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作者:源说情感
有人说:
“人活一世,不需要一张挑剔的嘴,只需要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会欣赏别人的人,内心多是花香;
不会欣赏别人的人,内心满是荒芜。
真诚地为别人的成绩喝彩、为别人的进步高兴,是一种气度,更是一种美德。
01
欣赏别人,是对他人最大的尊重
人活一世,谁都渴望能得到他人尊重。
而欣赏别人,就是对别人最大的尊重。
在网上看过一则故事。
火车站附近,有一位街头卖唱者。
他的歌声就像绕梁之音,吸引了不少路人驻足围观。
一曲唱罢,路人纷纷向罐子里扔钱以表赞赏,随后便转身而去。
可看着几乎堆满整个罐子的钱,卖唱者脸上不仅没有任何高兴的神情,反而有些郁郁寡欢。
有一位游人注意到了卖唱者的失落,不解地问他:
“你赚了那么多钱,不应该感到高兴吗?”
还没等卖唱者回答,游人的朋友便开口说道:
“他真正需要的,也许是掌声和鼓励吧。”
听完,游人的内心倍感触动,他向卖唱者投去欣赏和敬佩的目光,缓缓抬起双手开始鼓掌。
一瞬间,卖唱者脸上的愁容渐渐舒展,眼里噙着泪水,向游人回以感激的微笑。
有时候,金钱只是一种居高临下的恩赐与怜悯。
只有发自内心的认可、赞扬与鼓励,才能称得上尊重。
而这,恰好是很多人真正想要的东西。
就好比那些努力学习、一心只想考出好成绩的小孩子们,他们对金钱、对前程鲜有概念。
对他们来说,努力的唯一意义,就是父母的一句肯定。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既然他人都想获得尊重,何不试着成全他们呢?
02
欣赏别人,是一种气度,更是一种美德
培根曾说:
“欣赏者心中有朝霞、露珠和常年盛开的花朵;漠视者冰结心城、四海枯竭、丛山荒芜。”
会欣赏他人的人,必定是厚德载物之人。
1852年秋,屠格涅夫在外打猎时无意捡到了一本杂志。
他随意翻了几页,很快便被一篇题为《童年》的短篇小说深深吸引。
虽然作者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辈,但屠格涅夫仍然对其十分欣赏,并对这篇小说钟爱有加。
随后,屠格涅夫四处打听作者的下落。
找过一段时间,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他打听到了作者姑母的住处。
上门之后,屠格涅夫向其表达了自己对作者的欣赏与肯定。
很快,姑母就写信告诉作者:
“你的第一篇小说很成功,就连大名鼎鼎的大作家屠格涅夫都称赞不绝。他还说,如果你一直写下去,前途将不可限量。”
作者看过信后欣喜若狂,备受鼓舞的他在这一刻找到了自信与人生价值。
此后,他一发不可收拾地持续创作,最终声名大噪。
这个作者,就是后来享誉世界的列夫·托尔斯泰。
欣赏与被欣赏,从来不会受地位与阵营的差异束缚。
这两者最终都会形成一种互动,使彼此产生交集,使彼此感受力量。
被欣赏的人,常生出向上之志、奋进之力;
而欣赏他人的人,必具乐观之心、仁爱之怀。
这样的人不管在任何环境下、任何人面前,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所以,欣赏他人是一种气度,更是一种美德。
03
只有欣赏别人,才能赢得别人的欣赏
人心都是相对的。
将心比心,才能得人心;
以心换心,才能见真情。
只有学会欣赏别人,我们才能赢得别人的欣赏。
“负荆请罪”的故事算是一段永垂不朽的佳话。
在这个故事里,值得被赞颂的不应只有廉颇勇于承认错误的觉悟,以及蔺相如顾全大局的胸怀,还应有后者“对人不对事”的欣赏态度。
要知道,蔺相如曾将自己与廉颇比喻成赵国的“两只老虎”。
哪怕在两人冲突期间,蔺相如依然不忘廉颇的功绩与重要性,对其敬佩有加。
因为欣赏在先,所以才有后来的互相欣赏。
在网上看过一段实验。
有人让一群互相认识的受试者分别写出自己喜欢的人与讨厌的人。
有趣的是,他们统计的时候发现了这样一个规律——
你喜欢的人,往往也是喜欢你的人;你讨厌的人,往往也是讨厌你的人。
生活中就是这样,以欣赏的眼光看人,收获的同样是欣赏;
以鄙夷的目光看人,收获的必定也是鄙夷。
有人说:
“人生最美丽的补偿,就是在你真诚地帮了别人之后,也帮了自己。”
你怎么对人,别人就会怎么对你。
其实,欣赏别人,就是善待我们自己。
04
花若有香,自有蜂蝶来依;
人若有品,自有知音来伴。
每个人都像是一面镜子,你能看到的风景,皆是你自身的映射。
学会欣赏别人,又何愁感受不到快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