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之旅(第二辑《景色》)2-1:美景层层出,眼界日日新
西藏的美景,依据前藏与后藏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和风土人情,大致可分为四段:
第一段为昌都、林芝、山南、拉萨等“前藏”地区。
前藏地区的海拔大都在2500米——3700米之间(高峰除外,如南迦巴瓦峰海拔7782米,是林芝地区的最高峰),前藏沿途有三大景色:皑皑的雪山,澄澄的碧波和郁郁的森林。雪峰异嶂,天下独绝;大江大河,天下独步;原始森林,天下无双。
从江达县踏入前藏,经过昌都、邦达、八宿、然乌、波密、通麦、鲁朗、拉萨,一路向西,前方的景色,“横看成岭侧成峰,峰峰皆为“白头翁”,山巅白雪皑皑远,雪顶云雾起白烟”。(激扬语)
沿途而下,帕隆藏布(“藏布”汉语为“江”的意思)、易贡藏布、雅鲁藏布、尼洋河等大江大河,从天而来,奔流而东,碧涛滚滚,鳞浪层层。
自波密县城(海拔2750米)南下,驰向墨脱县城(海拔1200米),117公里的路程,上有雪峰,中有密林,下有蕉园,左有帕隆,右有雅鲁,途中不仅景色迷人,而且驰行其间,至上而下,风霜雪雨,天高日晶,杜鹃花开,暖风拂面,冬、秋、春、夏,都经历一遍,所谓“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关于“墨脱”,此后有专题描述)
从波密到拉萨这一段的雪山、江流和森林,景致奇美。山南这次没去,听人说亦是山清水秀,堪称西藏的江南,是藏传佛教的发祥地。
拉萨的布达拉宫、大昭寺和八廓街等人文景物,后面有专题介绍,这里不再赘言。
第二段为“后藏”的日喀则地区。
日喀则地区的海拔大都在3000米-4500米之间,日喀则盛产“青稞”,道路两旁,黑油油的青稞田一望无际,被誉为西藏的粮仓。路上常常能够见到成群结队身背奶罐的藏女挤奶归来, 笑语盈盈,迤逦而行,一幅田园牧歌的温馨画面,一派藏地异样的风土人情。身临其中,如入仙境。
西藏遐迩闻名的高峰和碧错,有一些就坐落在日喀则地区,且“湖”的称谓到此处亦变成了“错”(“错”在藏语里即“湖”的意思)。羊卓雍错,扎日南木错,以及雅鲁藏布江的源头和世界之最“珠穆琅玛峰,均在日喀则境内。
日喀则的人文景点,如扎什伦布寺、白居寺、萨迦寺等,这次都失之交臂,深感遗憾,但我对江孜古堡却印象深刻,尤其是古堡的夜景,远远望去,犹如漂在夜空中的“海市蜃楼”,美仑美奂,绝对震憾!
第三段为“后藏”的阿里地区。
阿里地区的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阿里属于西藏的“北疆”,也许是由于缺氧的缘故,阿里的旷野上,放眼望去,看不到一棵树木,地面上除了一层薄薄的一望无际的枯黄小草,便是一排排木质电线杆和高压线铁塔,地平线上横亘着连绵起伏的雪山,背衬着蓝天白云,地迥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在从阿里的首府狮泉河镇向东,驰上1338公里的“大北线”之前,阿里有两个不能不去的地方:一曰普兰,一曰札达。
普兰的看点有三:一是神山——冈仁波齐;二是圣湖——玛旁雍错”和鬼湖——“拉昂错”;三是“喜马拉雅山脉”。从神山脚下的巴葛小镇驰向西北,去往普兰县城,104公里的途中,一路上都与海拔6000-7000米,连绵起伏、气势恢弘的“喜马拉雅山脉”为伴,感觉那句“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俗语,很有必要改一改,改成“普兰归来不看岳,黄山亦是小老弟”。
札达的看点有二:一是札达土林,二是古格王国。关于“札达与古格”,我写有6篇专题小文章,其中的一句赞语为:“札达土林,无论是其罕见的地理地貌,独特的自然景观,还是其神秘的古格王朝,在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绝无仅有的。”
第四段为“后藏”的那曲地区。
那曲地区的平均海拔在4700米以上,那曲海拔虽高,但有些地方水草肥美,路旁牛羊成群,是西藏的大牧场。歌词“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位好姑娘......”,用来描摹那曲牛羊成群的草原景象,感觉是再恰如其分不过了。
那曲亦有两个不可不去的地方,一曰尼玛,一曰双湖。尼玛在藏语里的意思为“太阳”。双湖则是后藏典型的无人区。
关于尼玛的看点,我一口气给出了六个,构成六个小专题,分别为:尼玛的当惹雍错、尼玛的世外桃源、尼玛的童话世界、尼玛的外宇星球、尼玛的广袤原野、尼玛的黄金时刻。以后陆续与大家分享。
至于双湖的看点嘛,一是广袤无垠,空旷荒凉,驰骋在双湖的原野上,可以体验什么叫作“无人区”;二是所谓的除了南极与北极之外的世界第三极“普诺岗日冰川”(海拔5500米),就坐落于此。关于双湖,我亦写有4个小专题,包括双湖——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县、双湖的大搓板路、双湖的“普诺岗日冰川”和双湖县城,以后会陆续与大家见面。
结束语:
西藏的美景,除了上述的四段,尚有邦达草原、然乌湖、盐湖和众多的野生动物。这里需要一提的是,回程所走的从拉萨至格尔木的“青藏公路”,沿途有唐古拉山、沱沱河、可可西里、昆仑山等大名鼎鼎、如雷贯耳的景点,本想介绍其为第五段美景,但从拉萨经安多至格尔木一路驰来,感觉非常之差,无景无色不说,道路还拥堵不堪。建议大家若去西藏,或者从西藏回来,千万要避开这条货物运输的“青藏线”,切记,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