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性荨麻疹:领悟桂枝汤的功能和思维!

经常有朋友问我,患了荨麻疹怎么办?这个荨麻疹,又叫“风团”,有时候被风一吹,就会感觉浑身发痒,用手一挠,立刻皮肤上会出现很多红色的疙瘩,越挠越大,有的在瞬间会变得极大,甚至连成片,整个皮肤都发红凸起,很是骇人。然后,有的人若干时间后会自动退去,有的会反复出现,整天发痒,严重地影响工作和生活。

  有的时候,这东西也不是风吹引起的,有的人吃了鱼虾,或者什么特殊的东西,也会出现荨麻疹。总之,这是一个比较普遍,也很烦人的疾病。

  有的朋友会说,这个病就是痒,挺着不就可以了吗?这个会有什么大的危险吗?

  其实还真有的,荨麻疹如果起在肢体上,一般没有大的问题,可是有个别情况,有那种巨大型的,起在咽喉部位,起在喉头,坏了,因为这里皮肤薄弱,是呼吸的必经之路,不断的刺激会导致水肿,会让局部瞬间突然肿大,严重堵塞呼吸通道,这种情况会出现危急的后果,如果治疗不及时,导致窒息,人会在很短的时间里出现生命危险,有时候急救来不及,周围有医务工作者的,甚至需要做喉头切开插管处理,让患者可以呼吸,这样保证生命的安全。虽然这种情况非常罕见,但是也需要大家了解。

  那么,这个荨麻疹怎么调理才能好呢?

  西医会用抗过敏的药物治疗,中医则会将其分型,然后对症处理。

  首先要分的是寒热,有的荨麻疹是一见到热的就严重,越热越厉害,这可能多是热证,中医会用凉血解毒等方法调理。

  还有一种,是遇到冷的就严重,比如冷水洗会严重,风稍微凉一点,一吹就严重,这多是寒证,我所见到的,寒证的多,热证的少,基本上这几年见到的绝大多数都是寒证,所以给大家聊聊寒证的荨麻疹。

  这种荨麻疹的患者,往往正气不足,容易气虚,这是基本体质。如果从症状来看,往往是脉弱,舌质淡嫩,舌苔薄白。很容易累,稍微动作就气喘,面色往往是白的,不够红润,稍一运动就容易出汗,平时怕风怕冷,容易感冒,精力往往不够充沛,容易疲倦。

  此时,如果遇到冷风,或者冷水,或者正在出汗的时候被冷风吹到,则容易出现荨麻疹,一挠,一身疙瘩,红红的一片,瘙痒不止。

  那么该怎么调理呢?

  我的经验是用桂枝汤。

  要说起这个桂枝汤,来历可了不起,它是医圣张仲景写的《伤寒杂病论》里面的第一个方子,被古代称为“仲景群方之魁”,这个方子的妙处,可能三天三夜也说不完。我们只就着荨麻疹来谈谈它的用处。

  这方子现在的份量大致是:桂枝九克、白芍九克、炙甘草六克、生姜三片、大枣六枚(掰开)。其实其中的药物只有三味,分别是桂枝、白芍、炙甘草,剩下的生姜和大枣是自己去市场买就可以了。

  这个方子在《伤寒论》里面的份量是很大的,但是今天我们没有必要用那么大,所以我给出的是《方剂学》教材里面的大致份量,生姜和大枣是我的经验用量。

  那么,这个方子的主要作用是什么呢?它的功用是: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这个方子历代主要应用,是治疗外感风寒表虚证,也就是明显的正气不足的人,患了风寒感冒的时候,这个方子是最恰当的。这种表虚证的症状是: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此时古书记载还会出现一个症状,叫“鼻鸣干呕”,这“干呕”好理解,可是这个“鼻鸣”是什么情况呢?原来,在我们患外感的时候,鼻腔里面会堵塞,有时又有浓鼻涕凝结在里面,此时呼吸,有时会气流堵塞,然后用力,又突然通开,此时会出现鼻鸣的情况。

  那么,为什么此方会被张仲景选用放在《伤寒论》这部巨著的第一个方子的位置呢?这方子是怎么构成的呢?

  原来,当风寒伤人肌表的时候,原应恶寒发热而无汗,这是正气尚足,对寒邪侵袭的正常反应,此时防线还算坚固,所以没有汗。可是有的人,正气虚弱,外寒来袭后,正邪斗争,结果自己的防线出问题了,总是出汗,这个出汗是“桂枝汤证”里面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此时这种表虚之人,容易汗自出而发热,恶风不解,且有鼻鸣、干呕,这是腠理不固,卫气松弛,营阴无法内守,于是泄出腠理,成为汗液出来了。中医管这种情况,叫表虚证。究其病机,是风寒外感,卫强营弱,即《伤寒论》第五十三条所说:“以卫气不共营气谐和故尔。”

  那么,荨麻疹的寒证,也是有着同样的机理的。往往是营卫不和,所谓“营”,中医叫营气,指的是循行于脉中的物质基础,主要是一些营养物质,《素问·痹论》云:“营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脏,络六腑也”。

  而所谓的“卫”,顾名思义,指的是保卫身体的“卫气”,是一种防护的功能的描述,《灵枢·本藏》云:“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所以一般人多认为卫气主要分布于体表。但是,《素问·痹论》则云:“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膛”,可见卫气也循行于身体内部,在各个脏腑之间,那么,这是怎么回事儿呢?

