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她妈家在钦州(极简版)
武则天是半个钦州妹。
看了这个题目,估计很多人要笑S。
其实土豆哥也和大家一样,一开始是裂嘴笑了,但随着资料的不断翻阅,以及实地探访,土豆哥裂开的嘴巴至今都没合上。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武则天她爸
武则天的父亲叫武士彟,山西省文水县人,早年做生意富甲一方之后,辅助李渊和李世民有功,论功行赏,武士彟位居二级功臣,成为皇宫的近卫军将军。
武士彟
武士彟“检校”起来不是一般的敬业,先是小儿子死了,第二年老婆相里氏死了,家里离上班的地方都不远,武士彟竟然两次都不请假,一直留在宫城打卡值班。李渊获知后,签发文件通报表彰:“此人忠节有余,遗身殉国,举无与比!”一边抹眼角的泪花一边让自己的女儿桂阳公主找个女人给武士彟续弦。
此弦一续不打紧,唐朝后来都为此翻了篇。
武则天她妈
桂阳公主首先想到的是肥水不流外人田,找到了杨师道的叔伯妹子杨氏。此时杨氏已经四十二岁,比武士彟小两岁。皇帝钦定,公主主持,婚礼酒席还是公家出钱政府买单,即所谓的“降敕结亲,庶事官给”,杨氏也就嫁了。
影视剧中的老年杨氏
作为高龄产妇,杨氏婚后第二年就生了长女,第四年,也就是公元624年,生下后来无人不识的武则天。
重点来了,这位杨氏是何人?她真的和我大钦州的灵山武利有关吗?
前面说过,杨氏首先是桂阳公主在老公杨师道家的户口簿里翻出来的,但杨氏叫什么名字?在现存的史书里,杨氏连个正经的名字都没有。曾有个说法叫做杨牡丹,但正经的史书都不敢这么用。对于母亲的身世,武则天倒是有过论述,自称其母杨氏是隋朝宰相杨达的女儿。
武则天她妈的她爸
杨达,本名杨士达,陕西华阴人,大将军杨绍之子。在唐代的地下非正式出版物中显示,他有儿子两个,女儿两个,包括杨氏“杨牡丹”。
影视剧中的杨达
既然野史以及至高无上的则天皇帝都说杨达是自己的外祖父了,还会有假?还真可能有。后世很多历史学家都对此提出了质疑。
首先,在唐朝,杨家属于前朝的没落贵族,但还算是贵族,武则天这么说,母亲这样身份就和武士彟门勉强当得上户勉强对得上。
有人会说,自己抬高身份,这也能行?还真能。她曾趁唐高宗在病中,让手下许敬宗私拟诏书,说自己出身名门,母亲杨氏乃高门大族,“可立为皇后”,诏书一颁,自己就名正言顺地坐上了皇后之位。
众多专家质疑杨氏身份的的原因,是如果武则天的生母杨氏确是隋朝宰相杨达的女儿,这么好的出身为什么武则天只在口头上讲,而正规史书却基本没提及?
这么蹊跷的事,估计连武则天的亲信狄仁杰本人都不懂怎么看,就更不用问元芳怎么看了。
《旧唐书·后妃传》,这是对后妃身世最详尽的史料,但没提到杨氏的出身。
《旧唐书·则天皇后本纪》,也没提到贵族杨达的女儿是杨氏。《新唐书》也只说其父武士彠“又娶杨氏”,而不提杨氏的出身。
所以很多历史学家认为,杨氏并非杨达的女儿,也许是杨达家的奴婢,又或者是收养的养女。
所以土豆哥有理由认为,杨氏名义上可能是杨达的女儿,这一点武则天应该不是说谎;但这女儿不是亲生的,而是养女,这就是为什么正史上不记载。再根据前人的猜测脑补一下,武则天的母亲杨氏,是灵山武利人,当年某位路过武利的人物,遇见了她,觉得其聪明伶俐,就将其带往北方,并被杨达所喜爱,认为养女。
如果是你遇见这个唐朝女孩,你会认作女儿吗?
