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绛秋:京剧艺术怎么表现人物
吴绛秋,王瑶卿、荀慧生的弟子,对各旦角大家的艺术风格了然于心,戏路宽广,能戏极多,文武昆乱不挡。晚年落户北京风雷京剧团,长期在北京居住,退休后仍然罄尽心血向内行和票友传授京剧艺术,为文革后京剧的教学与普及工作做出很大贡献。
早年红极一时,但也有不得志的时候。某次有“高人”跟他说,他倒霉就在“吴绛秋”的“绛”这个绞丝上了,什么好事都被搅和坏了;而且“秋”字有火,缺水调和,不如改“绛”为“江”,念起来和原先差不多,观众不需重新记忆,运数也改过来了。于是他从善如流,在“高人”的指导下,把“吴绛秋”之名改为“吴江秋”。
1998年因白血病不治在上海病逝,享年78岁。
吴绛秋《玉堂春·嫖院》
戏曲表演艺术技术性很强, 同样的程式由不同演员用来表现同一个人物, 也会别具韵味。《武家坡》“四大名旦”都演, 各因自身条件不同和对王宝钏的性格从各个侧面的不同的强调, 而各具特色。梅兰芳在人物端庄大方的基础上, 通过“唱念做表”突出人物典雅娴淑、俊秀俏丽一面。程砚秋则突出人物十八年寒窑受苦悲凄委婉、外柔内刚的一面, 尚小云是突出人物倔率爽直、矫健俊美的一面, 荀慧生则突出人物风雨奔波、洒脱利落、健美柔情的一面。尽管他们各有特长, 韵味互异, 但都不失相府之女的姿态风度, 而又给了观众以不同的美感享受, 从而获得了观众的喜爱。
王瑶卿弟子吴绛秋示范旦角表演(上)
由此可见, 戏曲表演艺术, 不但要求演员把心灵情感化入人物, 深刻地进行体验, 同时更要求演员发挥技艺特长, 从各个角度对人物的个性加以形象化的突出表现, 使人物生命放出异采来。
吴绛秋《阴阳河》
戏曲表演艺术技术性强, 重于美的创造和性格表现, 在武打戏里也是一样。比如刀马旦, 多表现女中英雄豪杰, 讲究工架、舞姿、造型, 所以多找“凤凰谱”,但人物性格也各不相同。象《樊江关》的樊梨花、《穆柯寨》的穆桂英、《银空山》的代战公主、《虹霓关》的东方氏,就各有特色。同一个人物, 随着年龄、地位、环境关系的变化, 表演上也就各有不同。演员要从人物性格的发展中掌握特色, 发挥技艺给予艺术美的夸张表现。只要不违背典型环境中典型性格的真实, 人物的枪花、舞姿、塑象, 是可以各有选取的。王瑶卿师傅演刀马, 就爱用“趲步”和后背塑象。有的人学他, 但是离开特定人物和环境一味乱加, 结果不但不能增强艺术造型美, 反而破坏了人物性格的统一完整。比如有人演“刀马”, 不顾剧情需要乱加“打出手”,《虹霓关》的东方氏柔情风骚, 替夫报仇, 阵前遇见王伯党,一见钟情, 双方棋逢对手、将遇良才,打“枪架子”是合情合理的, 而《穆柯寨》的穆桂英和杨宗保打“枪架子”就欠妥当。因为穆桂英武艺高强, 杨宗保不是对手, 如果因她少女心动, 边打边观察宗保, 决定是否活捉招亲之时,宗保尚可递上两枪; 一经决定, 宗保即无还手之功,只得束手被擒。所以打“枪架子”就不合适。
吴绛秋、李紫贵、张君秋(1982年)
戏曲表演是讲究美的。可以说, 不只“唱念做打”、“手眼身步法”讲究美,就是服饰、化妆、道具、舞美各方面, 都讲究美, 但也有它的规范, 所谓“穿破不穿错”, 就是要求不能背离人物性格和情境的真实。真是美的基础, 美是真的艺术夸张。但有人演《十三妹》中何玉凤, 头戴金钗银凤, 打扮得花枝招展, 这就与人物性格和规定情境完全不符了。何玉凤是巾帼侠女, 豪爽英武, 性烈, 男子气多于女子气, 她一心为父报仇, 身穿大红以示决心, 要等报过父仇才着孝服。她绝不重视自己的女性打扮。她和母亲逃难住在红柳村老侠士邓九公师傅家里, 为给母亲治病, 不愿多打扰师傅才骑驴下山, 一来打探仇人下落, 二来练习武艺, 顺便掳些不义之财, 结果遇到了老诚持重、心事重重的安公子, 不但没有打抢, 反而保护了安公子, 杀了强盗和恶僧,成全了安骥和张金凤的婚事, 护送他们去往淮安。她怎么会把自己打扮得花枝招展, 头戴金银凤,似赶庙会走亲戚那样摆阔卖俏呢? 这样求美不是艺术创造, 只是演员脱离人物、情境的自我卖派, 亮亮箱底的表现, 破坏了形象完整, 不足为取。
反之, 象王瑶卿师傅演《武家坡》, 给王宝钏鬓角插上一朵小白花, 却是艺术家的匠心独运。因宝钏为相府之女, 贯于插花戴朵, 又听说丈夫死在西凉, 茫然期盼, 身在山野剜菜, 野花处处, 选择一枝素花插头, 更寓意着人物的情操美德。这是艺术家选择典型细节突出人物性格的艺术创造。如果插的不是小白花, 而是小红花, 那就大煞风景, 有损人物性格了。所以演员在寻求艺术美的创造时, 务须牢记特定的人物性格和环境。艺术创造, 是为突出人物性格, 造成耐人回味的深广意境, 而不是为表现演员自己。演员技艺的突出表现, 必须是在有益于塑造人物鲜明生动的性格形象时, 才是需要的, 可贵的。
总之, 戏曲演员表演艺术, 离不开程式, 离不开“行当”。“旦行”有着各种不同类型的人物,演员要发挥个性的独创, 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技艺, 化程式于生活, 化“行当”于个性, 从生活和人物出发, 使技艺融入情理, 创造出戏曲舞台艺术美的鲜明形象。现代戏提高表演艺术质量,也需要在适应戏曲表演艺术的规律中去发展创造。
摘自陕西戏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