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夷文化】流俗:东夷的流风遗俗
编者按:人类历史的发展是各种文明不断融合的结果。东夷文化从太阳、鸟图腾崇拜,到各种手工艺、建筑工艺的发展,到文字的创造,城市的分化乃至早期国家的形成,无不对中华文化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历经夏商周时期的汇聚整合,东夷文化逐渐交融于中华文化,最终结晶出影响世界的华夏文明。光辉灿烂的东夷文化让我们生活得这片土地钟灵毓秀、才人辈出。孔子的“和为贵”、“仁”的思想便源于东夷文化时期,并最终成为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与血脉凝聚的源头;东夷文化同时也是沂蒙兵学文化的基础……位于临沂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夷文化园内的东夷文化博物馆,通过文字记录、文物展示、历史实景复原、声光动漫等手段,对东夷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进行了全方位的挖掘与展示,成为一部浓缩的东夷人文发展史。
即日起,本微信平台将以“东夷文化”为主题,围绕追史、寻古、寻祖、溯源、文明、流俗、手工、制器、遗址、发明、融合、传承、文学、展馆等14个方面推出系列文章,从东夷追古到沂河溯源,并结合东夷首领在临沂、临沂东夷文化遗址,以及东夷的文明、手工、流俗、融合与传承等篇章,全面地展现出这片土地上东夷文化的发展脉胳和辉煌成就,帮助读者了解我们这座城市的文化之源和华夏文明的东夷之根,更深入地了解我们的祖先。
东夷先民的习俗、审美,发自于心灵对自然界和自身以及美的追求,促使东夷先民对超自然力量心生崇敬,虔诚笃信,从而形成一系列行为活动,它们穿插一起,形式多样,进而影响着一代代东夷人的日常生活,且在民间传承不断,影响深远。
东夷的流风遗俗
逐阳而居,崇日之风
当沂源猿人沿沂河沭河而下,追逐太阳而居,一路来到东部沿海的时候,发现带给人类光明和温暖的太阳居然是从浩瀚的大海上升起来的。这种震撼侃促使他们对太阳的顶礼膜拜。
后来这种祭祀活动上升到国家级的规模,人们在日照天台山主峰设立太阳神祭坛,由专职人员负责祭祀活动。
到了“五帝”时期,太阳的崇拜更加兴盛,各大东夷部落的领袖人物无不以太阳神化自我。颛顼、祝融为著名的太阳神,就是之后继起的帝喾、舜也被说成是太阳神或太阳的子孙。
东夷人对鸟凤的崇拜
对太阳的无限崇拜,进而衍生出对鸟的崇拜。
经历了信仰对象的长期演进,东夷族渐渐形成了以鸟作为部落图腾的部族。
他们将鸟画在身上,做成羽衣穿在身上,将自己使用的器物做成鸟的形状。他们认为这样既是对自己图腾的崇拜,也是让自己的图腾来保护自己。
目前海岱地区出土的许多东夷史前遗物,都是鸟崇拜的直接体现。鸟以写实的图像或作为模仿的对象,出现在东夷人的生活中。
陶鬹是东夷人崇拜鸟的典型器物,其造型模仿的便是鸟的形象。
迷信鬼神与占卜之风
东夷先民认为人类的一切活动都由神灵所掌控,所以在崇拜神灵、祭祀神灵的同时,出现了能够与神灵沟的巫师。巫师不但能与神灵沟通,还能够预测神灵的旨意,由此导致了巫师和占卜之风在东夷地区盛行,《山海经》中对此多有记载。
在4000多年前的龙山时期,人们占卜用的材料是兽骨或者龟甲,占卜的结果由巫师负责解释,由此进一步推动了文字的创造与发展。东夷首领伯益所著的《山海经图》就是用这种尚未成熟的原始文字配以图画而完成的。
灵魂不死与殉葬之风
东夷人信仰灵魂不死,人死后会到另一个世界,过上更美好的生活,因此早在6000多年前的大汶口文化时期就盛行陪葬习俗。当时的陪葬品可能是一些陶器、石器、或骨器,外加一头猪,一只羊,或是一条狗,甚至是一头猪的下颌骨。随着社会等级的分化,经济水平的提高,富有阶层的陪葬品越来越多。
到了商代,殉人之风兴起,在东夷地区尤为盛行。周王室在东夷地区分封齐鲁,齐鲁基本废除了殉人制度,但在莒国、莱国等东夷古国,直至被灭国之前仍然流行殉人之风。
成人礼与拔牙之风
8000年前,东夷地区开始流行作为成人礼的拔牙之风。青年男女在15岁左右,就要通过一种成人仪式,仪式上要把上门齿、上侧门齿和犬齿拔掉,以证明该青年已经成人,可以谈婚论嫁。它不仅仅是一种行为,而且逐渐形成一种风俗、仪式,这样的拔牙形式传承了数千年之久。
《山海经》中多次提到“凿齿”。其中《山海经·海内南经》就有记载“羿与凿齿战于寿华之野,羿射杀之,在昆仑墟东,羿持弓矢,凿齿持盾,一曰持戈。
其他神秘的夷风夷俗
考古出土东夷人的臼齿外侧严重磨损甚至内缩,有的在变形处有小石球或陶球。口含小珠或嘴里放着石珠或陶珠这种习俗,可能与生育有关。
还有睡扁头的习俗,头骨后部枕骨多呈扁平状。
先民们早期被发纹身,后期留着长发,或用野猪獠牙做成的束发器将长发绾起,有的双臂套以内圆外方的玉镯,有的套以石镯,还有的佩饰镞形石坠,有意识地打扮自己,美化生活。
他们喜欢吃熟食,煮小米饭、蒸河鱼、猎物,这可以从不同用途的饮食器具看出。
东夷先民崇拜太阳鸟,摹画了太阳神、酒神等图像文字;他们仰观天象,首创山头纪历,拥有了季节概念,确立了法天敬祖的习俗,由此祭祀天地大山,使文明不断地分衍升华,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