完美吗?不。这还只是想当然。我们继续追寻。
杨氏与蜜蜂笼
其实,武则天是半个钦州人,这个命题是钦州、灵山的一些前辈有心人一直苦苦追寻的谜案,他们为此已经付出了很长时间的努力。他们提供的材料,均一致指向:武则天的母亲杨氏,娘家在灵山县武利镇三里江蜜蜂笼岭。
蜜蜂笼岭航拍图
蜜蜂笼岭
蜜蜂笼岭位于今天武利镇政府的隔江对面。当地有个关于“风水”的童谣:“上不到七里桥,下不到三里江,谁人找得到,家中岀女皇。”
这里民间有一个神话传说,大意是蜜蜂笼一家捕鱼人家捕到鲤鱼一条,有神迹,不忍心便放了生,不久就怀孕临盆,生下女娃一枚,某大官路过武利时女孩身上发出红光提示官员,官员便将女孩认为养女,后官员迁入京城,此女长成入选宫中,成了一代女皇,也就是则天。当然这个传说明显不对号,我们探讨的壹号女主角应是则天她妈而不是则天。
这种神话土豆哥不能再说,否则武则天的父亲就不是武士彟而是那条鲤鱼,前面啰嗦了半天武则天她爸算是白忙了。
武利与陟屺寺
兜兜转转说了这么多,都象只是在刨挖民间野史聊八卦。这么说吧,支撑土豆哥继续往下探究的,是一本书中的一段话。
曾挂职宋代钦州教育局长、又被岳飞之子岳霖返聘回钦州的周去非老师写了一本《岭外代答》,这本书对于研究岭南古俗是非常珍贵的一手材料。
在这本书的《古迹门》中有一篇《陟屺寺》,后在明朝的《永乐大典》、清朝的《四库全书》都有收录。
周去非老师的《陟屺寺》,事狠话不多,全录如下:
陟屺寺
钦州灵山县东南三十里有武利场,俗传唐则天母氏故里也。去场不远,有陟屺寺遗址,云则天念母,为建寺。祈福之地,犹有丰碑断裂茅桧间,字昼略可辨,其文则卢肇奉敕撰。按,则天父武士彟,晋人,母杨,未详家何地。后得志,封荣国夫人。荣国卒,后出珍币建佛庐以徼福,然则陟屺之说,固苗裔矣。惜肇碑剥落,不可考也。然亦可疑,肇,袁州人,奋迹武宗朝,去则天固远,将奉何敕作记耶?
看到了吧,这可是个实锤!
而且,周老师还在《岭外代答》的《志异门》中再补一篇《武婆婆》,全文基本不用翻译土豆哥都能看懂:“广右人言,武后母本钦州人,今皆祀武后也。冠帔巍然,众人环坐,所在神祠,无不以武为尊。巫者招神,称曰“武太后娘娘”,俗曰武婆婆也。”
坐稳了,这是第二记实锤!
我们回头来逐字研究《陟屺寺》。
陟是什么意思?是登、升的意思;屺是什么意思?无草木的山。《诗经·魏风·陟岵》里说,“陟彼岵兮,瞻望父兮。……陟彼屺兮,瞻望母兮。”所以,如果是叫陟岵寺,那就是缅怀父亲之寺,如果叫陟屺寺,那就是缅怀母亲之寺。
是谁在纪念?纪念谁?文中说得很清楚,“则天念母”。
那么为什么在远离长安、远离中原的钦州灵山,武则天会建这么一个寺?
匪夷所思吧?
