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别让负面情绪支配你 | 荐读

民小编说

一个家庭的稳定,来自于妈妈的情绪稳定。一个教室的稳定,往往取决于性格稳定的老师。但是面对一个班的学生以及各方各面的压力,有的老师难免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即使触发情绪的导火索无非是教学生活中的点点小事……

老师究竟该如何做好情绪管理呢?这位校长的干货建议推荐给所有老师。

隔段时间,总有老师与学生或家长产生冲突的新闻出现。师生冲突、家校冲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冲突双方或一方的情绪失去控制,丧失理智,为逞一时之快,从而做出追悔莫及的事。

作为学校与家庭联系的桥梁,老师更要有能力去掌控自己的情绪,而不是被情绪掌控。同时,教师也要训练对情绪的敏感度,通过对学生性格、经历的了解,加上学生表露的情绪,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及时予以指导和帮助。

那老师究竟该如何做好情绪管理呢?这些方法里或许会有答案。

老师,怎样察觉消极情绪的出现?

学着体察自己的情绪,就是情绪管理的第一步。环顾四周,我们身边是否有着这样一些情绪样态?

1. “愤慨撒气式”轰炸,情绪容易失控

一个家庭的稳定,来自于妈妈的情绪稳定。一个教室的稳定,往往取决于性格稳定的老师。然而班级经营中,教师愤怒失控的情绪,却很常见。不懂得调控情绪,时常将血压频频逼到爆表的份儿。

教室里分不清是在教师教育学生,还是仅仅在发泄怨气。而那些令老师暴跳如雷的细节,盘点下来往往不过是因为学生没抄生词,因为上课说话,因为动手打了同学,因为弄坏别人的东西……

班主任在教室里一番咆哮之后,带着满满的垃圾情绪回家。十年过后再回首,这不过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点点小事,人不犯错,谈何成长,早知事小,生个啥气?

2. “苦口婆心式”长谈,情绪过于执着

洋洋洒洒几十分钟,执着于非要规定时间,规定地点解决问题,往往容易沦陷到苦心长谈的囧境,是对师生共同时间成本的巨大消耗。

苦口婆心似的长谈,多来自于内心的执着,甚至自己变成了偏执狂,而不能自查。

总试图把学生、家长说得败下阵来,便以为投入再多的时间和精力都是值得的。殊不知学生早已练就了“委屈求全”的沟通方式,就是无论是否赞成老师的说法,全部依着你说的来。

不为说得尽兴,就看实用不实用。有时掐中要害的关键一言,可以点醒迷途羔羊!关注这种执着过头的情绪状态。话不一定一次说完。放下,既是放过别人,也是放过自己。

3. “脑补情节”式推理,情绪沦陷猜疑

“老师,我的想法是……”“你不要说了,你凭什么……”“老师,我……”“我什么我,我还不知道你!这肯定是……”

擅长“脑补式”案情分析的班主任,常常习惯的调研方式是问家长、问同学、问各种相关人士借以用拼图式组合还原事情事情本身的原貌。

了解不同渠道信息甚好,还原事情原貌甚好,却不要忽略了聆听当事人最真实的想法。这是常理中的必备环节,却容易成为最容易忽视的一幕。

4. “急于攻防式”回击,情绪过于敏感

教师自身岗位往往容易自带三分权威意识,却又格外敏感与自尊。这种敏感使得班主任常常容易把家长和学生的言差语错,与对自己的人身攻击联系起来,平生烦恼。

运动会上,家长们纷纷在微信群中翘首期盼孩子们比赛的一幕。一个家长干等半天,不见自家子女上场,忍不住微信上询问老师:“不是每个人都参赛吗?”

班主任奔忙之中,匆匆看到群中的问话,气不打一处来,误认为是来自家长的公开质疑,生硬地甩出来了一席话:“自己家孩子的水平,你自己清楚!”

过于急切地维护自己的岗位尊严,生怕点点疏漏影响自尊,反而有主动点燃战火的嫌疑。不过是普普通通一句问询,正常沟通即可,大可不必总与自己做联系。

5. “道德圣人式”审判,情绪过于冷漠

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对学生进行品格审判,做学生教育的“道德圣人”,这样的沟通方式,往往义正词严,而收效甚微。

一位留守少年,在他的家庭没有给他足够多的关注时,一位女生朋友给了他很多生活和学业上的帮助,被学校以“早恋”问题处理。

学校不同老师分别参与审讯与批判,对学生轮番进行大同小异的苛责。却没有人去愿意主动理解,一个孩子在非常无助的时候对他仅有的朋友重视,这也许仅仅是一种对别人关爱的感激。因此,教师要在接纳学生的基础上去对话,而非主动贴上道德审判的标签。

教师情绪管理的有效策略

如何养成良好的情绪表达呢?这里我给大家介绍几个缓和情绪和转化情绪的可操作的技巧。

1. 暗自调整呼吸

工作中,遇到令我们勃然大怒的事情时,细细地感觉自己身体的变化,你会发现有时在对话过程中,呼吸越来越急促,心跳加快,甚至血压也稍有变化。主动自我觉察,改变基础的对话节奏,让自己在聆听学生或者家长讲话的时候,暗自深呼吸,默默提醒自己,不生气、不动怒,逐步找寻内心的平静。

