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新国标颁布,“酒精酒”退出白酒历史舞台,此举意欲为何?

白酒新国标于2021年颁布,2022年6月1日起正式开始执行。

以前喝酒,总担心是不是纯粮酒,酒厂使尽各种手段以勾兑酒冒充纯粮酒,一百多种添加剂,让消费者防不胜防,一不小心就被“忽悠瘸了”。

新国标中,对于白酒有两项明确规定:

一、白酒只能以100%粮、谷为原材料发酵、酿造。

二、白酒中不允许添加除自身发酵产生的任何其他呈香、呈色、呈味物质。

好了,以后买白酒再也不用担心是不是纯粮酒、有没有添加剂了。

但是事实果真如此么?背后潜藏的逻辑有多深?之前我们喝的酒到底又是什么酒呢?

经过大量的检索和素材的搜集,今天一起跟你理一理白酒的前世今生,无论你喝不喝酒,文章一定都会让你大有收获。

白酒

首先白酒并不是中国传统酒类,即便元朝开始出现蒸馏酒,实际上民间普遍饮用白酒,是从清末民初才开始,而“白酒”的称呼,是新中国成立后才统一的。

曹操《短歌行》中的“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杜牧《清明》中的“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李白的《客中作》“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古诗词中提到的“杜康”、“杏花村”、“兰陵”酒,统统、一律都是黄酒,古称“浊酒”。

号称始于殷商、盛于唐宋的酒,宣扬的是历史、文化,说白了,打的都是广告、讲的都是故事。

纯粮酒

纯粮酒的说法,不知道是何年何月兴起的,白酒本身就是粮食酿的,何来纯粮不纯粮的说法呢?在行业内,根本就没有“纯粮酒”这种说法,有时候朋友问起“纯粮酒”,偶尔我也会装傻:什么纯粮酒?没听说过……

了解原委以后,才知道,所谓的“纯粮酒”,都是商家为了宣传、广告,顺应市场捏造出来的概念。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吃饱都成为全国人民的大难题,没有太多的余粮用来酿酒。于是国家批准以薯类或者糖类作为白酒的原料酿酒,称为“新工艺白酒”。

薯类、糖类酿酒,也并非中国独有,国际烈酒中的伏特加、朗姆酒等,也都是以薯类或者糖为原料的。

而这一点,恰恰被中国白酒商人抓住了小辫子,突出、宣传“纯粮酿造”的概念,借机炒作商品,这才有了“纯粮酒”的说法。

新工艺白酒,因为原料成本低、酿造技术简单、出酒率高、出酒周期短等特点,相比于传统白酒,成本更低,在中国存在了将近70年的时间,解决了几乎三代人的喝酒需求。

随着社会的进步,中国整体经济的高速发展,新工艺白酒即将退出白酒历史舞台,将以“配制酒”的标准,继续满足低消费人群的需求。

详解白酒新国标

新国标颁布以前,市场上同时存在传统工艺与新工艺两种白酒。

新工艺白酒允许添加食用酒精和食品添加剂,并且在配料中也是标注得清清楚楚。

新国标最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两点:

一、允许继续使用食用酒精,同时要求标注酿造工艺是固态发酵、液态发酵还是固液结合(只是工艺不同),但是必须以100%粮谷为原料。也就是说,新国标执行后,只要是白酒,都是100%的纯粮酒,只是发酵工艺分为固态、液态和固液结合三种工艺。

二、禁止添加除自身发酵以外的任何呈香、呈色、呈味物质。可以理解为新国标执行后的白酒,不会再有任何添加剂成分鱼目混珠。

对白酒行业及消费市场的影响

新国标的颁布,实际上是将现有的白酒产品一分为二:以粮谷为原料,无添加剂的统一划为白酒;以非粮谷为原料,或者添加食品添加剂的,划为配制酒。

新国标对于消费市场最大的影响,是在产品种类和属性上进行明确区分,便于消费者进行选择,这对消费者来讲是绝对的利好消息。但是随之而来的,便是酒类价格的全面上涨。

白酒新政,对于传统中高端白酒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因为像茅、五、剑这类产品从来不担心市场,也不需要以纯粮作为宣传卖点。影响最大的,反倒是三四线小品牌,以及大厂的一部分低端产品。

新政正式实施以后,能拿到“白酒”身份,就是比较高的起点,毕竟目前市场上新工艺白酒占比高达一半以上,其中不乏我们常见的品牌和产品。

一直以来,以“纯粮酿造”为宣传卖点的,都是这部分小品牌及大厂低端产品,主要的竞争对手就是包装精美、售价不菲的新工艺白酒。新规帮助低端白酒的竞争对手一网打尽,正身之后的白酒,随之而来的涨价,是不可避免的。

新工艺白酒,被纳入配制酒标准和范畴,自然是心有不甘。鱼目混珠、滥竽充数将一去不复返,想要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要讲自己的故事。

当丧失了跟白酒竞争的舞台,紧接着就是配制酒内部的竞争,市场占有率超过一半的配制酒,一定会有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在经过短暂的调整阵痛期以后,想要在配制酒市场争夺一片蓝海,品质、品牌,基本是唯一的突破口。

未来在配制酒市场上,一定也会出现茅、五、剑这类头部品牌和产品,随之而来的,又是一波价格的上涨。

不知道看完这篇文章,你有哪些感想,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让我们拭目以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