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密关系中的“正面反馈”:远离亲密关系内耗

发布时间:2021-08-06

和闺蜜相约逛街,一路上都听她在吐槽先生多么“不靠谱”,比如经常加班,有时候不打招呼,就住在公司里;或者好不容易回来,多数时候都关在书房捣鼓代码,也不主动出来一起联络联络感情;又或者就算坐在一起,也没话说,各玩儿各的手机,……

我问:“这些情况你都跟他反馈过吗?”

闺蜜说:“肯定说了,说了没用,我已经懒得跟他说那么多了,看到就烦躁,没啥好脸色给他。”

某次偶然机会,见识了闺蜜的“反馈”,令人汗颜,她所谓的反馈就是稍不满意一顿吼+数落+埋怨。

周末出个差,一回来就听老妈吐槽,看你女儿越来越不听话了,现在刷个牙洗个脸,一点不配合。

我说:“妈,你跟她好好沟通反馈了吗?应该怎么做?”

我妈:“我肯定说了,我跟她说你不好好刷牙,牙齿就会烂掉,医生就会给你拔掉。”

我:……

是不是特别熟悉的沟通反馈场景?我想很多人多少都对“沟通反馈”存在一定误区,而有误区通常是对事物的本质定义理解不够准确。


01

反馈的目的和意义

反馈作为沟通的一种形式,本质上来说就是信息的传递,在不同的场景下,沟通有着不同的目的。

大致上,我们可以按照目的的不同将反馈分为三类:

1. 改善关系

即使是在亲密关系中,有时候也会因为各自理念、认知以及个性特征的差异,存在一些分歧和冲突,在彼此没有充分理解对方之前,会因为这些分歧和冲突,让关系变得尴尬、生疏或者不那么亲密无间。

比如时常为琐事争吵或冷战的夫妻,也或者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越来越独立,面对父母过度的“关心”,和父母的关系越来越疏离。

这些场景下,免不了一场开诚布公且走心的正向反馈,既能让彼此心意互通,相互包容理解,也能打破尴尬和疏离,让关系重回正道。

在“改善关系”的目标指引下,我们也更清楚的知道反馈的策略,比如在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上,对错就不重要了,关系的本质是“彼此看见,相互理解”,一个“拥抱”就能达成的目标,千万不要用一堆“是非对错的大道理”。

2. 解决问题

反馈也能促进“问题解决”,尤其是在亲密关系互动中,引发问题最大的原因就是我们把对彼此的看法,以及自己心底真实的感受,烂在肚子里不反馈。

当我们知道“反馈”能帮助我们解决矛盾和冲突,消除误会,我想我们都会不吝惜多一点沟通反馈,少一点沉默冷暴力。

3. 帮助对方认知不足,激发改变提升

有时候“反馈”,是因为你看到对方没看到的盲区,并且能够客观、不带评价的反馈出来,目的是帮助对方认知自我,并期望对方能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实现自我提升。

每个人的人生都是通过大大小小的试错成长起来,每当身处迷途时,能有人坚定不移的给我们一些正面反馈,是何其幸运的。

这也是“反馈“深层次的目的,说服或者激励,一个好的反馈应该能帮助他人识别自己的不足,并且使他人能自发地采取行动弥补不足之处。


02

反馈的认知误区

1. 指责、评价、嘲讽和威胁

很多人,时常将“反馈”与“评价”划等号,就像闺蜜对另一半的“反馈“,其实她内心真正的目的是期待能通过反馈,引起先生的关注和重视,多一些陪伴和互动,但通过言辞反馈出来却变了味儿,变成了“带有情绪的评价和指责”,不仅没有让对方明确捕捉到她的目的和期望,反而感受到的是嫌弃和疏离。

也比如,“你如果不听话,我们都不喜欢你了……”,这类的“反馈”并不是有效的反馈,而是“威胁”,威胁能让孩子暂时妥协,但并无法帮助TA认识到你真实的期望,也不知道在某件事上应该怎么做会更好,无利于孩子的成长,甚至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2. 情绪发泄

在亲密关系中,人们时常以“情绪发泄”代替了“正面反馈”。

不论是夫妻关系,还是亲子关系中,情绪发泄都无法解决问题,一方的情绪和怒火,只会将另一方的情绪和怒火也点燃,或者将对方推得很远,双方没有办法从情绪中跳出来,去看自己的盲区和事实本身,只会将对方引入“相互指责”的圈套中。

03

反馈的技巧

良好的建设性反馈会促进积极的结果,营造积极的环境。积极、正面且有效的反馈,应该是能帮助我们:

  • 消除和爱人之间的误解和疏离

  • 改善和父母之间的冲突

  • 增进亲子之间的信任与亲密度

那什么是建设性反馈?如何进行建设性反馈呢?

