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王琳篆刻作品欣赏!
“方寸之间,装满我的热爱”
——篆刻爱好者王琳小传
一人一石一刻刀,诠尽书法章法与刀法。这或许是很多人对篆刻爱好者王琳的那份专业和执着的印象。也正因为此,今年已年逾六十的他,被称为篆刻界的宝藏“老男孩”。今天,我们将走近他,聆听他用岁月和专心演奏出的“金石之音”。
王琳,1959年生人,现居辽宁省鞍山市。鞍山市书法家协会会员,鞍山市青年书法家协会会员、千山印社社员。据王琳回忆,他19岁在外公的启蒙下接触篆刻并第一次拿起刻刀;1983年,第一个作品在鞍山市级刊物上发表;次年,他的作品走出本市,开始在国家级和省级的刊物上“崭露头角”,其中不乏《人民日报》、《求是》等一类报刊,以及《经济日报》、《党建研究》等专业类刊物。迄今为止,王琳已在全国范围内发表篆刻作品3000余方,曾多次入围省市书法篆刻艺术大赛,并在奖项上有所斩获。他的篆刻虽只在方寸之间,内容却不囿于此,从与时俱进的我党政策号召到古今诗词精句,均涵盖其中。而他的作品一经刊发,便在业内引发一波关注,“我那时候总能收到全国各地的约稿信,每个月都要出二三十方作品,发给几十家报社、杂志社。还有不少篆刻爱好者也寄来作品和信,我们一来一往地交流切磋,到现在通讯更方便了,我们还经常微信聊天,保持着有作品大家一起点评的习惯。”王琳如是说。
在王琳的篆刻生涯中,一方篆刻的成型,通常需要提前翻看大量的印谱资料,接着在小小的石头上设计“版式”,然后用刻刀细心“雕琢”,最后试印“版样”。而王琳作为对专业要求近乎苛刻的完美主义者,把不满意的作品磨平了重新来刻,更是常事。通常他篆刻的时间稳稳地一坐就是大半天,“有时候饭也顾不上吃,心里就想着怎么能把印刻得好一点,再好一点。毕竟我还只能是算是个业余选手,所以刻出来的东西得往专业上靠,不能让人行里人看了笑话。”直到现在,王琳仍谦虚地把自己仅定义为“篆刻爱好者”。
多年的积累,使得王琳的家俨然一个小型的金石博物馆:寿山石、青田石等石头收藏有400—500块、印谱上百册、字典工具书堆满了一人来高的书架、玄关客厅书房卧室的目所能及之处,也都悬挂着王琳的篆刻作品。
说来有趣,正因为这份对篆刻的痴迷,王琳的工作和家庭也都因篆刻结缘。当初他刚参加工作没多久,便被纳入工会,继而升任工会主席,领导看重的正是他的笔墨之才,以及多年研习书法养成的沉稳炼达的个性。而王琳的爱人,也被他的才华完美“击中”。王琳的爱人回忆当年,说自己爱好绘画,王琳爱好篆刻,俩人的恋爱时光以及新婚时期,经常的休闲活动就是在一起创作,然后互评。
如今的王琳,谈及篆刻,流露出些许的遗憾。他表示,篆刻作为“非遗”代表作,最要紧的还在于传承,可自己现在身患尿毒症,不知道还能拿几年刻刀,“虽然现在可以发作品的平台越来越少了,我也还是按月发给那些报刊杂志,我就是希望篆刻艺术能被更多年青人看到,传下去吧!
也许,对于王琳而言,方寸之间,镌刻的是流年,是情怀,是大半生的热爱。
作者:王媛嫄
篆刻家王琳
关于我们
特邀顾问:程云海(诗人推荐|程云海)、钱财宝(诗人推荐|钱财宝)、牛合群、谷雷(作家专栏|谷雷)、潘相成、赵文杰、徐传洪(诗人推荐|徐传洪)、谢国民(诗歌欣赏:秋天的思念(外一首)——谢国民)
主编:沈德炳(诗人专栏|沈德炳)
编委会:沈德炳、杨永超(小说|秦淮河畔与东莞小城——杨永超)、王峥(诗人推荐|王峥)、姜道财(诗人专栏|姜道财)、心开、岳小宏、弟弟、 姬贵新、徐鹏飞、谢金亮、马嘉泽、心在江南(旷世情歌(组诗)——心在江南)、刘文峰(作家专栏|刘文峰)、谢国民(诗歌欣赏:秋天的思念(外一首)——谢国民)、苏泽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