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巷其家山:耕读传家勤为径

其家山是一个位于张巷集镇东一里许,是一个不足百户、350余人的小村庄。由于集镇建设向外辐射,村庄基本与集镇连成一体。

还是在三年前,走访到其家山时,马上就被村庄古朴的形象吸引住:村前一眼长条形池塘,形似鲤鱼,称作“鲤鱼塘”。沿塘岸是花岗岩条条铺成的石埠。整个村庄围绕鲤鱼塘,呈弯月状布局。从东往西依次排布着七个门头,每个门头对应着一条石巷,里侧有一条横巷贯穿全村,这样的布局被称作“七门八巷”。虽然名不见经传,但其家山的老门塘、老宅、老门头、老石巷保留较为完整,浮华盛世中,依旧保留着一份古韵,却也十分难得。

其家山最早叫做上泽徐家,又叫张巷上泽。上泽是集镇东部一些村庄的统称,古称“上泽里”,大约相当于一个村委会的规模,上泽徐家只是其中之一,因村民姓徐,故改称徐家山。后来,因有罗姓迁入,为避免纠纷,且“徐”“齐”同音,遂改徐家山为“其家山”。徐姓与罗姓平安相处,已是数百年之久。

其家山徐姓,系由南兰村迁徙而来。唐明宗长兴壬辰年即公元932年(一说宋开宝戊辰年即公元968年),丰城徐姓始祖徐韬四世孙邠(銶)公由觉溪(即角陂,今潘桥水库内)迁徙至南兰。传至十三世,有仲谋、仲洪二公,于北宋大观年间(1107-1110),仲谋徙居黄台,仲洪徙居上泽庄(即今其家山)。也有谱志记载,仲洪迁徙至上泽庄的时间为宋徽宗宣和年间(1119-1125)。无论何种说法,上泽庄其家山徐姓开基的时间都已是九百余年的历史。

从南兰《徐氏銶公族谱》(銶公支下合修)中,很难看到上泽徐姓的达官显宦,这与丰城徐姓簪缨蝉联、显达辈出的人文景象很不符。于是就有人说是此地的风水不好,乾隆四十四年南兰銶公支下重修族谱,31世孙徐之汉(字云昭)在《张巷支序》中感慨地说:“独张巷上泽基址浅薄,仅明永乐年间出一岁贡。逾此,唯耕读传家,输国课已耳。”大意是说,只有张巷上泽这个地方风水不好,仅仅在明代永乐年间出过一位岁贡(州府县每年推荐到国子监深造的老生员,也就是老秀才)。除此之外,村里人只是在家里种田读书,按时交纳皇粮国税而已。

巧的是,在其家山的徐氏宗祠里,恰好有一块近些年仿制的“进士”牌匾,它的主人便是前文提到的明代永乐年间的岁贡徐尚玉。从谱牒上的记载上看,徐尚玉乃是一位满腹经纶、颇有风骨却又怀才不遇的读书人。

徐尚玉,本名文斌,字尚玉,号朴园,从小聪明伶俐,才气外露。弱冠(20岁)时补为弟子员,每次考试的成绩都非常优异,深得阅卷先生的赏识。但是,徐尚玉性格古怪,自视清高,不善于表现自己讨好先生,每天只是闭门读书,两耳不闻窗外之事。所写的文章也是秉持本性,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不喜欢写官样文章。他认为,真正的读书人,应该摒弃追求名利富贵的想法,要专心致志钻研圣贤之道。比如读《论语》就要像看到孔子一样,读《孟子》就要像见到孟子一样,这才是读书的真谛。徐尚玉的文章思路开阔,立意高远,颇有韩(愈)苏(轼)的气势。可惜这样的人才被挡在了科举的大门之外,最终只得到一个贡生的身份,了解他的人无不感到痛惜。

虽然只是个老秀才,但是其家山人却以徐尚玉为荣,不仅在祠堂里为他立“进士”牌位,还在村前的一个巷口立了一块“仪形山立”的匾额。“仪形山立”出自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奉和司空裴相公中书即事通简旧僚之作》诗中“仪形见山立,文字动星光”的句子,意思是说,对徐尚玉的仰慕就像仰望挺立的大山,他的文学造诣和文学作品非常有价值,像星辰一样照耀夜空流传不衰。可惜族谱中没有更多关于徐尚玉的记载,更没有留下他的任何作品。

大约在进入清朝之后,其家山徐姓转弯思维,不再死读圣贤书,而是走出家门,远赴湘滇一带,从事经营贸易方面的生计。比如前面那位在谱序中大发感慨的徐之汉,从小读书识字,天资颖异。因为多次参加考试都名落孙山,便改弦易张,外出从商。先是到余干、万年等地,因为生意不景气,便又辗转到了湖南益阳,总算找到了商机,赚了不少钱,成为村里少数先富裕起来的人之一。

徐之汉未必是村里最早到益阳经商的,但他的成功却让村里很多人都心动起来,经常是成群结伙前往益阳。徐之熥(字必达),因为家境贫寒,性格淳朴忠厚,长大后跟人外出到湖南益阳学做生意,挖到了人生第一桶金。之后,自己开了一家油榨作坊,因为为人本分,童叟无欺,加上价格低廉,赢得了很好的口碑,最终还是赚了不少钱,回家买田地建豪宅,过上了富足的生活。徐学海(字广达)和徐之熥的经历类似,从小就跟人到贵州一带学徒,因为遇到苗民叛乱,匆匆逃回家,后来也去了湖南益阳开油榨作坊,诚实守信,义字当头,生意倒也红红火火。

