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 儿媳崔氏

包拯六十大寿时,众人向他祝贺,但他却失落地说:“儿孙都已病逝,我这个年纪怕是很难再有儿子了。”众人纷纷上前劝慰。这时,守寡多年的儿媳崔氏突然上前跪倒:“您其实还有一个儿子,如今已有两岁。”

1027年,28岁的包拯考中了进士,正式成为宋朝的一名官员。当时朝廷任命他为建昌知县,但他顾及家中父母年迈,便请求在家乡附近任职,朝廷也很人性化地同意了。

然而包拯的父母不想让他离开家乡,包拯便辞去了官职,回到家中照顾父母。在宋朝当官,俸禄还是挺高的,因此当时有不少人认为包拯辞官不是明智之举。但也有许多人觉得包拯为了尽孝而辞官,堪为读书人的表率。

父母去世后,包拯又为他们守孝数年。朝廷知道包拯仁孝,多次派人前来征召,包拯一再拖延,1037年才回到京城,继续任职。

1041年,包拯调任端州知府。端州出产砚台,所以此前的几任知府都暗中搜刮砚台,用来讨好当朝权贵。包拯非常鄙视这种行为,所以他在任期间没有将一块砚台拿回家,更别说进献给朝中官员了。

包拯后来回京担任要职,在职期间多次向皇帝提出合理的建议,并弹劾了不少官员,为百姓做了不少事,赢得了同僚的尊重,也得到了宋仁宗的认可。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好官,却在晚年遭遇了差点绝户的危机。

1033年,董氏为包拯诞下长子包繶。包繶自幼聪明好学,包拯很是喜爱,因此尽心栽培。包拯回京担任要职后,宋仁宗赐封包繶为太常寺太祝。不过包繶当时年纪尚小,包拯就没让他赴任,而是打算等他成家后再说。

1052年,包繶娶淮阳的崔氏为妻,崔氏出身名门,其外祖父乃是担任过三朝宰相的吕蒙正。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包繶将会在第二年赴任,然后勤勤恳恳地工作,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可偏偏命运弄人,包繶竟在第二年病死。

人生最痛苦的几件事中,白发人送黑发人绝对排得上前几。包拯此时已年过五十,再想有儿子着实有些困难,更何况他在长子身上投入那么多心思,如今全部打水漂,岂能不悲痛?好在崔氏在包繶病故前生下儿子包文辅。

看着尚在襁褓中的孙子,包拯稍稍振作了些,并将希望都放在了孙子身上。然而祸不单行,包文辅未满五岁就夭折了。接连失去儿子和孙子,包拯悲痛欲绝,好几天连饭都吃不下。

包拯从悲痛中缓过来后,觉得儿媳崔氏也是个可怜人,年纪轻轻就丧夫丧子,以后还要面对孤灯残枕,于是就劝她改嫁。可没想崔氏却执意不从,并表示包家无后,她不忍离开,愿替包繶为包拯夫妇尽孝。包拯不好勉强,便让崔氏留在包家,将其视为亲生女儿。

当时的皇帝宋仁宗与包拯有相似的悲惨遭遇,他的几个儿子全部夭折,而且他年纪越大,后宫中怀孕的嫔妃就越少,皇位的传承成了一个大问题。为了稳定人心,仁宗只能从宗室中挑选赵宗实作为养子。

但养子终归是养子,所以仁宗虽然知道子嗣艰难,但就是不立宗实为储君,而是硬拖,等亲儿子出生。于是不少大臣催促仁宗早立储君,但仁宗一概不理。包拯很理解仁宗的想法,所以他也当面劝谏仁宗早立储君。

仁宗不满地问他:“你想立谁?”包拯回答:“臣劝陛下早立太子,是为了大宋。臣年过六十,也没有儿子,臣理解陛下,所以陛下不该怀疑臣有私心。”仁宗很是尴尬,只得敷衍道:“这事需要和大臣们再好好商议。”

仁宗直到驾崩仍没有亲儿子在世,最终只能将皇位传给养子,带着遗憾和不甘离开人世。而包拯在这方面就有些截然不同了,因为她的儿媳崔氏替他“找”了一个亲儿子回来。

原来包拯有一名叫孙氏的侍妾,在1056年时被他打发回了娘家。包拯当时并不知道孙氏已怀有身孕,所以没有在意孙氏的后续情况。不过细心的崔氏察觉到了孙氏有孕,便瞒着包拯,私下不断派人给孙氏送去钱财衣物。

孙氏生下男孩后,崔氏在征得孙氏同意后,偷偷将男孩抱回包家,养在自己房中。1058年,包拯六十大寿,崔氏认为时机成熟,便将孙氏之事实情相告,于是就有了开头那一幕。

包拯得知自己竟还有儿子在世,万分惊喜,当场为儿子取名包绶。在场宾客见此情形,纷纷向包拯贺喜,称包家不仅后继有人,还有个好儿媳。包拯看着儿媳和怀中的儿子,感动地泪流满面。

包拯为人正直,为官清廉,若是真的绝后,那绝对会让世人难以接受。好在包拯最终老来得子,让包公的故事有了一个圆满的结局。而崔氏终身不改嫁,替丈夫尽孝,还抚养丈夫的弟弟,也算是一段感人的故事了。另外,后世文学作品中“嫂娘”的原型便是来源于崔氏。

参考:《宋史》、《续资治通鉴》

(来源:读史问路)#历史##历史人物#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