  其实,卫气和营气是不可分开的,营是营养物质,而卫气就是运送它的力量,卫气将营气运送往全身,在体表的,就是去防卫外邪入侵了,在体内的,就是为身体脏腑输送营养了,而仲景所描述的 “以卫气不共营气谐和故尔”的意思,是卫气出了问题,推动输送营气的功能有问题了。

  那么,为什么此时叫做“卫强营弱”呢?其实,“卫强营弱”的实质是营卫皆弱,看不到这一点,就没法真正懂得桂枝汤的道理,而“卫强营弱”只是相对的,“卫强”是外邪来袭,正气不足的人,卫气是不足的,是紊乱的,此时不足的卫气忙于在体表组织抵抗,被外邪所遏制,壅滞于局部,显得“卫强”,可是力量还是不够,所以无法正常运送营气,营气无法正常通行,成为没有押送官的粮草,所以会四散,所以会散出体外“汗出”,这种状况,在局部就显得“营弱”。

  在这种情况下,该怎么办呢?张仲景的办法是,补足正气,所以他用桂枝汤,桂枝汤的核心,是补足脾胃之气,增加脾胃之气向身体运送营卫之气的力量的。

  很多人问,我们的营卫之气是从哪里来的呢?为什么你总是说,孩子总是感冒,是因为脾胃虚弱呢?其实,我们身体的正气,都与脾胃有关,尤其是保护身体的营卫之气,《灵枢.营卫生会篇》说:“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所以我们营卫之气的来源,都是中焦脾胃。

  我们再来看看桂枝汤,桂枝汤的组成是桂枝、芍药、炙甘草,和生姜大枣。可是同样的药物组成,只是芍药增加一倍的药量,在加上饴糖,张仲景就管它叫小建中汤了,这个建中汤就是补脾胃建中焦的经典方子,而桂枝汤服用后要喝热粥,这个热粥和饴糖的区别,其实只是浓缩与否的问题,起作用是方向一致的。可见,桂枝汤的一个我们不大熟悉的作用,是补脾胃,建中焦。而与小建中汤的不同,是桂枝汤的芍药量少一点,也就是收敛之性少些,所以我一直认为桂枝汤是补足中焦,同时增强向身体运送营卫之气的功能的,也就是说它有增加输送管道的功能的作用。

  《神农本草经》里面谈桂枝:“辛温无毒。主治上气、咳逆、结气、喉、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久服通神,轻身不老”。我们可以看到里面有“补中益气”的作用,除了补中,它的作用还有通行气分的功能;而芍药则是:“苦平无毒。主治邪气腹痛,除血,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其中也有“益气”的作用,我们可以理解为补益阴气,而除此之外,它更善于通行血分的通道。所以桂枝与芍药都有补正的作用,同时可以通行营卫之通道的功能。

  当风寒在表,当用辛温发散以解表,但本方证属表虚,腠理不固,且卫强营弱,所以既用桂枝为君药,补足正气之外,通行经络,解肌发表,散外感风寒,又用芍药为臣,益阴敛营。桂、芍相合,除了补足正气,一治卫强,通行卫气的运行,一治营弱,通行营气的运行,合则调和营卫,是相须为用。生姜辛温,助桂枝解肌,温卫气之通道。大枣甘平,熬药的时候要掰开,不用去核,熬好后益气补中,养营气之基础。更重要的是姜、枣相合,可以升发脾胃之气,是谓补中,这是营卫之气的来源。炙甘草则是典型的守中之药,坐镇中焦。所以本方虽只有五味药,但配伍严谨,散中有补,正如柯琴在《伤寒论附翼》中赞桂枝汤“为仲景群方之魁。”

本文来自:罗大伦

附:桂枝汤解

这桂枝汤,我一直没有和大家聊过,因为这方子里面包含的意义太多,不好讲,现在我想,反正是给大家普及中医知识,不必苛求详尽,我们慢慢聊,分若干次来讲吧!

在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里,桂枝汤是第一个方子,这个方子里面包含了很多治病的思路,列在第一的位置,可见张仲景也是非常重视的,后世甚至称此方为伤寒第一方。

那么,这个方子到底有什么奥妙呢?它和我们哪种类型的感冒相关呢?