唐代和宋代,两个朝代是相连的。然而,只相隔数十年,宋代的周去非亲眼看到的陟屺寺,也只有丰碑断裂在茅草之中,勉强能看得到字迹。周老师在这里加了段按语:据考查,则天的父亲武士彟是晋人,母亲杨氏,不知是哪里人。后来武则天上位,封母亲为荣国夫人,荣国夫人去世后,武则天出资给荣国夫人建造佛庐以祈福。
这一段话,土豆哥想应该是参考了《新唐书》,但书中记载,“荣国卒,后出珍币建佛庐徼福,敏之乾匿自用。”
这个也很关键:“敏之乾匿自用。”敏子是贺兰敏之,武则天姐姐的儿子,武则天出钱给荣国夫人建造佛庐,但是贺兰敏之竟贪污了这些钱留自己用。
影视剧中的贺兰敏之
周老师进一步说,那么这个陟屺寺,应该是“苗裔”建的了。这里“苗裔”不是苗族后代的意思,是指世代较远的子孙。周老师叹道,可惜碑文剥落没法查证。
这个陟屺寺的存在,意义之大不必多说。这是武则天她妈的身份最关键的确认。因为不可能有谁敢冒用武后的名义建这个亭寺,这是诛九族之罪。而且如果不是则天的授意,别人建这个亭寺也没有任何意义。
周去非老师说荣国夫人病逝之后武则天出钱给荣国夫人建造佛庐以祈福,这个佛庐就是陟屺寺。土豆哥倒认为,不应是这样的。
这个时候的武则天,虽然非常思念自己的母亲,但此时长孙无忌等人正到处搜集黑材料极力诟病武则天出身不行,在这个“打怪升级”的关键时刻,武则天怎么可能让人到武利建这个亭寺,以表明母亲真实的出身呢?土豆哥判断,这里所说的佛庐,与武则天写的《从驾幸少林寺》一诗有关,此诗写于672年,荣国夫人杨氏去世才不过两年,她打算要为亡母在此处建一座塔,塔未建好,武则天念及母亲生前种种,不禁悲从中来,写下了这首诗。
少林寺
当然,没建好的原因,估计是因为敏之贪污了建筑款。
所以,周去非老师亲眼所见的这个实证建筑物,应该是晚年的武则天在地位已稳固、出身问题已经不是问题、争权斗狠的心态也逐渐向平静回归时,再嘱托后人所建。当然也不可能要求红旗招展锣鼓喧天地去建,静悄悄地搞妥就行了。
至于是哪位后人所建?答案就隐藏在周老师看到的那段年久剥落的碑文里,大憾!这一切已成为千古之谜!
那么此寺今安在?
暂时借用浙江湖州莫干山的陟屺寺(后改名清凉寺)图片感受一下
周老师所在的宋朝距唐朝还未久远,但他所见到的陟屺寺已是残亘断壁,再经历这么多的朝代,今天要找到实物的难度可想而知。
武利一些老人说,农村群众曾将一些残留的石条,用马车或牛车拉回家做牛栏、猪圈等,或拉去搭农田水沟的人行小桥。极有可能,陟屺寺以另一种更接地气的方式,融入武利人的生活中。
在青云街,古玩店老板指着一块材质的确与众不同的石板告诉土豆哥,这是在陟屺寺遗址附近淘回来的。
在蜜蜂笼旁的狗虱园村收藏有一块石料,村民说,这是在蜜蜂笼平整土地建晒场时挖出来的。
三里江赵屋村旁农田水沟里的大石条,隐约可见。
没有任何考古知识的土豆哥不敢武断这些石块与陟屺寺的关系,但自认为有义务记录下来。
卢肇与岭南
周老师还在结尾处提出了一个疑问:寺中的碑文,是一个叫卢肇的官员,奉敕——也就是奉皇帝的命令写的。
卢肇
周老师说,这位卢肇是袁州人,是武则天驾崩很多很多年之后的唐武宗年代开始从政的,这么久远了,究竟奉的是哪位皇帝的命令写这篇碑文?
既然周老师没空,土豆哥就把这个当作是周老师布置的作业,斗胆去查查。
从卢肇出生到去世这段时间,共经历了唐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懿宗、僖宗这么一大帮皇帝,他们都有可能代替武则天去完成这件事。那么卢肇是奉的哪位皇帝写的碑文呢?
首先在年龄段上排除了唐文宗之前几位,那时候卢肇还是个小屁孩。
卢肇是唐会昌三年也就是843年中的状元,这个时候是唐武宗的年代。
唐武宗
但土豆哥不认为是唐武宗让建的陟屺寺。原因很简单,唐武宗是历史上非常著名的灭佛皇帝,因为他崇尚的是道教,全国一下子拆除寺庙4600余所。
唐僖宗
唐僖宗,12岁刚当上皇帝就开始了逃亡蜀地的生涯,也应该不会有代建陟屺寺的闲心。
这样,只能回头再看唐宣宗和唐懿宗。
唐宣宗
唐宣宗在位时,卢肇长达十七年在地方当幕僚,史书未见唐宣宗和这个基层小幕僚有过什么交集。
唐懿宗
只剩下唐懿宗。唔,这么帅一个大叔,靠谱!
