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劲爆】某top30房企新规:权限下放,区域总要跟投上千万?!

艳姐说

在2014年,龙头地产集团正式掀开跟投模式的帷幕,企业与员工取得圆满共赢,各大房企纷纷效仿。自此跟投如浪潮般迅猛发展,短短几年之内就达到了顶峰,随后而来的便是动荡市场下这种狼性制度所带来的阵痛。

告别了动辄几千万收益的红利时期,跟投所带来的问题是更为彻底的反噬:越来越多的人血本无归,投进去的钱打了水漂,一去不复返。然而跟投的火却从未灭过。

最近艳姐又听到消息,某Top30房企今年开启了全新模式:区域和集团按一定比例分利润,集团为区域提供原始资金,权限全面下放,但是区域总要跟投上千万。

这则消息就比较值得琢磨了,艳姐来跟大家聊一聊。

01
是“押金”还是跟投?

说是上千万保证金,其实懂行的人都知道,这种情况很有可能就是一种变相跟投。

鉴于透露给艳姐该消息的朋友,也并不清楚区域总所提供的上千万保证金,之后会何去何从,艳姐认为该房企的这种全新模式可以有两种解读。

①先来讲一个比较好的情况:

该房企的主要动机在于放权。

这上千万就是一个契约金,为区域总设立了较高的门槛,也同样是也为双方提供一个保障与约束,如果说不和经营业绩挂钩的话,艳姐认为这更算是一种押金”

一管就死一放就乱,这句话也多少适用于房企对区域放权这个议题上。因而当有了这上千万作为保障,老板也能更放心的放权。而能拿出并且有魄力拿出上千万来做这个区域总的必然不是泛泛之辈。

但是对民企来说,是很难做到完全放权的,因而即便有了保障金,真正成功与否,主要还是看老板的心胸,以及对规模的渴求程度了。

规模、利润、所有人的强掌控是房企的不可能三角。国内房企里能做到极限平衡有龙湖,但吴亚军这两年也开始逐渐隐居幕后。

但若真的能做到权利全面下放,再加上对区域的强激励——按一定比例分利润,其实对于区域和集团来说都是一个不错的新模式。经营业绩不与保障金挂钩的话也能更好地激发区域总的投入度。

②另外一种情况就是最开始所提到的变相跟投了。

一旦作为保证金的上千万与经营业绩挂钩,那这中间所牵扯到的可就多得多了。

一个确实也是起到保障作用,上千万放在这里,区域总就不能轻易辞职。

利润分成纵然诱人,但一旦业绩不达标,拿地销售等等上一旦亏了钱,这里面的亏损实际上都是要多多少少给你扣除掉的。就是数额低一点罢了。

能做到区域总这个级别,一般都在四十多岁了,上千万对于他们来说其实还是数额很大的,甚至可能是这个家庭一辈子的积蓄都投进去了,整个家庭是不允许亏损这么大的。而一旦发生亏损,之后的事公司其实是很难控制的,但一定不会是好事,毕竟光脚的不怕穿鞋的。

02
旱的旱死、涝的涝死的跟投机制

其实过去不是没有房企做过这样一个机制,不过区别在于之前是明摆着的跟投,艳姐的好朋友A总就饱受过这其中的甜与涩。

A总的前东家也做过这样的高额分成,这样一种机制所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旱的旱死、涝的涝死。

有的地方亏到区域总血本无归,甚至是倾家荡产;有的地方做一个小项目利润却很好,一年都能分个一两千万。甚至在去年A总所操盘的两个小项目,因为盈利不错,分文未投都小赚了几百万。

赚了钱的心满意足,踌躇之下没能狠下心跟投的眼看别人赚得盆满钵满两眼发热,而一看到那些底都赔进去而惶惶不知所措的人却又一边庆幸。

A总的前东家还是比较在乎自己的品牌影响与公司的发展的,得了钱的照常发,亏得太厉害的最终还是变相把钱给退了回去,不然必然就是一场腥风血雨。于是很多时候一场跟投下来,最终谁也没捞到好处,企业和跟投员工之间反而也会有了嫌隙。

