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家灯火】黄宝平:《旅美散记之穿衣篇》
【总第018503期】
旅美散记之穿衣篇
作者:黄宝平
衣食住行、丰衣足食,“衣”总是在前面。
当初儿子选择到美国南方的德克萨斯州留学,其中有一个原因就是那儿只有春夏两季,一件毛衣就可以过圣诞节。
到达休斯敦乔治布什机场,在行李传送带旁,看见两年多没拥抱过的儿子,穿着汗衫、裤衩,外加人字拖鞋,不能再少了。后来知道这三大件是美国男女夏天穿衣的最爱,儿子入乡随俗。
美国人衣着高度随意化,夏天“衣不蔽体”的穿着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他们对生活的态度与理念。美国人对阳光有一种近乎变态的依恋情结,我未曾考证过白皮肤和黑皮肤的美国人是否比黄皮肤的亚洲人更需要日光的沐浴,美国人热衷于晒太阳,简直有些不可思议。在奥斯汀科罗拉多河边的绿草坪上、在纽约第五大道的街心公园草地上、在德克萨斯州南部的墨西哥湾的海滩上,当太阳最猛烈的时候,也是美国男女几乎赤裸的享受日光浴的时候,全身上下都晒成红色。
美国人的阳光情结,促使他们尽可能地把所有的运动安排在室外,在儿子就读的高校,有德克萨斯州最大的橄榄球场,有装备齐全的免费健身房、室内篮球场和恒温游泳池等。
衣服的原材料最早是棉花和羊毛,在德克萨斯州州府奥斯汀的议会大厅,我看到了棉花的百年标本,该州是美国第二大州,80%的土地是农场和牧场,棉花产量列美国各州的第一位,安哥拉羊毛产量占美国总产量的95%,后来德州又发现了石油,化纤使衣服的原材料进一步拓宽。
穿衣的本质是保暖,至于好不好看,那是自己的事,有个性或自己喜欢就行。西装,衬衫,领带,再加一双油光的皮鞋与精心修剪过的头发那是美国人职场、婚礼、讲台等庄重场所的行头。炎炎夏日,人字拖鞋,短裤,汗衫(胸罩),或许再加一副遮挡阳光的太阳镜,便理所当然地成为实用主义至上的美国人所推崇备至的装束。从平时的“衣不蔽体”到正式场合时的“一丝不苟”,折射出美国人对生活的态度,那就是工作时认真执着,玩乐时姿情纵意。
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以农桑著名,可“衣不蔽体”“衣衫褴褛”等字词不绝于史书,绫罗绸缎都是达官贵人的专利,“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即便在富裕的“开元盛世”,仍有杜甫笔下“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的表述,史书中尊宋末元初的黄道婆为布业的始祖,即由于她传授先进的纺织技术、推广先进的纺织工具,而受到百姓的敬仰。国人的衣着改善甚至讲究起来,也就是近30年的事,在这点上中国石化功不可没,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涤卡”和“的确凉”,让人记忆犹新。1983年,中国生产的化纤只有40万吨,2012年已发展到3450万吨,成为世界第一纺织大国,穿衣已不仅是保暖了。既使在中西部,人们生活困难,吃、住、行、用的条件都很差,唯独男女老少的衣着不短缺。
7月4日,我正在美国的休斯敦,大家放假一天,原来这天是美国独立纪念日。1776年7月4日,由托马斯·杰斐逊起草的《独立宣言》经第二次大陆会议在费城批准,北美洲十三个英属殖民地宣告脱离大不列颠王国独立,宣言成为美国最重要的立国文书之一。“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这是《独立宣言》的开篇语。
的确,上帝垂青于美利坚,吃和穿从来就不是美国人担心的事,在阳光明媚的夏日,漫步于纽约、华盛顿等城市的街头、公园,印着包括美国国旗图案的拖鞋,短至臀部的短裤,各式花哨的胸罩,几乎构成了美国人夏装的全部。随处可见汗津津的美国男子和穿戴得不能再少的美国姑娘,或在人行道上汗流满面地跑步,或在公园草地上懒散地躺着,或悠闲地开着敞篷车兜风,或在露天游泳池玩耍着。
黄宝平,笔名(网名):上善若水、竹西庄人、瀚海,作协会员。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曾任秘书、报社总编、宣传部副部长、新闻中心主任等,现任中国石化某单位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工会主席,高级政工师。
文学作品散见于全国各文学期刊及网络媒体,爱好阅览、历史、地理、户外旅行、徒步、摄影等。
在场文学 The presence of literature 主 编:明华微 信 号:zhaominghua0526本期编辑:三月雪微 信 号:shaiwangnv来稿须知:原创,文责自负。稿件题材:诗歌、散文、小说、杂文,书法、摄影、绘画作品。初次投稿:附作者姓名(笔名)、个人简介(150字左右)、照片一张。投稿信箱:438371346@qq.com qiufengjj@163.com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