13911393737
在场文学
The presence of literature
主       编:明华
微  信  号:zhaominghua0526
本期编辑:三月雪
微  信  号:shaiwangnv
来稿须知:原创,文责自负。
稿件题材:诗歌、散文、小说、杂文,书法、摄影、绘画作品。
初次投稿:附作者姓名(笔名)、个人简介(150字左右)、照片一张。
投稿信箱:438371346@qq.com   qiufengjj@163.com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