A在不久前离开了前东家,不是因为业绩不好,也不是为了另觅新欢,不过也就是因为公司开始强制跟投了,千万级别的豪赌,A总实在是输不起。

成了,一切都好说;而败了,则是这么多年努力的付诸东流。毕竟上班是为了赚钱,而不是去赌博的。

其实整体而言,跟投这个事对于职业经理人来说是很不友好的,因为大多数推行跟投的房企都会强制项目负责人进行跟投,他们很多时候是没有选择的,这也是为什么这两年职业经理人离职跳槽概率较往年多了很多的原因之一。

除了A总,艳姐不少地产圈的朋友也是深受其害,在市场下行期被迫出走的职业经理人更是数不胜数。

03
最终还是看天吃饭

细数地产界的跟投机制,有人性化的自主跟投,也曾有过近乎铁血的强制性跟投:逾期跟投的区域总裁,将无法获得工资和所有奖金;而其他人,则无法获得奖金;如果逾期一周,则将面临离开工作岗位和被开除的窘境。

也有过无数为跟投机制下的巨额红利而赌下了全部身家的职业经理人,像打了鸡血一样誓要做出一番成绩。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跟投机制终归是一场豪赌。

赌的就是对未来市场的预期。

说到底,任何存在赌博性质的机制都是一把双刃剑,最终还是看天吃饭。

如果大市场非常好,这就是一个好的政策,跟投多多少少能赚不少钱;但市场一旦逆转,跟投所带来的副作用反扑,大家很容易就在这家公司干不下去了。

但是大市场下很多时候是无法预测的,你会看到有的盘拿地楼板价4万,最后就卖两万多,这就是市场导向下的无奈之举。

市场之外,说到底还是看项目本身,该赚的还是赚,该亏的还是亏。

所以很多时候,一整个跟投下来,赚钱的人基本都是白赚钱,也没多努力,就能拿个好几千万;不赚钱的人,花了大把的精力,最终赔个倾家荡产外加一屁股债,也并非他所愿,不过是时运不济,市场一下来谁也没辙,他心里能不委屈吗?

而有些项目本质上是不适合跟投的,尤其一些项目可能只是规模扩张或者进驻新城市的战略需要或者回报周期很长的,盈利的概率本就比较低,一旦进行跟投几乎就是一个两败俱伤的情况。

尤其是那些牺牲利润、抓现金流的项目,若是一脚踩进去进行跟投,最后面临的是一个必败的结局。

你会发现,最后其实这个所谓的强制跟投的模式并没有真正起到一个真正的激励作用

而一旦项目亏损,公司还是要自己花钱收拾烂摊子,严重的话整个公司就乱套了,甚至可能会面临极大的负面甚至是濒临破产。所以有时候就会变成一种恶性循环,等于公司是有一个很好的初衷,结果一直这样下去反而会走歪。

04
快速发展才能共赢 

判断一个跟投制度的好坏,艳姐认为还是要看以下几点:

1、辞职能否退出

2、亏损到一定程度能否保本

3、收益高不高

4、是一个大家一块共赢的模式还是让大家返现的策略

还得劈开来看细则,好一点可能会皆大欢喜,偏移一点可能就会变成一个逆向的事,但终究是难说。

这两年跟投模式的弊端逐渐暴露出来,总结一句话就是快速发展才能共赢

地产下半场,不同房企的盈利能力与稳定性其实差异很大,尤其在稳定性差、管理弱化的房企,跟投的风险也要大很多。

碧桂园的成功是因为他们的跟投制度契合房企自身情况,所以能取得跨越式成果,但这并不意味着其他的企业就能照搬获得成功。

不契合企业自身的变革永远都只是在与成功渐行渐远。谋定而后动,量身定做的才是真正有效的机制。

所以你会发现一些有想法的企业在2018年做了一件事:诸如旭辉、 蓝光等房企都对跟投这样的激励机制结合市场与自身状况进行了优化变革。

结语

跟投机制或许能带来前所未有的高额收益,但是伴随而来的是极大的风险与挑战,还需谋定而后动,但也要保证契约精神,不管对企业还是对个人,双方建立信任的基础上才能达到共赢。

若企业只为现金流而牺牲员工利益,最终也只会两败俱伤。而面对任何红利,企业所要做的永远不是盲目地从众而行,每一个企业都有其发展之道,适合与否才是重中之重。

喜欢本文,欢迎打赏

👇

主编:张艳

责编:Nanako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