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创作重在情感还是重在技巧

标题还是有感而发,有针对性的感想,创作没有什么统一标准。

作为一个创作新手,开始创作的时候主要注重技巧,而不是注重情感。因为大部分人开始创作的时候,因为没有掌握技巧,所以写出来的东西,没有章法,仿佛小孩子涂鸦一般,胡写乱画,虽然极力想表达真挚的情感,但是什么都不是。

掌握了创作技巧之后,达到一定水平后,才是注重情感是否真挚的时候。这就有点像是那句老话了: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

之前的帖子我也说过太宰治的《人间失格》直抒胸臆的事情。之后我又看到别人评论说太宰治“不自制”的问题,说他表现“哀”太过泛滥。说他之所以表达表达痛苦直抒胸臆,是因为他的“不自制”。太宰治有很多金句,比如:我仍然认为向人诉苦不过徒劳,不如默默忍受。——这样的句子,不用说作家了,普通人也能写出来。

因为之前说过好几次太宰治,所以这里也就不多说了。这种自媒体号文章没有分门别类,所以找起来很麻烦了。别人说得比我专业多了,但是再如何专业的人,也总会有疏漏的时候。

太宰治的不自制(表达痛苦直抒胸臆),不是因为他创作技巧没有达到高水平,而是他的情感没有厚度。或者说他远没有到达绝望的时候。自杀的人不是全部因为绝望,也有可能是软弱。太宰治虽然痛苦,但是他还没有被所有人抛弃。太宰治的作品太过主观,他总从自己的角度来看别人的虚伪,其实如果换作别人的角度来看太宰治,也同样会虚伪甚至软弱。这个意思不是说,他喜欢推卸责任。文学不是推卸责任和自揽责任,而是不加入主观的讲故事。

他的作品主观性太强。

抛开苦难文学,现在的文学创作更多的是倾向于个人情感。所谓苦难文学更多是关于民族的,关于国家历史的,大众的。今天这个时代已经没有关于民族的了,所以苦难文学肯定会消失。

有人说严肃文学不容易看懂,不容易看懂不是因为作家故意玩晦涩(也有故意这样玩的作品),而是情感需要这样表达。太宰治的作品之所以受很多人欢迎,也是因为他表达痛苦的方式看得懂。但是看得懂的痛苦,没什么意义。

说个看不懂的,比如以前我也经常说许立志的《冲突》:他们都说我是个话很少的孩子,对此我并不否认。实际上,我说与不说,都和这个社会,发生冲突。

其实许立志的这首诗歌,既容易看懂,又不容易看懂。我以前也解析过,这里不作过多评论了。这首诗歌如果换作太宰治来写,如何写呢?他会直接说,我装得不爱说话,别人就以为我真的不爱说话。或者说,即便我不爱说话,也不代表我没有自己的思想。等等。

其实解析这首诗歌没什么意义。一是我觉得,别人觉得许立志的这首诗歌好,也仅仅是觉得许立志有才,仅仅觉得许立志孤独。

二是,如果把这首诗歌直接表达出来,就会破坏某种心理感受。因为这首诗歌表达的不仅仅是一个意思,而是某种心理感受。

其实我是想通过小说诠释一下许立志的《冲突》的,这样的话,《冲突》受益的不仅仅是死去的许立志一人了,可能是很多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