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热门:年轻人有哪些思维误区?
你好,我是铁木君。
今天先问大家几个问题:
1、跟喜欢的人表白,你怎么样才觉得算是准备好了?
2、我们辞职、分手,真的是因为三观不合吗?
3、我是学理科的,我需要读莎士比亚吗?
先不急着回答,看完全文,你自然会有答案。
这篇文章,可能是今年最有料的一篇,带着上面的问题,坐稳看好了。
1、总是觉得自己「不够好」,却永远没有「准备好」。
再瘦十斤,我就去跟喜欢的人表白;
一次面试失败,就觉得自己专业能力不行;
朋友约你去西藏骑行,我还是先把求生和修车指南看完再去吧……
其实「不够好」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取决于你怎么想,跟谁比。
千万别遇到一点小风浪,就拼命在脑海里收集“自己不够好”的证据。
当你开始行动了,你就拥有了那些正在「准备」的人所没有的机会。
“笨鸟先飞”,常常被我们理解为要比别人更努力。但我觉得是要更主动、更勇敢,先迈出一步。
大家最近有出去摆摊吗?你去的早了,就能占到更好的位置;
有没有感受过喜欢的人有了对象的痛?是不是因为你表白比别人晚了?后悔吗?
成长需要时间,但成长更需要试错。
别害怕犯错,满分的人生并不存在。
2、喜欢用热情和意志力欺骗自己,天真地认为只靠努力就能成功。
想要通过「努力」,去改变自身的现状,这一点是非常值得赞赏的。
不去啃老、不偷不抢,我们已经超过了很多人。
我们越是急于改变糟糕的「现状」,我们的努力,就越容易陷入「盲目」。
把现状当作阻碍成功的「原因」,而不是之前犯下的错误导致的「结果」。
透支的信用卡、走形的身材、结结巴巴的英语……让我们难以忍受,这都是前进的障碍啊!
于是第100次卸载淘宝、研究哪款跑鞋最好、报最速成的英语课程……发誓要让自己的生活满满当当。
可是这些战术上的努力,往往因为「基本盘」没有改善,大概率无疾而终。
这就像一个人总是不停地做数学题,却从来没有翻开过教材,不知道勾股定理,没听过求根公式。
为什么没有取得期待的成绩,岁岁年年花相似,是努力的哪一步出了问题?
解决了问题再出发,跟有结果的人学习,比盲目地苦干,会好得多。
也快乐得多。
没有谁会说我只喜欢努力,却不在乎效果好不好的吧?
3、缺乏商业思维。沉迷自我提升,却忽略了资源和合作,才是能力的放大器。
我就拿近期很火的地摊经济来举例了。
一个地摊摊位,其实就像一家公司。
我们卖的东西,一般都不是我们自己亲手做的,我们需要货源;
需要一个好的标语招牌,不会设计没关系,我们找朋友帮忙画一个;
我们守着摊位,拉室友过来当销售,在摊位周围走动拉客户……
好像我们不需要费太多力:做好货品选择,选择一个好位置,定出合适的价格……而你的朋友们,比你发挥了更大的作用。
学生时代的我们,所有的学业都通过个人努力完成,这让我们形成了思维惯性。
而踏入社会、进入职场,这点是行不通的。
一个劲地闷头努力,过于放大自己的价值,却忽略团队和平台的作用,只会让路越走越窄。
这个社会的商业模式,越来越走向平台化。
淘宝是平台、滴滴是平台、美团是平台。
打造自己的个人IP,成为连通人与资源、需求与供给的平台和中转站;用商业思维改造自己的脑袋,才能丰富你的口袋。
4、用奢侈品来证明自己的牛逼,却越加衬托自己的廉价和无聊。
小时候过节,好像有各种不同的事情能干;现在的节日,主题好像都是“买买买”。
说明大家都比以前更有钱了,走在街上看到LV、爱马仕的包包,也习以为常了。
你只能用得起表情包?快交出你的钱包。
真的有很多人交了。
“一个带大牌LOGO的包包,会让我变得更自信、更精致,体现我的生活追求和态度。”
说得好,就跟品牌和广告商说的话一模一样。
永远不要让自己的脑子里,充斥着别人灌输给你的价值观,这是我们保持独立和个性的关键。
时间才是属于你的最值钱的奢侈品。
答应我,千万别拿几个月辛苦工作换来的钱,买一个最新季的包包,只为了背着它去挤地铁啊。
家里的父母,可能正在操心你以后买车买房,餐桌上不舍得多加一个菜。
如果指望一个两万块钱的包,让你变得更精致、更自信;只能证明你比这个包还廉价,只能通过LOGO的光环,来掩饰自己的廉价和无聊。
投资自己,把自己活成奢侈品,才是真正的牛逼。
5、收藏=学了,学了=学会。却从没有停下来思考过,什么才是真正的学习。
问问大家啊:
“你微信里最近收藏的一篇文章,内容是什么?作者讲了什么观点?”
