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厉害的中医,应该是病人越治越少”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

01

如果你问,真正厉害的中医是什么样子的?

许多人都会自然而然讲述他听过或遇到过的厉害中医治病的例子。如何效如桴鼓,如何妙手回春,甚至起死回生,如何治愈了许多人,帮助了许多人重塑健康。

不管是中医本身,还是诊所,医馆,或医院,面向患者所营造的口碑,树立的形象也是趋向于以上。

而患者关注的也是这些,毕竟看病看病,不病怎么看。

奈何,从古至今,真正的中医都是稀缺品。遇到一个好中医真的不容易。

所以,当听到或看到人们介绍比较厉害的中医时,久病无益的患者们纷纷求要联系方式,想要知道这个中医哪里去找。

由此还催生了许多相关机构,帮助患者和名老中医,实现快速无缝对接。当然利益之下,必有造假。所以患者受骗的经历便也水涨船高。

厉害的中医,真的是病人很多么?

答案是肯定的,你不说的废话么,看不好病患者能多么?

学中医就是为了看好病的,看不好病大概也白学了,甚至于你本身存在的价值都没有了。

因为患者根本不会搭理你,就算第一次误打误撞,但没效果的话,肯定不会再有下次了。

所以,越是厉害的中医,找他看病的人越多,这是现实,也是必然的。

试想同时有两名医生,一个门庭若市,一个门可罗雀,患者愿意相信哪一个。

商场都知道营造羊群效应,来吸引消费者。诊所或医馆,尤其是刚开业时,也常常借此打造人气现象,来彰显自己的水平,以吸引更多的患者。

患者越多,名声也就越大。不过名声越大,任务越重,他得学更多的东西,更好提升自身的能力,来匹配他的名声。

医德好的话,口碑也会越好,就算医德不好,可能为了治好病,患者也会选择忍受的。当然了,能把技术修炼到家的,医德定然也不会太差的。

02

但同时答案又是否定的。病人越多,你就越厉害么?

不管是对于个人,还是对于国家来说,病人越治越多都是一种悲哀。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花宝金教授因擅长治肿瘤,患者趋之若鹜,一号难求。然而,花教授却并不开心,他说:“我行医几十年,每天都在拼命看病。结果,病人不仅没有减少,反而越治越多。作为一名医生,一点成就感都没有。

只有病人越治越少,才说明医生的本领越来越高,医学越来越有希望。可是今天不少医生都错误地认为:谁的病人越多,就代表谁的本事越大。

医生队伍越来越庞大,而病人却越来越多,这是医生的悲哀,也是医学的失败,说明医学发展已经走入了误区。医生“只治不防”,只会“越治越忙”。

扁鹊的故事,大家比我熟悉。据《史记·鹖冠子》记载,有一天,魏文王问扁鹊:“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到底哪一位水平最高呢?”

扁鹊答:“我的大哥医术最好,二哥次之,我最差。

可是扁鹊口中最差的自己,却最闻名于天下。

因为老百姓不懂,对于自己已发生的疾病都不懂,何况是未发生的。医学对他们来说,就是治病的,而不是防病的,没病的时候,谁也不会想着去看病。而他自认为没病的时候,你给他治病,结果可想而知。他们只会感恩于给他们第二次健康的人,失而复得往往更打动人心。

就像许多人,家人为他付出再多,他可能也看不到,当然不会心存感激,而外人的偶尔帮助,他们都可能感激涕零。

任正非认为:没有名气的扁鹊大哥,比扁鹊更值得学!事情发生了再去解决,比起事先看到问题,避免损失的员工,后者更可取。

对于百姓来说,最好的医生是自己,健康最大的杀手也是自己,将自己的健康全盘托给医生,是最危险的行为。

早在1950年,相关领导就提出了“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预防为主的大健康体系,能够有效减少疾病的发生,这是降低社会医疗成本、缓解医疗压力、解决医改难题的突破口。

世界卫生组织(WHO)调查曾显示:达到同样健康标准所需要的预防投入与治疗费、抢救费比例为1:8.5:100,也就是说,预防多投入1元,治疗可减支8.5元,并节约100元抢救费。

“预防大于治疗”才是健康的真谛。幸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国民人均收入和文化素养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疾病的认识也由被动接受治疗转向主动预防、追求健康上来。相信未来,中医“治未病”会更加受人推崇。

<END>


医馆视界

<有温度的公众号>

一个整合中医行业信息资讯的权威服务平台,汇集最新中医行业资讯、国家相关政策、民营医馆经营理念剖析等。致力于为民营诊所/医馆提供最有价值的医疗信息服务,推动传统中医馆/中医诊所行业大升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