另一位叫徐学武(字耀文)的,小时候就聪明过人,族人对他都非常器重,认为他只要好好读书,将来必定金榜题名、光宗耀祖。无奈做生意的父亲去世,没有了读书的条件,只好放弃读书科举的念头,前往湖南益阳,接了父亲的班,经营了油榨作坊生意。经过几十年的打拼,徐学武已是腰缠万贯,回到家乡仍然不肯坐享其成,而是和普通百姓一样耕田种地早出晚归。徐学武平时日子过得很俭朴,但是遇到有困难的乡亲,则非常大方地周济他们,这正是古代乡贤的朴素胸怀。

读书可以改变命运,努力可以带来希望。虽然努力不一定会成功,但不努力就一定不会成功。徐学武曾说:“三年耕必有一年之食,九年耕必有三年之余。”就是说哪怕收成再不好,种三年田总有一年能吃饱;只要一直努力坚持下去,家里就一定会有盈余。这也许便是先贤们给现代人的启示。

资料来源:南兰《徐氏銶公族谱》

(0)

相关推荐

  • 中华姓氏-湖南益阳彭姓来源

    益阳香炉山彭氏 鄱阳老派以西晋时抗公为一派,至二十一派始迁祖子福,字崇书,号淮齐,世居江西吉安府安福县邰云山,明永乐2年(1404)徙居益阳之香炉山黄源村.至四世,鉴滨居栗岗冲长塘湾:鉴源居栗岗村官人 ...

  • 1997年续修益阳范氏五修族谱(全13卷)

    益阳范氏五修族谱  [按系分卷,全13卷]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高平堂, 公元1997年. 13册: 肖像, 世系表. 迁闽祖: (唐宋之际) 范梦龄. 原藉苏州, 因避黄巢之乱, 携家自苏州 ...

  • 乾隆年间怀玉山志

    乾隆四十年,<怀玉山志>,分上下两册,共74MB,古籍屋收藏.

  • 【赣雩文艺】作者:徐如玉《狮山韵》(外一首)总第903期④2021年第109期④

    (点上面播放按钮可赏听音乐哦) 狮山韵 作者:徐如玉 狮山刊出似雷声,几代沧桑梦里惊. 内有书香藏锦绣,不须冠次得浮名. 学蚕暮吐丝无尽,磨剑时锋砺始成. 谁诵诗词平仄齿,我挥律绝慰今生. --202 ...

  • 林州河顺|一个小山村,五年出了《山村姓氏族谱》等三本书……

    来源:红旗渠报2016年10月21日要闻 河顺镇马家山村 五年完成史志族谱三本书 10月18日,<马家山村志><马家山村姓氏族谱><大唐武平寺>三本书发放仪式在河顺 ...

  • 张巷南兰村:耕读传家忠义在

    从东汉高士徐孺子隐居丰城槠山,读书于龙泽寺之后,徐氏多以择居丰城为荣.到徐孺子三十八世孙.晚唐侍御史.紫金光禄大夫徐韬择居角陂(又叫觉溪,即今含秀湖内),丰城徐氏有了完整的世系,载于丰城各地徐氏谱牒, ...

  • 湖塘周家:耕读传家是初心

    谷雨时节,布谷声脆,路上行人匆匆,车水马龙.刚刚苏醒过来的田野,仿佛一夜之间披上了新妆,被切割成一块块.一片片翡翠般的碧玉,使整个田野看上去生机勃勃,绿意盎然.行走在这样的田野,心情便也变得轻松而愉悦 ...

  • 【中国传统中的家规(七)】湖南岳阳张谷英村:耕读继世 孝友传家

    张谷英村 张谷英村,又称"天下第一村"."民间故宫",位于湖南岳阳以东的渭洞笔架山下,古建筑群占地面积约五万余平方米,为中国保存最为完整的江南古民居建筑群.今天 ...

  • 耕读传家

    ​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中佳. 读易安居士的一联词作,婉约词人展卷卧读的画面仿佛就展现在眼前,让我们尽情享受诗情画意,既陶冶情操又美人之美. 穿越时空,我发现身边的这位小朋友也渐渐地喜欢上了阅读. ...

  • 刘永才:《​耕读传家久 心宽日月长》主播:军歌嘹亮一中国羽墨飘香。

    作者:刘永才 主播:军歌嘹亮 耕读传家久    心宽日月长 中国从远古农耕文化和狩猎文化的氛围中一路走来,可谓渊源流长,文明成果丰硕圆满.尽管现代工业化步伐高歌猛进,农业和渔猎氛围日渐薄弱,但人们头脑 ...

  • “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

    鬼谷子说:"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 无论在什么时代,家风都是一个家庭兴衰的根本. 一个优秀的家庭.一对优秀的父母,并不是给孩子留多 ...

  • 洛溪旗杆石:耕读传家文化的历史见证

    说到旗杆石,可能很多人会感到陌生,脑子里没什么概念.不过,要是对封建科举制度有所了解,对旗杆石就不会感到陌生.旗杆石来源于封建时期的科举制度,是宗族.个人名誉的象征.在科举时代,有人中了进士后,村里人 ...

  • 瘦石 || 拖船铜钉村:耕读传家扬正气

    说到铜钉,我们先来听一段故事: 不知在哪个年代,有个风水先生带着徒弟经过铜钉,认为这是块黄龙地,是出天子的地方.徒弟很快找到了"穴口",并在穴口上放一枚铜钱,插入一根柳枝.师徒两人 ...

  • 陈奫:枫桥“耕读传家”的典范

    如果要在枫桥寻找一个耕读传家影响最大.泽被后世时间最久的人物,那么这个人非"养源公"莫属.读过宅埠陈氏宗谱后,我们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养源公是谁?就是浙东著名学者陈策之孙.&qu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