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立社:“接轨”还是交流

◆ ◆ ◆


“接轨”还是交流


笔者在《爱石当求实》一文中对中国赏石文化与国际接轨的提法谈了点看法,回头再看,有些话好像不是太准确,想就这个问题再展开谈谈。

“接轨”一词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的。什么是接轨?简单地说,接轨就是统一。统一标准,统一制度。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了书同文、车同轨、度同制、行同伦,这就是接轨。

人类最初是以物换物来交易的,为方便起见,出现了钱币。再随着市场的发展,有了国际贸易,这时一个参照对换价格:1美元等于多少人民币,1美元等于多少英镑……这样各国商人之间可以进行交易了。美元在这里起到了一个桥的作用,欧元的出现使欧元区人们方便直接的交易、旅游、购物。随着国际经济的交流,也需要有一定的货币交流比价,有相同的经济规章制度需要遵守,这就是接轨。中国加入WTO,就是与世界经济接轨。而文化是有差异的,不是趋同。

文化的发展是一个地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民俗、人文、历史等各种因素的综合结果。文学艺术是一个独特的领域,需要的是百家争鸣,而不是统一或接轨。当然每一种文化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不断地吸取其他民族优秀的东西,这就是交流。文化无法统一,但可以交流,而且在不断交流中发展,逐步形成了自己个性鲜明的文化风格。

中国山水盆景被日本人接受,同时日本人又从山水盆景中蜕变出另一种有着自身面貌的文化种类——水石。不同的艺术形式是无法统一的,也无法从中分出高低。中国和西方属于两种不同风格的文化范畴。

中国文化追求意境,追求趣味,以物抒情,借景抒怀:而西方艺术追求准确、写实、典型。以绘画为例,中国画中文人画表达了作者的情怀,不求形似,只求神韵、意境和情趣,以形写神、随类赋彩、应物象形;西方绘画则要求造形的严谨,色彩的真实和生活的再现。中国画以线条来描绘世界,西方绘画以色块来反映事物。毛笔很难描绘《蒙娜丽莎》那神秘微笑中的肌肉变化,油画笔也画不出八大山人枯树孤鸟那做世不俗的神韵。一个描绘的是对象,一个反映的是心怀。这两种不同的艺术风格就是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的反映。哪个高?哪个低?站在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结论。

我们看到,在现代的大专院校美术课上要求学生学习造形和素描,当代中国画家的作品中自然不自然地受到影响,在创作上新的表现形式不断出现,很多用明暗关系表现西部风光的作品,突破了传统的皴法,使作品更加厚实,更有感染力,这就是东西方艺术交流的结果。因为你不能用毛笔在油画板上画出墨的浓淡和笔情墨趣,同样你也不能在宣纸上把油彩一层层堆上去,因为纸受不了,因为那样就不是中国画。当然我们可以用中国画反映国外的景物,也可以用油画描绘中国的风光,这是一种表现形式,同样不是接轨。

随着赏石文化的发展,我们不能也不可能把自己固封在一个小小的圈子里,事实上,我们已经开始向外走,走出地区,走出省市,走出国门。并且这种交流正日益扩大,石头的报刊上不断有介绍国外的石品、石评、石源、石人的文章;国外石界友人也经常不断地出现在我们的石展、石会中。这是好事,因为赏石作为文化的一支,也是非常需要民族间、地区间、国家间的交流,否则它就发展不了,前进不了。

但是我们也得承认,文化的东西,首先是民族的,地区的。有一句话说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种民族自身的东西是任何一个人、一个团体、一个国家最难割舍的。

有资料说,1993年9月,在日本举办的一次水石国际邀请展上,日本曾就国际性的组织重申其主张为“世界水石友好联盟”,但由于与会的中国、美国、印尼等国家和地区的代表意见不一致而作罢。文化需要创造,需要想象,但无法用一个标准来规范。秦始皇统一了文字,但无法统一文章,统一诗歌,统一音乐。如果他能统一这些,那就不会有今天灿烂的中华文化。对于石头,也是这个道理。

应当承认,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世界各地的文化差异在缩小,但不可能完全消除这种地域间的差异和民族间的特色。如果世界各地的风光都是一样的,谁还去旅游。石文化方面的部分问题也会达成一致,但最根本的东西不会走向同轨,就如灵璧石的鉴赏标准永远不会和黄河石的鉴赏标准达成一致。

当然赏石文化、赏石艺术也需要交流,而且是大范围的交流。多年前当黄河石收藏在兰州兴起时,人们是在一个个小圈子中间交流,有些刚玩石头的人看别人的图案纹理很清晰,就打听是用什么方法,回答是上蜡。所以石友大多在用锅煮石头,后来发现很多石头颜色变暗了,看上去油腻发暗。随着对外交流的扩大,大型石展的举办,人们走出兰州、走出甘肃,外面的信息不断传入,后来煮石头的人越来越少。

给石头配座,最初一般都是自己动手,基本上是放稳就行。后来来了外地的配座师傅,开始找师傅配座,现在有条件的人又开始换雕刻座,随着这些交流和沟通使兰州的石文化上了个台阶。但是这种交流总是在适合自己风格、自己石种的条件时才被接受。

