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车企很多,哪一家称得上“有性格”? | 品牌新事
文 / 云生
博世在汽车供应链领域已经浸润百年,华为进军汽车行业不到十年,一老一新,瞄准了同一个目标——汽车智能化。
无疑,它们都认为智能化是汽车的未来。
有一个汽车品牌,同样把智能化当作行业和自身的未来,义无反顾地全面拥抱——联手博世打造自动驾驶辅助方案,又推出了全球首款搭载华为HiCar的量产车型。
它就是上汽通用五菱旗下的新宝骏,一个既老又新的品牌。老与新之间,彰显了这家车企的独特性格。
老传统
新宝骏的“老传统”,体现在上汽通用五菱的企业基因上。
它可以追溯到1958年成立的柳州动力机械厂,以前造拖拉机,改革开放后开始造微型车,2002年,在国企改革的浪潮中,实现了上汽、通用、五菱三方合资,同年自主开发的“五菱之光”下线,从此走上发展的快车道。
和其他合资车企相比,上汽通用五菱有一大特点,就是“接地气”。
很多合资车企,都是直接把国际车型引入中国市场,敞篷车、皮卡、房车,碰到对的车型就成功,错的车型就失败。何为对,何为错?说不清楚,那就换个车型再试试。
这种错位的操作,不妨称为“立足世界,放眼中国”。
中国汽车年产量世界第一,位列世界500强的车企有6家,但是满街跑的车型里,有多少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呢?又有多少车型走出了国门呢?
上汽通用五菱的车型,绝大部分是自主开发的。普通中国家庭需要客货两用、结实可靠的车?OK,那就造这样的车。一代又一代“国民神车”应运而生。
合资之初,五菱保留了本地研发、产品团队,因此能够敏锐把握国民需求,快速反应,改进车型。
疫情期间,上汽通用五菱仅用3天,就建起了口罩生产线;后来,又利用既有车型,集成影像和测温单元,打造智能移动测温车;再后来,仅用5天升级产品,推出了“摆摊神器”售货车。
经媒体报道,“人民需要什么,五菱就造什么”的口号由此广为流传。
口号特别响亮,可是又有几家企业,能坦坦荡荡地喊出来呢?
2011年,上汽通用五菱与通用埃及签署技术许可协议,五菱车型换标雪佛兰,登陆埃及市场;2013年,又登陆印度市场;2017年,上汽通用五菱印尼工厂投产;2019年,宝骏车型登陆南美……相继实现技术反向输出。
这才是“立足中国,放眼世界”。
如今,人民的需要日渐升级,上汽通用五菱也希望随之升级自身。
新探索
2012年以来,上汽通用五菱耗资40亿元,打造了研发与试验认证中心。声学(NVH)实验室、环境模拟实验室、发动机实验室、碰撞测试实验室……很多都是国内最新,甚至国内最大的。
几乎每一个实验室,都是和外资股东反反复复争出来的。
合资有合资的好处,可以带来先进管理经验和政商关系的指导。但合资也有合资的麻烦,因为资本是逐利的,需要说服股东,为什么这块利润应该拿出来研发,为什么从长期来看是更好的,为什么和其他厂商共用实验室不够。
多年下来,上汽通用五菱内部有一句口号:没有知识就没有经济权,没有经济权就没有决策权。
有了这些技术积累,2019年,上汽通用五菱推出了新宝骏品牌,并赋予了它新的基因——智能化汽车,专注智能驾驶与智能服务。
智能驾驶,就是通过高可靠低延时的5G、车联网(V2X)技术、车载雷达和摄像头以及人工智能算法,实现车辆的辅助驾驶(L2)甚至自动驾驶、无人驾驶。
全球第一条集成5G、V2X、无人驾驶和远程控制技术的开放测试道路,就在广西柳州,由新宝骏率先使用。香港第一张智能驾驶测试许可证,也在上汽通用五菱的手里。
智能服务,则是车内的智能体验,包括远程控制、语音交互等等。
新宝骏推出了新宝骏车联网,将驾驶者的手机投屏到车机,从而提升汽车的通信、计算、反应能力,改善目前大量车载人工智能仍是“人工智障”的情况。同时与华为HiCar系统深度合作,和苏宁智能家居生态跨界融合。
新宝骏的每一款车型,无论是燃油车还是电动车,都搭载了L2级智能驾驶和智能服务。这个新品牌,希望通过“智能化”定义自身。
但它仍然有传承自五菱的基因:讲求实际,更懂用户。
这家企业用数十亿元打造了研发中心,却不同意行业里流行的那句“技术定义汽车”。他们说:应该是场景定义需求,需求定义功能,功能定义设计。
比如对于城市家庭通勤来说,“500公里以上的电池续航”,不如“220V家用充电”,不如“暴雨天也可以安全充电”来得实用。比如手机车联网,新宝骏内部认为这可能只是过渡性产品,但目前车机系统反应速度普遍很慢,开几年之后越来越慢,所以暂借手机的算力是更实际的做法。
技术不是拿来炫的,合则用,不合则弃。新宝骏在走上新征途时,并没有丢掉老传统。
融合传统与未来
中国的汽车行业里,随处可见傲慢的“架子”。
传统车企摆架子,觉得造车新势力根基太浅,只懂那块屏(甚至只懂讲故事),不懂汽车,一年只造几万辆,还不及自己的零头。
造车新势力也摆架子,觉得传统车企只是大树底下好乘凉,目光短浅,不思进取,早晚被革命。
上汽通用五菱之所以让大家觉得亲切,就是因为它特别没架子——没有架子,但有“性格”。
明明是年产200万辆的车企,仍然把姿态放得很低,决绝地拥抱智能化,谦卑地向外界学习,积极跨界合作,迅速响应需求。
它是传统车企吗?当然,60多年的历史,足以与一汽二汽比肩。
它是造车新势力吗?或许不是,但新宝骏这次重新出发,把自己放到了和造车新势力同样的起跑线上。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新宝骏的故事刚刚开始,希望有一天它会成为游吟诗人口中的传奇,押着上汽通用五菱的韵脚,唱出智能汽车的曲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