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创作的虚构与非虚构

文学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

有专家说,小说不是故事,是事故。生活无论其再真实,那也不是小说,小说必须把生活写出事故(冲突),那才成其为小说。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小说中一定要有虚构的成分,不然就不是小说,可能是新闻、人物传记、报告文学。

我说的可能有些武断,有些人会说,我的生活比小说精彩。我相信这是可能的。不过,你说的精彩可能只是你自己认为的,你试着讲给别人听听,让别人来判断是否精彩。

记得当年写《最后一个磨盘州人》的时候,由于素材都来源于家族史,且出场人物较多,里面的人物和事件很多都是真实的,为了防止别人对号入座,在打提纲的时候,我专门做了一个对照表,如小说中的陈姓对应现实中的李姓,王姓对应现实中的毛性,没有对照表,写不了几天我就会混淆人物之间的关系。

后来写《银圈子》的时候,人物相对较少,人物关系也简单很多,我就不用人物对照表了。可人物少了,事件就集中了,我又担心另外一个问题,读者将我与小说中的人物进行对号入座。假如读者拿着书,指着某个角色说,这个人是你吧,这是很尴尬的事,于是,在这篇小说里我用了一个技巧,直接在书里加了一个影子人物朱先生。当别人问起我的时候,我说,我就是那个朱先生啊。一时间,读者如坠云里雾里,因为,假作真时真亦假。

没有创作经验的人,总喜欢将作者与书中的角色建立一对一的映射关系,其实这是不对的,作者与角色之间是一对多的映射关系,哪个角色的心理活动不是作者的心理活动呢?作者没有这方面的思考,他怎么会把活动加到角色身上?作家明面上是写角色,其实是在写自己。

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中,《三国演义》中非虚构的更多一些,起码小说中的主角、关键历史事件、历史发展趋势是非虚构的,可虚构的毕竟还是占多数,如孔明借东风、空城计等,火烧博望、火烧新野等都是嫁接的。《红楼梦》差不多是完全虚构,小说所处的历史环境,当年豪门大户的声色犬马、应该是真实的,没有真实的意象,曹雪芹也没有那个能力去臆想。《水浒传》取材于北宋末年宋江、方腊的起义,梁山108将的故事差不多都是作者臆造的,甚至很多史实都是作者杜撰的。《西游记》就更不用说了,除了玄奘法师历经劫难到印度学习是真的,其余都是假的,包括玄奘是由唐太宗派遣出去的,都不是史实,真实的情况是,唐僧是“偷渡”出去的,当时,重重关卡阻挡了玄奘西行的路,守卡的官员不亚于小说中的妖魔鬼怪。

明明都是假的,可很多人都把四大名著里面的故事当成真的了。有人研究历史不读《三国志》,而把《三国演义》当成了资料来源。有人还振振有词地说,从贾政的表现,揭示《红楼梦》中的某一段是暗示雍正皇帝驾崩。《西游记》里的孙猴子也被人找到了原型,说当年有个西域人叫石磐陀,他开始保护玄奘去印度取经。如此等等。

俗话说,无假不成书。其实该理解为,无虚构不小说。小说来源于生活,小说中必须有非虚构的元素,小说就是虚构与非虚构合理配置的文学产物。

虚构不是目的,虚构是为了让小说更有故事性,更利于阅读。我们在编故事的时候,不仅仅要编情节,更重要的是还得有时间地点人物过程经过结果,真实可能是,这些要素是残缺的,是不完整的,不虚构就不成其为故事。就算你把它当故事讲,读者也没有办法阅读。

虚构是为了解决时空上的集聚。有个笑话说的是,有个女人贪恋张姓男人的样貌,同时贪恋李姓男人的钱财,所以她自己幻想着,白天在李家吃饭,晚上去张家睡觉。这只能是笑话,在小说里,作家必须把张姓和李姓两个人合在一起,或者就是让他们反过来,这个女人只能在张家吃饭,到李家睡觉。这样才能建立冲突,才能把故事变成事故。

虚构让非虚构变得更加丰富。世界是立体的,而每个人的视角是单向的,虚构可以多维度地设计视角,让静态变成动态,让单向变成双向或多向。虚构是为了让非虚构更加饱满,举个生活中的例子,有次,多年不见的一个老朋友来北京了,他约我晚上聚一下,因为他明天就要离开北京。我当天正好做了手术,正在病床上挣扎,我说今天有点不方便,见不了他了。

这是非虚构,如果仅仅说这些内容,这不成其为故事,更不是小说。假如按照小说的路数,这时候就得制造冲突了,首先从我的视角想,怎么这样不巧,他怎么早不来北京,晚不来北京,偏偏这时候来北京呢?假如我的内心因为失落或者失意,我会产生联想,这人过去跟我相处就是别别扭扭,每逢关键时刻都是阴差阳错。故事到这儿应该不能算结束,我必须将镜头切换到朋友身上,他自然会想到,很久没见的老朋友,好不容易来一次北京,我竟然找借口不见他,可见人情是如何的淡泊,甚至联系到,北京人就是看不起地方上的人,还有可能联想当年什么事,可能得罪我,我现在在报复他,等等,事故就这么产生了。