日韩那种用大瓷盘、大铜盘盛砂摆放景观石的做法好像一直没有被国人接受。卵石自不必说,我注意到在我国许多盛产景观石的地方,这种风格也极少被人接受,大多还是用木头配座。

赏石文化需要学习需要借鉴,需要交流。有交流,才会有发展。但是不需要接轨,因为无轨可接。

 作 者 简 介

苏立社,生于“大跃进”年代,在“学工学农”高中毕业后,曾插队、当兵,后直在企业工作。喜爱美术、玩过根艺,但最终与石结缘。
1992年与其他奇石、石艺爱好者在兰州民间工艺美术协会内筹备组建了黄河石艺研究会,任秘书长。也曾参与组建甘肃省工艺美术协会黄河奇石专业委员会、甘肃省黄河石协会,是甘肃省观赏石协会的主要发起人之一。先后参与组织过兰州民间根艺、盆景、奇石展和历届的甘肃省黄河奇石精品展等。也是1997年、1999年兰州举办的全国大展及其他活动的主要组织者。1995年受桂林石展资料启发,在协会提出编印兰州黄河石研究文集的建议,经理事会研究讨论,在协会的支持和一些文化人士的努力下最终编成了第一本《黄河奇石文集》,即后来的《石友》,苏立社曾主持《石友》工作十余年。并发表大量赏石文章。

·END·

(0)

相关推荐

  • 黄河奇石暨石艺文化

    近年幸遇挖砂船在黄河疏浚清淤,就与黄河奇石有了缘源.拾得几块好石,还写下赞美石头的诗: 满目鹅卵伴细沙,静卧河滩待选拔. 千挑万选识珍奇,六颜五彩皆光华. 奇品选中进广厦,精心磨润登大雅. 五千岁月传 ...

  • 为何黄河总出天价奇石,看看黄河石成因与种类

    黄河流域的奇石,石界习惯性的按地域加以区分,上游青海产叫河源石,中游甘肃宁夏产的叫兰州石,下游河南段的叫河洛石.兰州市也是黄河唯一穿城而过的城市 ,高山狭谷之间更是孕育了无数的奇石. 兰州的黄河石来源 ...

  • 苏立社|“瘦漏皱透”折射的中国文人情怀

    ◆ ◆ ◆ "瘦.漏.皱.透" 折射出的中国文人情怀 灵壁石在中国有着悠久的收藏历史,相传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就曾令伶伦制磬,击磬乐,"以乐和正",寓教于乐,促进 ...

  • 苏立社:观赏石鉴赏的几个要素

    ◆ ◆ ◆ 观赏石鉴赏的几个要素 对观赏石的鉴赏,早在宋代米芾就提出"瘦.漏.皱.透"四字标准.今人又提出新的"形.质.色.纹"要求,有人说这是对传统观赏石标准 ...

  • 苏立社| 观赏石石种命名原则之我见(上)

    ◆ ◆ ◆ 观赏石石种命名原则之我见(上) 当前,随着观赏石事业的迅速发展,观赏石资源开发得很快,许多老祖先不认识,没见过的,想不到的石种.石头都被开发出来了.这是现代资讯技术,交通工具,机械设备发达 ...

  • 苏立社:居有石更安

    ◆ ◆ ◆ 居有石更安 中国人有"园无石不秀,厅无石不华,居无石不安,斋无石不雅"的说法,源于何时,未作过考证,但这句话确实是石界人经常引用的一句话.在黎氏阁杯山西首届赏石与家居文 ...

  • 苏立社:心玩是哲理的升华

    ◆ ◆ ◆ 奇石赏玩层次谈 赏石艺术作为一种大众艺术,由于参与者的人数众多,人们的艺术修养文化素质参差不齐,因而也就出现了不同的玩石层次.从初步认识石头喜爱石头到迷恋石头:从采集石头收藏石头到研究石头 ...

  • 苏立社:赏石艺术与童心

    ◆ ◆ ◆ 赏石艺术与童心 从幼年到少年,再从少年到青年.壮年.中年.老年.暮年,这是每个人必须经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从不懂事慢慢变得懂事,变得成熟.但成熟以后却发现失去了小时候的许多快乐,不 ...

  • 苏立社:黄河奇石品位试说

    ◆ ◆ ◆ 黄河奇石品位试说 奇石作为寄情怡情之物,自古至今受到了各阶层人士的喜爱.近年来黄河石越来越多地进入兰州的寻常百姓家. 黄河石·马踏飞燕 然而,在收藏赏石中,必然有高低雅俗之分.对黄河石的品 ...

  • 苏立社:小品石组合的艺术魅力

    ◆ ◆ ◆ 小品石组合的艺术魅力 小品组合石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集寻觅.收藏.创作.欣赏于一体的赏石行为和活动,是当前赏石文化多元化发展的表现,是组合类藏石活动的发展和延伸.赏石活动有一个由浅人深,由表 ...

  • 苏立社:爱石当求实​

    ◆ ◆ ◆ 爱石当求实 石,是千载也说不完的话题.大自然以它神奇的物质为人类生存发展提供着丰富的资源,石是这资源中最原始.最丰富.最常见的物质.从生命出现.生命培育.生命发展到生命归去,都与石有着千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