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的发病原因和起因
伤寒的病因概要:
伤寒是由于感染了存在于感染者的粪便和尿液中的伤寒杆菌所致,并可通过手、餐具、日常生活接触等进行传播。
伤寒详细解析:
【病因病理】
病原:伤寒杆菌存在于感染者的粪便和尿液中,为革兰氏染色阴性,有鞭毛、能运动的杆菌,列入沙门菌属。在含有胆汁的弱碱性培养基中生长旺盛。其抵抗力:在水中活2~3周,粪便中生存1~2月,在水中冻土地可生存半年,加热60℃15分钟即死亡,5%石灰酸5分钟可杀死,—般消毒药可将其杀灭。在菌体裂解时能释放出毒力很强的内毒素。本菌含有菌体“O”、鞭毛“H”和毒力“Vi”三种抗原,测定血清中这三种相应的抗体,对诊断及流行病调查追踪传染源都有实用价值。
流行病学:世界各地都有本病病例,多发生在热带和亚热带,发展中国家较多见。
1.传染源:患者及带菌者是本病的传染源。病菌随粪便排出体外,患者自潜伏期末起即可排菌,在病程2~4周传染性最强,进入恢复期限后两周内仍有半数排菌,以后逐渐减少。约2%~5%病人可持续排菌3个月以上,称为慢性带菌者。少数可在胆囊带菌数年,甚至终生。所有带菌者,特别是慢性带菌者,是引起伤寒流行,尤其是散发流行的重要传染源。
2.传播途径:病菌随大小便排出体外,通过污染的手、餐具、食物、饮料、苍蝇或蟑螂而传播,日常生活接触传播是散发流行的主要传播方式,食物、冷饮和水源污染往往造成暴发流行。
3.易感人群:普遍易感,发病以少年儿童、青年多。病后能获得持久的免疫力,个别可第2次患病。
4.流行特征:夏秋季多见。近年来学龄期、学龄前儿童相对增多。农村地区发病率高于城市。可散发或流行(水型、食物型流行)发病。
发病机理与病理:
伤寒发病与感染的细菌量,菌株的毒力、机体的免疫力有关。
其病变主要位于小肠,回肠壁的改变最重。发病第1周肠壁集合淋巴结及孤立淋巴结呈髓样肿胀,第2周由于肿胀达高峰,局部发生营养障碍以至坏死,并有痂形成。第3周结痂脱落形成溃疡,此时可发生出血、穿孔。第4周后溃疡逐渐愈合,不留瘢痕。肠壁可见坏死和增生,坏死及增生亦可见于肠系膜淋巴结,肝、脾、骨髓等处。—部分病例只有小肠内集合淋巴结、淋巴滤泡和肠系膜淋巴结的中度红肿,而无溃疡形成;如有也较少而浅。儿童与成人的病理改变相似,但较轻微。肝、肾和心脏的改变也远比成人少而轻。
伤寒的基本特征是持续的菌血症与毒血症,病理表现为全身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增生性反应,回肠下段为主的淋巴组织增生、肿胀、坏死和溃疡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