怎么回事?明明刚从我的世界路过,可是却怎么也记不起来?
在收藏夹里的东西越拥挤,大脑可能就越空旷。
收藏只需要两秒,学习可真的要实打实地动脑啊。
我们的努力,常常只停留在了最浅层的学习,甚至仅仅是一个加入收藏的动作上。
很多时候,我们确实没有时间马上停下来看。所以才会“在朋友圈又佛又丧,却在收藏夹里天天向上。”
但是时间,是可以挤出来的。
这次的疫情就可以看出来:
我们确实有了更多的,可以自由支配时间。
有些人整天追剧打游戏,有的人却已经静悄悄地,把计划清单完成了三件又三件。
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情之后,我们还是会剩下一段血槽,可以用来复盘刚刚过去的一天,读上半个小时书。
只是我们愿不愿意,付出精力,把它们变成习惯。
收藏,是为了提醒我们这个东西很重要,别忘记;当收藏越容易,它对你越没意义。
6、认为「不适合」就应该放弃,殊不知你只是退路太多。
放弃,好像成为了一件低成本的事情。
有一个初中同学,大学毕业后已经换了第5份工作;
高中一起上下学的好朋友,只因为一次争吵,都不再去主动联系对方;
”因为觉得你可爱我们才在一起,没想到我们三观不合,分手吧。“
很多人把工作和感情问题,归咎到「三观不一致」上,一言不合就分手。
事实上,三观完全一致的人和事,几乎不存在。
存在的只是可以调和、或不可调和的困难。很多事之所以能坚持下来,是因为我们愿意主动地向下兼容。
为什么社会的阶级会越来越固化,难以打破?这不仅仅只有物质上的原因。
就像美国很多家庭,世代都是穷人,他们只是“活着”:躺在沙发上,看着电视剧吃着爆米花,告诉自己“我只适合长胖,不适合努力”。
而更好的家庭,却从来没有松懈过,彷佛他们才是吃不上饭的那个。
他们给予后代最重要的东西,不是财富;而是一种对困难不服输的精神、对追求更好生活的渴望。
不适合,我们可以放过自己,但不是让你放弃自己。
我们的社会上升通道还很多,不要松懈啊朋友们。
7、不敢接受别人的好意,更害怕麻烦别人。
别人给吃零食,强调自己不饿;
帮忙递个文件,连说三声谢谢;
来不及买早饭,宁愿饿肚子也不麻烦别人帮忙带一份……
想要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过度「客气」可不行。
曾经我也是个不愿意麻烦别人的人,这让我在踏入每一个集体的时候,都感到被孤立、像个“小透明”。
很多时候礼貌的婉拒“谢谢”、“不用了”,只会让对方看来,是一种冷冰冰的拒绝。像是主动划了一条「三八线」,告诉对方不要过来。
长期的相处,不会只有一个回合。
事实上很多关系,正是在一来一回的麻烦中升温的。大方地接受他人的好意,来日方长,下次还回去就是。
每个人都会有搞不定事的时候,你需要别人,别人同样也需要你。
不要过分放大了「麻烦他人」的后果。大多数时候别人并不会觉得麻烦,只是我们自己的想象而已。
不要觉得这是什么糟糕的互相利用,这是舒适的人际关系的运行基础。当你不被想到、不被需要,那才是最糟糕的时候。
8、强调单一影响,迟到就怪闹钟没响。
