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池诗社】《散文◎少年记忆里的“高家拐”》
散文◎少年记忆里的“高家拐”
田 荣
在我三十岁以前的记忆里,对于庐江县老县城里的诸多景物,我有着深刻的印象。这是由于在当时的庐江老县城里,住有外祖父母和三姑母的两家人。而在我少年时代的记忆里,庐江县老城区的“高家拐”却是我少年生活中的伊甸园……
改革开放以来庐江县城区不断扩建和拆迁改造,早已是面目全非和旧貌换新颜。然而,庐江县城老城区的“高家拐”,其昔日的一景一物,在我少年岁月记忆的屏幕中却经常闪现……我少年记忆里的庐江县城“高家拐”,位于老庐江饭店、马厂巷、小戏园等旧街区之间,是一条即短又窄的小街坊。大概这家街原于属高姓人家的房产,并且街道的走向在此转了一个“拐”,故而不知从何年何月起,便俗称“高家拐”了。
在我少年的记忆里,外祖父母家就住在“高家拐”。在我读小学时的许多年间,每年的寒、暑假期间皆差不多都是在“高家拐”度过的。那时候,还不到花甲之年的外祖父因患脑溢血已去世多年,抛下刚届中年的继外祖母和仅比我大三岁的小舅相依为命地居住在“高家拐”一侧的旧居里。在我印象中:外祖父母家临街老屋有两间,是木柱穿枋,上有木板阁楼,顶上为马头墙和小鱼鳞瓦覆盖,并长有瓦菘的显然有些年代的旧建筑。其时,临街的两间店面是外祖父从庐江县东南乡砖桥刘屯,搬迁进庐江县城老街区后开设的布匹专卖店。解放初外祖父去世后自营的布匹店停业后并入了公私合营后的合作商店。而后面的两进房同样是砖墙瓦顶,中间还分别有一大一小两个天井。中间房屋住着我的外祖父母家;后面的一进房屋,住着外祖父弟弟一家人。我印象中当年的老庐江饭店一侧有一条街巷谓“马厂巷”,且通向老庐江县人民医院的后门处。“马厂巷”口,当年摆设有几个“小人书”摊,那是我整天沉迷着的地方。大概是因为我和继外祖母的独生子小舅舅年龄相差不大的缘故,当年这位在家做膏药女郎中的继外祖(人称“秦奶奶,专治跌打损伤和疮疖脓肿等疑难杂症”),特别喜欢我这个既调皮淘气又机灵的长房外孙。于是,每逢我到外祖母家度寒、暑假时,她便经常发给一些零花钱。然而,当年外祖母发给我的零花钱,我是很少用来买零食的,大多是跑到“马厂巷”口摆“小人书”摊处,用一分一本、或是两分一本租“小人书”看了。曾经看过的那些“小人书”名字大多早已忘了,我记得除了古代题材的便是现代题材的。例如:什么《水浒传》、《岳飞精忠报国》、《梁山泊》、《武松打虎》、《小英雄雨来》、《刘胡兰》、《上甘岭》、《铁道游击队》等。由于常常迷着那些五花八门的“小人书”,往往吃午饭的时候到了,外祖母或自己或让小舅舅找来喊我回去吃饭哩!现在我想:我后来的“文学梦”大概就源自于“马厂巷”口的“小人书”摊……
在我少年时代的记忆里,离“高家拐”不远处的老庐江县城“小戏园”和“大戏园”,更是我当年沉醉着迷的两个好去处。我读小学时每年寒、暑假期间去外祖母家度假时,白天的上午、下午大多泡在“马厂巷”口的“小人书”摊旁。而每到晚间,只要是老县城的大、小戏园晚间有戏曲上演(其时有“演出海报”),我便吃饭后找外祖母要戏票钱,吵着要去看戏……有时候是外祖母让小舅舅带我一起去看戏,有时候是我一个人“溜单帮”……其时,尽管每次外祖母都给我买戏票的钱,但我常逃票溜进戏园内白看,为的是将买戏票的钱省下来,好第二天去多租看几本“小人书”哩!当时,我逃票的成功率很高。记得有时候靠机灵嘴甜,央求面善慈祥的老爷爷或老奶奶,拉着我的小手冒充其孙子诓进去;或是趁着戏园进门处人多拥挤时,弯着腰挤在大人胳膊下窜进去……
其时,我溜进大小戏园看过的戏曲有庐剧(“倒七戏”)、有黄梅戏,也有我当年看不懂的京剧。而我最入迷的是古代与现代的武打戏……其时,我也常常随着剧情的发展和剧中人物的吟唱、道白、而或哭或笑,或爱或恨……如今想来,我身上至今尚有的一些戏剧创作的文艺细胞,或许就缘于此时吧!
在我少年的记忆里,距离“高家拐”几步之遥的马家牛肉铺里的“五香牛肉干”;记不清名字的早点摊上的油炸米饺、油煎肉馅米饼;“四季香”糕点店的大麻饼,烘糕、方片、芝麻糖等至今还常常回味无穷……其外,离“高家拐”不远处还有“四牌楼”、“环碧公园,”以及公园入口处的“魁星楼”、“庐江电影院”、工人俱乐部的“灯光蓝球场”、“老城隍庙”、“周瑜墓”、“小乔墓”、“东门大桥”、“南门大桥”、“西门湾”……
及至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期至六十年代初期,因庐江县老城区的拆迁改造和街道拓宽,随之,“高家拐”,以及街面上的铺设的留着深深车辙印的青石板道路,连同“吱呀吱呀吱呀”的独轮木车的滚动声,便彻底地消失了……然而,至今却还经常潜入我的睡梦里……
帘滴雨濛,细濛情意长绵中。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