懿宗登基,卢肇的仕途开始开挂。经正常举荐,咸通三年卢肇“蒙恩”从潼关回京当官,第二年又升任歙州刺史,任上颇得百姓爱戴,懿宗专门给予他奖赏,卢肇一激动,将自己用二十余年心血创作的《海潮赋》进献给朝廷,此作一出,轰动晚唐文坛,懿宗也成了他的粉丝,下旨将这篇文章收藏于史馆。
所以,这么看重这位状元的才华,让他为前朝一个小纪念亭子写个碑文,不算奇怪,这是其一。
其二,懿宗时期,下旨广建佛寺、大造佛像、布施钱财无数。为前朝的武则天回建一个小小的烂尾工程,不在话下,也相当必要。
其三,卢肇到过岭南。周去非老师之所以存疑,是因为他可能没了解到这点,毕竟那个时候互联网还是用来养蜘蛛的,查资料很费劲。土豆哥又在史料堆中查到,卢肇不知因何事曾被贬到连州任职,启程之前还写了一首诗《被谪连州》。连州就是今天的广东清远。离钦州越来越近了吧?
不,还不够近。所以宋代的大诗人陆游也替土豆哥不服。他通过考证,写了《跋唐<卢肇集>》一文,说卢肇被谪连州是笔误,应该是在春州,也就是今天的广东阳春。
陆游
要知道,陆游是个大诗人,也是个响当当的史学家。
所以卢肇在广东阳春任过职。重要的是,作为岭南三大望族,阳春历史上是钦州宁氏家族的势力范围。
综上所述,卢肇全国高考作文第一,皇帝喜欢他的文风又加有他的微信,他又在钦州宁氏家族的势力范围内上班,政事相通,于是让他写个短文。
接下来还有一个重要环节,蜜蜂笼的杨氏这个小蜜蜂,是怎么飞到长安去的?
杨氏与长安
前面已经有过推测,是某位路过的官员将杨氏带去长安的。那么是谁?
如果说与宁氏家族有关,那么宁长真的祖父宁逵倒是有可能。
575年,陈宣帝任宁逵为安州刺史,这是宁氏家族归顺朝廷、在钦州世袭为官的开始。四年后,杨氏出生,宁猛力途经武利,看中这个小女囡而带上她,可能性是有的。当然,即使是也只是带在身边作为丫环之类,应该没有收为养女,收为养女的应该是武士彟才对,甚至象一些专家的论断一样,即杨氏只是个奴婢。宁猛力应该只是将杨氏作为奴婢赠予杨达,也不知道是否后来因天姿聪颖相貌可人而升级。毕竟,13岁丧父的武则天,同父异母的兄弟和其他亲属恶目相向,拉扯她、教育她的只能是杨氏,脑子不聪明,怎么可能培养出一个皇帝来?还有,生出这么一个绝冠后宫的女儿,母亲的容貌应该也差不到哪里。
助小杨氏的这个贵人,在没有史料证实之前不一定非要与宁氏家族扯上关系,其他官员、商贾路过繁华的武利,见到这个小囡长得眉清目秀,口齿伶俐,买下她带到长安,也无何不可。甚至唐朝已经有了人贩子,包括唐朝时期宰相兼名将郭元振都是人贩子出身,将个小女孩卖到长安也有可能。不管出于什么目的,这个人都是杨氏的贵人。
想想也是,杨氏四十二岁都尚未婚嫁,也不象正常高门望族家大家闺秀应有的样子,毕竟在古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对闺中女儿哪有什么催婚环节,直接推上花桥嫁了。
至于后来,武则天为了上位,将这些历史都抹去,而将母亲抬升为“高门大族”,这个已在前面分析过可能性是存在的。这也可能是为什么皇帝也不能干涉的正史里没有这方面的记载的原因。
长安与钦州