生活中,很多人的思考方式是这样的:
“今天出好消息了,明天股市一定会大涨。”
“隔壁一家离婚了,他们的小孩一定没法健康成长了。”
“国外的疫情那么严重,不要帮助他们,这样对我们更好。”
把问题简单归结为「一个原因」,让我们做出了很多错误的判断。
刚创业时,HR每天会跟我复盘当天的面试情况。
我问她那个作品让我印象很深的男生,具体的面试表现如何。
她告诉我:“临场发挥较好,但是他的离职原因,是被「上家公司解雇」的,所以能力不行。”
事实上,被解雇可能是因为价值观,或是公司发生并购、有副业不被老板认同……
生活中很多事情,并非只受单一因素左右,而是多个变量,共同作用的结果。
认为某个因素出现,就必然导致某一结果;这种静态的线性思维,不仅会影响我们思考的全局性,还会让我们变懒,遇事逃避找借口。
而找借口,是无法获得真正的成长的。
9、急着定义「谁对谁错」,眼里容不得沙子,缺乏灰度思维。
如果你觉得生活很难,那你一定要看看这条。
喜欢凡事要争个对错的人,往往活得很累。
总是陷入跟他人的撕逼当中,却不曾留一只眼睛看看周围——其实世界是灰色的。
每一个人都有优缺点,没有100%的好人,也没有100%正确的事。
要么以为炒股能致富,要么觉得理财是傻逼;
要么以为成功全靠运气,要么以为全靠努力……
就像喝咖啡,有些人喜欢多加点糖,有些人加奶精。只要里面没有苍蝇蟑螂就好,对吧?
争来争去,最后也只是个人喜好、看问题的角度和立场不同罢了。
生活中有很多事比对错重要。
就像我们路过村庄,你说那栋「薄荷绿」的房子好好看,但你奶奶只知道是「绿色」的,你们不会因为这个还要争吵一番吧。
当下的风景,最重要。
10、摘不掉「学科思维」,陷入自我设限的能力陷阱。
“哈哈哈,青海是不靠海的,你跟青岛搞混了吧。”
“这样吗……我学理科的。”
“《三体》可好看了,推荐你看。”
“我是学文科的,里面那么多物理名词我能看得懂吗?”
这样的对话,大家应该不陌生吧?
这种情况,叫做「能力陷阱」。
当我们擅长某件事时,我们常常自愿陷入一个坑里,越挖越深,最终将自己困在了这个思维枷锁里,跳不出来。
拿刚刚的例子来说,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完全不应该以为青海靠海,把青海和青岛弄混。
1、青藏高原是常识,它主要由青海和西藏组成,在我国的西边。
2、而我们在西部是没有出海口的,这也是常识。
拿「学科思维」来看待一切,那你看到的世界,一定是不完整的。
千万不要将自己的擅长,成为你探索其他未知的阻力;不要在二十岁的年纪,主动放弃了自我成长的时机。
拥有跨学科的思考力,将带给我们更多成长的可能性。
写在最后
不要给人生设限。
解除人生限制的钥匙,就藏在我们的思维方式里。
正如稻盛和夫所说:
“思维方式里,蕴含着让每一个人的人生,都发生180度转变的巨大力量。”
不要花了很多力气,才发现自己一直把刹车当油门踩。
ps. 如果大家读完觉得很有收获,记得给铁木君点个「在看」哈。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