2. 限制提高音量

歇斯底里的怒吼式沟通,除了情绪宣泄,无助于解决任何问题。凭借声音高来镇住场子的人,往往还在自我情绪管理的初级阶段。即使怒火中烧,也要尝试学会降低音量来讲话。很多有经验的教师,都能这一分钟批评学生,而下一秒,切换到平静的状态正常行课。

3. 暂停处理问题

改变处理问题的节奏非常必要。如果不是需马上解决的安全隐患类问题,当你无法抵制内心的怒火时,强行暂停也是一种自我管控。不妨独自思考策略,或者回到办公室去发起草根式研究,找找身边同年级的班主任们,就遇到的问题展开讨论再来解决。

4. 适度保持沉默

家校沟通的过程当中,并非所有场合都适合强行暂停。面对你暂时还不能理解的家长或学生行为,不妨适度保持沉默,多倾听对方的诉求,告知对方,“我已经了解了你的需求”“我进一步了解一下情况”等方式,用以延缓解决问题的步调。

5. 坦诚告知不悦

如果遭遇对教师自身人身攻击,未必依靠隐忍或者视而不见。温和坚定而明确地表明态度也是非常重要的。

6. 学会宣泄调剂

解决复杂棘手问题,常常让老师会陷入比较漫长的黑暗状态。有时甚至从清晨直至深夜。长时间应对,很容易让情绪陷入轻度抑郁状态。不妨设置截止时间,一旦结束,主动切换场景,看场喜剧电影,约人一顿美食,听听喜欢的音乐,也是给教师的心灵自由放风的时间。

你也可以选择向别人倾诉,但不要变成喋喋不休重复。有时,重复倾诉,相当于复习烦恼。定期通过一定途径宣泄释放消极情绪,才能保持健康积极的情绪状态。

7. 建设心情同盟

学校里不妨有几个知心闺蜜,既是心情同盟,也是智慧同盟。改变单兵作战应对具体问题的状态,能够在遇到各种困难事、琐碎事、不平事的时候,进行情绪的倾诉与相互调节,从而通过团队的力量,消解情绪压力,释放情绪能量,共同维护情绪健康。

班级情绪调控的原则与策略

如何在班级经营过程中,做好情绪的管理和疏导?

我们不妨尝试着改变传统的对话方式,尝试在集体教育情绪调试的过程,做出如下改变:

1. 改善“速听快判”沟通惯性,给出学生表达情绪的空间

充分的聆听是良好沟通的前提。我们要以学生为中心,专心致志地听孩子去表达,不去评判,或者延迟你的评判,给出学生表达情绪的空间,让你所听和看的东西,最大限度地回归真实。

一个眼神、一次叹息、一次不经意间的回避目光相遇,都能看得出来学生的内心世界。教师要善于察言观色,梳理经验,自然会发现情绪背后的真实思想。

2. 改善“一刀切”沟通惯性,换位思考形成情绪的共鸣

情绪的共鸣,需要充分的理解在先。理解,需要换位思考,需要刨根问底。要相信每一个看似匪夷所思的行动背后,都有一个正当的儿童理由。

老师要尽可能地对他人的行为作出善意的解释,替孩子、替家长的行为,寻找理由。放下成见,换位思考,才能形成情绪的共鸣。

3. 改善“唯我独尊”惯性心态,善于激发积极情绪的产生

要引领,不专断。这更需要老师有底气逐步树立民主沟通的状态。家校对话过程中,教师要改善“唯我独尊”的心态放下高高在上的身段,来激发家长群体积极情绪的产生。

比如,逐步发现不同家庭教育细节中可圈可点之处,圈出来,点清楚,通过一定渠道宣传出去,让不同的家庭感受到身边的榜样力量。

通过沟通去寻找亮点,搭建平台,把这些家庭亮点晒出来,激发家长群体相互学习的积极情绪,推动跨家庭的互相滋养。

4. 改善大包大揽沟通惯性,划清边界避免对立情绪的产生

当我们面对枝节颇多的复杂学生问题时,总是希望第一时间解决问题,当执着的信念过了头,就容易暴露出掌控感过重、处理事情过于急切、对话沟通过于犀利等问题,有时会点燃对立情绪,反而不利于事情的有效解决。

改变大包大揽的沟通惯性,班主任要有一定的边界意识,保持一种对服务对象尊重的底线意识,以避免不必要的对立情绪的产生。

5. 改变“见招拆招”惯性,尝试常态教育指导

学生的社交技能和情绪的管理,也需要科学系统的交流。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对于社会情绪学习标准体系有着多年的系统研究。他们制定“社会情绪学习标准”,将社会情绪学习作为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基本教育内容,形成一套较成熟的标准体系。

我们国内的学校也要重视开展社会情绪学习项目。从做起来,到做精彩,让一事一议型解决策略,走向常态情绪教育的轨道。

文章来源 | “创意班主任”公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