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医调神益智通则与常用方药三百种
道家的调神益智指在安静环境中,静心养神,调适情志,达到开悟的智慧觉醒。古人认为神在于养,情在于节。因此,道医理论认为调神益智是修行之要,长寿之本。调神益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安心养神:《内经·素问》指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这段话原意是说善于养生者心情应清静安闲,排除各种杂念,以使真气顺畅,精神守于内,疾病无从生,外表虽形体劳作但不使疲倦,能随其所欲满足愿望,使体健无病。
这就要求人们应以宽广胸怀对待生活。《寿世青编》有这样的话:“未事不可先迎,遇事不可过扰,记事不可留住,吸其自来,任其自去”。郑板桥的名言“难得糊涂”亦人人皆知。
四时调神:人的神志随四季节气而变。古人据此提出四时调神健身之法。即按照季节物点使精神情志做到:春季活泼,夏令畅达,秋天恬静,入冬则藏而不泄。以此方式调养精神,必能适应外界变化,保持精神情志稳定。
以心治神:俗话说:“心病还需心药医”。心药指的是一种现代心理疗法。心病起于自己,因此,“解铃还需系铃人”,用药物是治不了心病的。所以“以心治神”是提醒人们随时调节情绪,切勿独思苦想或愤怒不平。否则一旦致病,则会影响健康。
节制情感:生活中适时节制感情是修养高雅的表现。古语闻过则喜,是说别人批评了自己,不仅不生气反而高兴,即所谓“克己可治怒”。《贤文》讲:“忍一时之气,免百日之忧”。这都是忍怒宽容和节制感情的方法,显而易见,若能控制情绪,也是保健之道。
精神寄托:如果人的精神寄托只在社会治理、或者事业追求、或者家庭美满,到头来会有失落感。一旦安定下来,无事可做,精神没有寄托,难免产生失落感。建议大家除了生活必须的事宜,仍适合去找点自己喜欢的事做,有条件的可以“补差”,。或在家中读书学画、下棋听曲、养植花木、料理家务、涉足信仰与哲学。只要有了精神寄托和对生活充满信心,就不会感到空虚无聊。
除了作息与心智上的调神以外,道医认为有些调神需要通过天然药物调节脏腑气血。当然,这里的药物干预是针对精神状态长期不在正常状态和心智能力逐渐下降,不良情绪与记忆衰减已经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比如青少年智力低下的扶持,中年人情绪失调纠正与心脑功能的提高,老年人大脑衰老的延缓以及预防痴呆,以及各种烦恼失眠、心理障碍、精神疾病、神经机能失调等等。
《灵枢经》说:脑为髓之海,髓海有余,则轻劲有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
清代医家王清任说:人之灵机记性在于脑。调神健脑是智力提高的重要手段。同时,心藏神主喜,肺藏魂主悲,脾藏意主思,肝藏魂主怒,肾藏志主恐。神,魄、意,魂、志均是大脑精神活动的一个侧面,是精神思维活动在各脏器的内在活动形式,而喜、悲、思、怒、恐则是反映于外的情志表现形式。
所以,调神益智的方法多种多样,补肾强志,宁心安神,健脾补中,养肝调气,益肺定魄,乃至活血通窍,祛痰导浊,补气升阳,滋阴养血,交通心肾,均是调神益智的重要手段。心智能力提高了,生命活力就会大大增强。
在传统道医文献里,调神益智的方法异彩斑璃,其中的妙方纷呈耀眼,比如:聪明汤、生慧汤、强记汤、转呆汤、读书丸、补脑丸、健忘丹,令人不忘散,等等,方名先声夺人,功效灵验卓著。但是这些良方散见于历代道家医籍之中,缺乏系统的整理,给实际应用带来了极大的不便。有鉴于此,我们查阅、研究了大量的古今文献资料。从浩瀚的古今医著药典中,精选出益智效验方剂三百余首,将这份珍贵的成药目录奉献给广大道友。当今互联网资料库非常发达,你们只需按图索骥通过药名就能查询到相关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