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全文 || 梦如琴弦:兼谈张怡

我迟迟不敢动笔,写一写宝塔区的张怡。尤其是她送来签名本的《红楼痴梦》之后,更让我深感压力,更不敢轻易来写她。我写文章从来是随手拈来,但当我大略翻看了一下这本书的目录,就觉得这个写作者这次是一个猛子扎到了深处,那些惊涛骇浪一般的观点和思考不断喷张,让我们这些岸上的人被溅到,被吸引,周身有了一丝一丝的清醒和豁然开朗。

《红楼梦》是一部大书,浮压在历史的上空,仰视者越来越众,每个人都想看到自己眼里的大观园和荣国府,或自己心目中的贾宝玉和林黛玉,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疑惑和不解。专家也一样,都想发出比较靠谱的呐喊。红学,这么眩目的一座秘宫,仰之弥高,想打开绝非易事。

张怡竟然用了十年潜心来解构这本巨著,是什么力量激发了她?让她坚持和痴迷?我想这得读过《红楼痴梦》这本书后才有资格说自己找到了答案。我认为,她把《红楼梦》与中华传统文化结合起来研究,这使她的解读有了地气,有了根脉。正如她说:《红楼梦》不是传统观念中的野史和闲书,而是一部思想巨著。这对于那些把《红楼梦》看成适情闲文,风华雪月的人是一种击打和警告。贾宝玉这个奇奇怪怪的人,她认为是“贾府中的思想家、哲人、圣人”,而且提出了充分的依据,这些观点和研究成果让人耳目一新,眼前一亮。如果没有经过深入研究,考证,就不可能得到这些足以占据红学研究制高点的结论。听听,她的这些带有智慧与哲思光芒的论述:《红楼梦》其实是一部佛经;整个《红楼梦》就是用道的方式写出来的;谁要是说他把宇宙、人生、人性之谜都解开了,讲清楚了,那《红楼梦》也就讲清楚了。把深奥讲通俗,把幽深讲透明,她的确修成了正果。中华文化从《红楼梦》中折射出的每一束光,都被她捕捉,而且捧到我们视野里。

这种勇气和胆魄我确佩服。大约十几年前,我在甘泉作家协会当主席,有幸参加接洽了宝塔区文联和作协赴劳山国家森林公园的采风。在座谈会上,大家交换对文学的观点,气氛热烈。轮张怡发言,她就谈对《红楼梦》这本书的认识,让会场的目光一下聚焦到她身上,这个领域涉猎者稀少,尤其持之以恒去钻研的人更凤毛麟角。她谈了,且措辞严谨,有学者风范。那一次,我记住了这个有思想的人。

《红楼痴梦》是对《红楼梦》这本书的一次纵深开掘,从一位智慧女性的视角,打通了我们所生活的当下与这座艺术高峰之间的道路,让我们更接近。我不知她用过多少个不眠之夜,耗去多少春华秋实,这其中的甘苦岂止文字可以瞭望?

有梦的人生才灿烂夺目,张怡既是做梦人,又是解梦人,她的梦很美。在延安东方明珠大楼上的雪歌咖啡厅,我前些日子见到张怡和几个文友。入场不到五分钟,我就谈到写诗,谈着谈着就忘记自己是谁了,觉得不是在延安的一个咖啡厅,而是在北京大学的讲台上。原先有五六个人在听,讲到最后只剩张怡一个人在听,她不时点头,她也肯定有很多独到的见解,只是把时间留给了我。在此,我想致个歉,并保证在她讲《红楼痴梦》时,不时地点头,不插一句话。

文学是愚人的事业。这是外行人的看法,外行人不明白这些人究竟在干啥,要去哪里。殊不知文字是一副药,治愈了我们的孤独和悲伤。

作者简介:李全文,男,1973年6月出生于陕西省延安市宜川县。写诗多年,作品先后发表于《大学生》、《星星》、《延河》、《中国新诗》、《延安文学》等刊物,部分入选《新延安文艺丛书诗歌卷》、《陕西青年诗选》《小镇的诗年选》。诗作《父亲》、《草原》等六首进入2016中国诗歌排行榜榜中榜(由中国诗歌学会《中国新诗》公布);入围中国当代诗歌奖(2015——2016);甘泉县首届作家协会主席,延安市作协常务理事,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

责任编辑:郑玉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