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开讲啦!石景山这座地标的秘密,你知道吗?

家住石景山

113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滑雪大跳台项目被称为

冰雪运动中的极限运动

这一项目全世界的运动员

加起来也不过500人

这么“小众”的冬奥项目

如何实现赛后的可持续利用

从而避免“white elephant ”现象

首钢滑雪大跳台正在演绎着

中国智慧

近日,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张利做客央视《开讲啦》,分享冬奥项目可持续利用的话题,揭秘首钢滑雪大跳台背后的故事。

“white elephant”是一个专门词汇,用来指代那些昂贵而无用的东西,“看着很好看,但不知道该怎们用它”。白象是非常稀有的,据说,曾经的暹罗王(现在的泰国)如果不喜欢某位臣子,就会把一头白象赏赐给他,因为国王知道这御赐之物他必须得供奉起来,那这花销可大了,最后臣子养这个白象都养破产了,欲哭无泪。

奥运会的历史上有些大型建筑或

比赛设施曾经出现过

“white elephant”现象。

因此,北京冬奥项目的可持续利用

成为设计团队始终致力于

研究解决的一个大课题。

张利团队立足人因领域,即从人的因素出发,把握个体体察空间和使用空间的规律,充分利用2.5小时法则(我们体验户外自然环境的场所,能够获得一定的心理满足,并且能够在脑子里留下空间记忆的时间是2.5小时),把普通人在冬奥项目周边慢行连续体验突出出来,这样能够实现从超人(运动员)到普通人的过渡。

北京2022年冬奥会滑雪大跳台最终选址首钢园,冬奥比赛和工业遗产充分结合起来,国际雪联考察团队感觉这“太棒了”!奥林匹克运动带动城市更新,在北京首钢园成为一个现实范例。首钢滑雪大跳台与邻近的冷却塔自然衔接,天际线完美过渡,斜行电梯的轮廓线又与冷却塔的弧线大致呈小角度对称分布,符合人的审美。大跳台本体的方向角度设置除了符合项目本身的功能需求外,设计团队还邀请对这里有着深厚感情的首钢职工观摩设计草图,从而遴选出最佳的审美角度。

首钢滑雪大跳台本身还不能形成2.5小时法则,但是,借助首钢园群明湖则形成了一个环湖的环路。此外,设计团队仿照颐和园里的湖面及建筑的设计理念,把逻辑结构拓展到首钢园的群明湖中来,使滑雪大跳台成为独特的视觉吸引点,并创造了一些使人能够停留下来的欣赏大跳台的开放空间,如,仿照颐和园鱼藻轩的视觉观感,在群明湖西北侧方位打造的亲水平台,成为欣赏首钢滑雪大跳台、拍照打卡的绝佳位置;又如,景观设计师还精心设计了纵深到群明湖水里面近距离体察大跳台的空间,让人非常欣喜。有了这些,再加上以西山天际线作为大的背景,就能够把2.5小时的体验组织起来了。

大跳台本身的设计灵感取自敦煌飞天的飘带造型,同时它也“暗藏玄机”,张利介绍,设计之初不满足于仅用于冬奥项目本身,还同时考虑了与单板大跳台项目很类似的运动,如,空中技巧运动,可以在这里实现“一台两用”。为了解决不兼容的问题,中方人员邀请这两项运动项目的设计专家,来到北京一起喝啤酒,在讨论中形成了解决方案。即单板大跳台的曲线在水平距离上进行加长,而空中技巧的曲线适当在水平距离上进行压缩,尽可能的使助滑区和落地区能够共用,而中间的部分通过改造可以实现两项运动兼容。通过工程上的精巧设计,可以在48小时之内实现赛道转换。

很多人对首钢大跳台的颜色印象深刻,张利介绍,不同的颜色带给人不同的心理感受,颜色在城市空间的存在是有分量的。滑雪大跳台的颜色设计有过很多色彩方案,充分考虑首钢园工业遗存的钢铁色调,加入一些灵动的、现代的设计,同时把北京冬奥会会徽的颜色自然融入进来,最后形成了多彩的设计方案。

关于大跳台的颜色,

小编也听说过一种解释,

从顶端的蓝色逐渐过渡到

橙色再到浅色,

也隐喻着运动员从出发、起跳、

到着陆和结束的心理变化,

一开始是冷静的,

随着滑行逐渐兴奋,

腾空达到情绪顶点,

着陆后滑行逐渐心情平复。

这一解释是不是也有道理呢。

从勇敢者的运动到普通人

能够近距离欣赏体验,

首钢滑雪大跳台演绎着中国智慧,

让我们共同期待90多天后开幕的

北京2022年冬奥会,

同时也一起畅想后冬奥时代

首钢滑雪大跳台的别样精彩吧!

来源:CCTV1《开讲啦》、首钢园、Ai石景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