当然,虚构不等于虚假,虚构是为了让非虚构变得更加真实可信,些许的虚假立即会毁了整个剧情的连续性,故事的可信度,人物塑造的典型化,虚假是文学创作最大的敌人。

一部小说中,虚构与非虚构究竟该如何进行比例设计?假如要是定义一个比例的话,我觉得一部好的小说,应该是三分真实、七分虚构,不知道各位高人是否同意我的观点呢?也许有人说,虚构与非虚构适合“二八原则”,我也是认同的。

因为小说中的虚构与非虚构比例,还没有人研究过。

朱晔(古磨盘州人)

安徽望江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金融作家协会理事;2008年开始文学创作,已出版著作6部,累计出版200万字。

已出版作品

历史散文(3部):《理说明朝》《理说宋朝(北宋篇)》《理说宋朝(南宋篇)》

旅行随笔(1部):《一车一世界》

长篇小说(2部):《最后一个磨盘州人》《银圈子》

期刊发表作品若干:散见于《文艺报》《厦门文学》《中外文摘》《金融时报》《安庆日报》等。

(0)

相关推荐

  • 论非虚构散文写作

    论非虚构散文写作 (美)菲利普·罗帕特著 ,孙冬译 在个人随笔和回忆录当中,字母"I"(我)出现的频率大大高于其他词汇.我觉得"I"是一个完美的字眼,是任何作者 ...

  • “人类高质量恐怖”如何制造?这篇文章太及时了

    在所有电影类型中,恐怖片是一种奇特的存在,怕者避之不及,爱者欲罢不能.而日本现代恐怖片则是"异色"中的"异色",它利用人的心理.潜意识和幻想,激发出我们最本能的 ...

  • 虚构人物角色是否可以受到版权保护?

    虚构人物角色是否可以受到版权保护?在美国判例法规定,一系列特征和性格特征可以使虚构人物成为独立受版权保护的元素.比如詹姆斯邦德角色总是穿着燕尾服,身上散发着一种温文尔雅和老练的气质,还以力量和敏捷而闻 ...

  • 非虚构作品的写作方法

    当大家刚开始学会阅读的时候,往往会读一些故事,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读一些非虚构的作品. 我已经很长时间没有读过小说了,现在阅读的书以非虚构为主,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变化呢?因为其实 ...

  • 小说创作的核心:为何虚构,如何虚构?

    您的灵感来自哪里? "您的灵感来自哪里?"经常有学生发出这样哀怨的疑问,语调听起来非常困惑,甚至带点怨恨,他们既想知道我如何获得灵感,也想弄明白为何自己灵感匮乏. 每每谈到这个问题 ...

  • 郭爽:在虚构与非虚构之中书写真实

    文丨李德南 郭爽,1984年生于贵州,毕业于厦门大学中文系.出版<正午时踏进光焰><我愿意学习发抖>.获华文世界电影小说奖首奖.山花双年奖·新人奖.西湖·中国新锐文学奖.诚品职 ...

  • 2021国际布克奖短名单公布,入选作品“真正突破了”虚构与非虚构的界限

    2021年国际布克文学奖短名单公布.今年国际布克奖短名单,突出了那些"真正突破了"虚构与非虚构界限的作品.现有六本书进入最后决选,争夺50000英镑的奖金,这笔奖金将由作者和译者平 ...

  • 比小说更精彩、比恐怖电影还惊悚的一流非虚构作品

    亚当·希金博特姆耗费多年心血,终于完成这部关于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的权威力作.书中充分有力的调查,揭示了 这场二十世纪*灾难之一的真相是如何在政治鼓吹.重重保密和谣言四散的共同作用下被掩盖起来的. 1 ...

  • 非虚构图书奖小说《东西街》:照片或许会蒙尘,但真相终归会大白

    早些年看<辛德勒的名单>时几度泪目的印象还深深地停留在脑海里,那是一段不敢怎么多翻的过去,看一眼仿佛就有一寸触目惊心的痛,看一眼仿佛就花费了太多的勇气.而今翻开这本<东西街>, ...

  • 丹凤晒晒‖吴先生(非虚构小说)

    (一) 吴先生在年轻的时候,人们叫他秀才.他当着商州府的州官,是很清廉的父母官.出门不乘坐轿子,也不戴官帽.去远一点的地方,一匹毛驴,一柄伞,就摇晃在山道了. 他有时候在山里一住就是四五天.他的师爷找 ...

  • 创意故事课学习打卡5:五步法开启非虚构故事的创作

    文/傲一慢 创意故事课第五课,讲非虚构故事. 我第一次读非虚构故事,是无戒老师分享的公众号<真实故事计划>中的文章.那几篇文章,把我拉到了另一种生活场景里,让我感知到另一种生命形态.这些故 ...

  • 长篇非虚构小说《做梦》

    第一章 一.录取 一九六三年暑假,一封挂号信让我平静如水的生活掀起一阵波澜,也给聪慧的母亲出了一道"手心手背都是肉"的两难选择题.那一年我刚刚跨进成人门槛,却已经是有着两年工龄,熟 ...

  • 长篇非虚构小说 追 梦

    上篇    做梦 第二章 第三节.拜师 立志容易坚持难,做梦容易追梦难. 时间过了一年,庄稼收获了两料,我的作品没有成熟,青涩的令人难以下咽,距离成熟收获似乎遥遥无期.三百六十五天里我在自学写作的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