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中语文诗歌翻译的一些思考

被选入课本的诗歌,自然篇篇都是佳作,那自然要细致分析,深入挖掘,但我认为对其进行翻译是没有必要的。

在语文课我曾说过自己读诗的理念是不求甚解,这并非没有逃避回答问题嫌疑,与其把“不求甚解”说得冠冕堂皇,不如说是对诗人,对文字的敬畏来得坦荡。我们所面对的,是一流诗人的一流作品,而我们这些读者,却是不入流中的不入流。我们必须承认,我们不具有翻译这些伟大作品的能力,更何况许多诗歌的创作本就是不同于文章的,他们不需要翻译出来的理解,而是诗人将寄托其中的永恒灵魂来邀请你共同叩问他们所仰望的那片星空。每处句读,每个词语,每个意象都是一个点,以中国诗极强的暗示性来填补这些点外的空间。它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与诗人思想交织出的浑然的整体,是一个浪漫,无穷的世界,是不拘一格的世界。再来看我们的翻译,说得好听了是美译,拿着些花里胡哨的词语,支离破碎的句子,企图以此来模拟出诗人所仰望的星空。这样的一个平面,在诗句构造出的空间面前,必然是苍白无力的。哪怕你能用现代汉语这个新瓶,装下古诗的诗意这个旧酒,环境变了,就是不一样的味道。

附:

为什么愿意用雄浑呀,婉约呀这样的形容词来描述,因为它们出自同源,或多或少都沾染了古韵。

不用生物名词,用物理知识,太煞风景了。说不清道不明才是一个“人”应该有的样子,说得清楚就少了人味儿。

诗歌的古韵,哪怕是简单的“关关雎鸠”,不就是鸟叫么?它在古韵里泡了千年,典雅与端庄是翻译不出来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