建设性反馈是指与他人的谈话,在谈话中你概述了你关心的问题,提供了具体的例子,并讨论了改进的方法。富有成效的反馈是有益的、不具批判性的(描述而非责备),并包括对可操作改变的建议

这里面有2个反馈的原则:

1. 及时、明确、具体、客观真实

反馈的时效性在于对方还处在这件事的“影响圈”中,记忆和感受最为深刻的时候,更容易让对方清晰回归场景,从场景中看到自己的盲区。

明确清晰的反馈应该是:“妈妈观察到你吃饭的时候,不够认真,你离开了餐桌3次,一次去拿扇子,一次去玩小汽车,还有一次去倒在沙发上,15分钟下来,我们都吃完了,你才吃了几口饭”;但很多家长都用以下这些简单粗暴且不具体的反馈代替了:

  • “你吃饭的时候特别不听话。”

  • “你吃个饭太恼火了。”

  • “你能不能好好吃饭?”

好的反馈应该明确、具体、陈述客观真实。有具体的行为描述,能让对方清晰的知道自己的行为边界,知道自己的问题究竟在哪里,好的标准或正确的行为应该是怎么样的?这样才能帮助当事者认清形势,准确定位,找到差距,清晰努力的方向。

2. 聚焦行为转变

从反馈的目的来看,反馈最终的目标是“行为改变”,但往往我们容易陷入“争论对错”的怪圈,当人的思维在“对错”中斡旋时,是没有办法以开放的心态接纳,更不用说改变。

因此,作为反馈信息的一方,我们应该以“当下的事实描述、自我的感受以及期许”为中心进行反馈,这样对方才能接纳,也有有可能实现行为转变。

最后,再说说“建设性反馈的4个步骤”,用闺蜜的案例来说:

第一步:明确任务(期望)和目标

营造轻松的沟通氛围,切勿上来就把氛围搞得特别严肃正式,并表达积极正向的沟通目标。

比如,好不容易有机会坐下来,能让我们说说心里话,我想跟你聊一聊我们关系中的一些问题,目的是希望我们能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让我们以后的家庭生活更丰富多彩,更温馨。

第二步:描述(非责备)你观察到的行为

坚守建设性反馈的原则“明确、具体、客观真实”,避免用责备性语言开头,让氛围陷入“指责、评价”的圈套中。

我观察到你最近2个月机会每周有4天都在加班,有的时候还不打招呼,就住在公司里;或者好不容易回来,多数时候都关在书房捣鼓代码;有时候就算坐在一起,也没话说,各玩儿各的手机。

第三步:陈述这种行为的后果

表达你的感受,以及你能预判这种行为所带来的不良后果,引起对方的情感共鸣,从情感上为后续的“接纳和改变”做铺垫。

这种现状让我很不安,这样下去我们很难从彼此身上感受到关心、体贴和温暖,甚至免不了相互抱怨和指责,信任降低,冲突增加,彼此间亲密的存在感也将越来越低。整个家庭氛围很冷清,也不利于未来孩子的养育。

第四步:表达你的期望或行动方案

表达具体的期望,并给出自己的建议方案,同时,邀请对方也参与方案的探讨与制定,最后,表明自己的态度,以身作则。

我希望我们能多一些沟通和互动,比如,你住公司里至少告诉我一声,不然我也会担心。或者我们约定周末放下手机,比如在家的时候除紧急事情处理外,设定一个时间段集中回微信等等之类的改善措施,这样我们就可以有更多一些的时间用来相互陪伴和互动,你觉得怎么样?最后,达成共识后,对方案表达肯定,也表明自己会“以身作则”的态度。

写在最后,亲密关系中的“正面反馈”是实现“关系亲密无间”的基本法则,愿大家都能远离“亲密关系内耗”,拥有高质量的亲密关系。


壹心理『心理周报播客』,邀你参加七夕特辑“假性亲密关系”讨论会!~

好好聊心理,每周邀请不同行业、学派专业人士之间碰撞,一起获得思维升级。

以心理学的第三视角,拆解社会生活话题,用独特的观点和大家一起创作属于生活的BGM。

- The End -

文:雅旼
责任编辑:殷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