长安城里的武则天,一生没有到过遥远的钦州武利(当然那时还没有武利这个名字)。一定是母亲杨氏,在与她相依为命时向她和盘托出过自己的身世,以及对那个遥远的家乡的印象。
作为城里小孩,听母亲口述中的老家无疑是负面的,不堪回首的。蛮荒之地,远在天涯,民智未开,瘴气弥漫。
所以,作为武则天的心腹大患,唐中宗李显的岳父韦玄贞一家的归宿,就是流放钦州。
结局是,韦玄贞本人毙亡于钦州,妻子崔氏和四个儿子被钦州宁氏家族的后辈宁承基兄弟所杀,还欲强娶韦家两个女儿,幸好逃走而免灾。
唐中宗李显
卷入与武则天两位男宠有关一案的唐朝一代词宗张说,在作证时让武则天在朝上下不来台,结局也是流放钦州。
唐朝一代词宗张说
而唐中宗的老师崔神庆,坐罪流放拖着七十岁的“古来稀”老身长途跋涉到钦州,并在钦州闭上了双眼。
武则天宫中的死对头王皇后、萧淑妃被废为庶人之后,她们的母亲及兄弟,流放岭南。
在朝廷争斗中站在武则天对立面的李昭德,贬钦州,而且是贬到距武利很近的南宾寨。
但是,在武则天的内心深处,对母亲的家乡应该还有一种叫做“乡愁”的东西。
武则天临朝后,曾将科举制的选官制度进行改革,开创了殿试,一位考生走进了她的视野。不知道亲自殿试的武则天听到这位考生报出家乡名字时,内心是否涌起了波澜?总之,这位考生在一千多名考生中脱颖而出,被武则天列名第九,但因他来遥远的、蛮荒的岭南,名列第九成为当时轰动京城的一则新闻。殿试后,则天亲授其职校书郎,使其陪伴身边,后累次升迁为谏议大夫。这位考生叫做宁原悌,钦州宁氏家族宁长真之孙。
宁长真之孙宁原悌
宁氏家族在百年的风雨飘摇中有没有受过则天的护庇?宁氏家族其实有时也不太听朝廷的话,但每次被朝廷淡化处理没有深究。即使是造成韦玄贞一门的惨状,复位后与则天放下恩怨的中宗,敕令广州都督率2万大军气势汹汹杀来,也仅是灭了肇事者宁承基兄弟一门,而不殃及其他。
这就是武则天,凶残,又仁慈;有大恨,也有大爱,以至崩后中宗为她立碑时,竟无言以授,留下一块“无字碑”。
无字碑
所以,宁氏家族曾给予杨氏的恩情,终以这些方式回报,这是否可以说得过去?
武则天她妈家在钦州
随着地面上的唐朝遗迹灰飞烟灭,这个论点的确缺少了物证,比如最关键的陟屺寺,已被历史的尘埃深深掩埋起来。也因此这个话题由原来老一辈人的言之凿凿,变成现在的羞羞答答躲躲闪闪。但是,在没有确凿的证据推翻一个论点之前,历史的真相为什么一定不会掩藏于其中?这毕竟是前辈有心人数年的追寻成果,也是土豆哥翻阅了一大堆史书之后内心燃起的希望、重新构建起来的文化自信。
如些说来,武则天是半个钦州人,自她之后的唐朝皇帝都是她的骨肉后辈,那么,自武周朝后,唐朝的皇帝身上都流淌着钦州人的血脉!吓不吓人?意不意外?
希望这篇小文能唤起更多则天远在灵山的“皇亲国戚”们的关注,共同查证出正在湮没中的那些历史遗存。
本文形成过程中得到以下等人士无私帮助:劳永焱、方炯俭、陈秀南、叶宏、周英俊、叶胜深、何显毅、陈志初、阮政昌、叶枝托。
本文是土豆哥一份一万七千字的又臭又长的文章的简缩版,如果你对这段史料感兴趣,也不妨去看看原文,链接如下:
武则天她妈家在钦州(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