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学习、修行与传承——读《家师逸事》
学习、修行与传承
一
拿到这本书,心里就有一种莫名的欢喜。小小的开本,紧致的书脊,轻巧而又雅致。纸张轻薄却又不失韧性,字体不大不小刚刚好;页面安排的天宽地阔,透出一丝疏朗与自在;不期而遇的那些彩页,常常给人带来一丝惊喜。
二
家师这个词,在现代生活中已经是一种珍稀的称呼了。随着教育环境的变迁,老师已经被普遍使用了,然而“老师”这个称呼,却无法代替“家师”所包含的内容。“家师”的背后,往往蕴含着说话人对老师的尊重,包含着一股亲近的温情,甚至隐隐透出来一些自豪感和认同感。
三
现代人求学,往往有功利心。一个满脸赔笑口称老师的人,往往在学成之后就会掉头而去——这样的人,他不成为纪昌就已经很不错了,要求实在不能太高。然而,这种满足于知识的行为,只能称之为“学习”而不是“修行”更谈不上“传承”。
这本小书,是作者随她老师“修行”的一个结果。虽然略显庞杂,但人生的修行不正是要历经各种各样的考验吗?从细微处,更能体现出修行者的道行。
四
谈笑间的从容,偃仰中的自在,对世事的针砭,对文化的解说,无不体现出老师的睿智与通达。
“作为汉族人,你们自己把自己的文化丢掉了,这点藏族人也好不到哪儿去”
“你们的电视节目,鼓励暴力的为什么这么多呢?”
“做人要顽强”
“语言要干净,用词跟刀子似的,能戳到对方的心里去”
……
老师也会懊悔,也会幽默,也有很棒的厨艺和创意,更有择师的标准。
五
顾恺之曾说过“凡画,人最难”的话,因为描摹一个人的形体对高超的画匠来说是不难做到的,而难以做到的则是画出这个人的神采。正因为难,所以“颊上益三毛”才成为了一直流传至今的佳话。码字成书当然和绘画有所不同,但舞文弄墨的高手也可以像画家那样,令描绘的对象跃然纸上。在这本书中,娓娓而谈的笔触,细腻的内心剖析,灵动的奇闻异事……“传神”已经是无可疑虑了。
那么“传承”呢?
“保护传统文化,不仅在保护结果,更重要的还应保护过程。除了硬性可视的,还有软性不可视的,包括传统文化产生过程中的氛围、趣味、习惯、禁忌、传承方式。懂得尊重并提供闲暇而专注的环境,才是开始。”
看过这段话,前面的问题倒显得多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