让我们来看看张仲景《伤寒论》的原文吧!

第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第13条:“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首先,必须清楚的是:一般情况下,桂枝汤是治疗外感风寒的最初阶段的,张仲景强调是“太阳病”,太阳是外邪入侵人体,人体的第一道防护屏障,然后依次是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这是张仲景给我们的模版,在用伤寒做例子,讲述人体在遇到外邪的时候的六道防护线,而太阳是第一道。

当然,在很多其他疾病的治疗中,也会用到桂枝汤,但是一般而论,治疗外感风寒时,桂枝汤往往用在最初的阶段,外邪在体表的时候。

然后,我希望大家关注这样几个症状,这是掌握桂枝汤的辩证要点。首先,第一个需要关注的,是“汗出”。

桂枝汤所治疗的外感,是正气不足的类型的,我们称之为“表虚证”,这是外邪来袭,身体正气不足,想要反抗,却力量不足的表现。另外还有一种“表实证”,是麻黄汤所主,那是正气奋力抗争,是高热无汗的。

这个“汗出”,是我们判断是否是桂枝汤证的关键,这样的人,其实并不仅仅是患了外感的时候出汗,即使在平时,也是经常自汗的。

我们经常讲体质,有种体质叫气虚,这样的人面色总是晄白,四肢无力,语音低微,神疲乏力,脾胃虚弱,稍微一运动就气喘吁吁,然后会自汗连连。

大家看看,平时就气虚多汗,那么,一旦感受风寒,外邪入侵,身体要组织抵抗,气血开始运行,此时会发热,张仲景描述此时是阳浮而阴弱,这种气血加速运行的状态就是阳浮,那么阴弱呢?张仲景说阴弱者汗自出,此时的阴弱,不是阴不足,而是控制阴的能力弱,阳气振奋,需要抗邪,使得气血运行加快,可是控制阴的力量不足,配合不够,收敛的力量不够,则汗会失去控制,会不断流出,这就是桂枝汤证的“汗出”了。

所以,桂枝汤所治疗的患者,一定是平时就是脾胃虚弱,正气不足,然后感染了外邪的人。

然后,我们要关注的症状是:“恶汗”、“恶风”。这就是我们患了风寒以后,怕冷怕风的症状,这是外感风寒的共同特点,我们就不多讲了。

另外,捎带讲的症状,是“鼻鸣干呕”,这个鼻鸣,很多人说是打喷嚏,我觉得不合适,因为嚏字《诗经》里面就有了,出现得很早,如果鼻鸣是打喷嚏,汉代的张仲景完全可以直接写这个嚏字。这个鼻鸣,其实是鼻腔堵塞的状态,在鼻腔堵塞的时候,有鼻涕在里面,有的时候我们觉得憋闷,偶尔会在鼻腔后部使劲,把气往外喷一下,想冲开条通道,此时就会发出一下尖锐的鼻鸣声音。如果在感冒的时候,仔细体会一下,就会知道这个状态了。我就是在读书的时候,自己感冒,反复出现这样的声音,才恍悟张仲景讲的鼻鸣,是一种鼻腔堵塞、有鼻涕梗阻的状态。

所谓干呕,是此时鼻腔不通畅,与鼻腔连接的咽喉部也不舒服,这是有外邪干扰的缘故,因为鼻咽部始终不正常,接受刺激,所以会出现干呕的症状,这在外感风寒的时候是经常出现的。

那么,我们再讨论一下,此时的舌象应该是什么样的呢?因为此类人气虚,所以往往会有齿痕,舌体往往有胖大的倾向,舌苔会是白的,往往有满布的倾向,舌质的颜色一定是淡白的,而不是鲜红的。

此时的脉象,应该是浮数,重按无力。

那么,桂枝汤都是由哪些药物组成的呢?桂枝三两, 白芍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擘。

这是张仲景当年的份量,我平时习惯用这样的量:桂枝三十克、白芍三十克、炙甘草二十克、生姜五片,大枣七枚掰开。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我并不是熬好后,一下都喝下去,人家张仲景写的份量,也不是一口都喝下去的,而是一点点喝,只要微微出汗了,后面的药就不喝了。

张仲景写的原文是这样的:“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絷絷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这段文字特别重要,里面包含了很多思路,后世中医从中悟出太多的道理来。我们一点点来聊:

首先,那么多的药,熬好以后,不是全部都喝的,而是先喝一小部分,看看是否出汗,如果微微出汗,代表气血运行通畅了,一旦气血通畅,意味着这就是您的起效的药量了,后面的药,就不必再服用了,张仲景说的是“不必尽剂”。然后,如果没有出汗,则再喝剩下的一小部分,这样依次进行,直到出汗为止。这就是中医科学的地方,这种用法,在治疗外感急症的时候,使得患者服用的药量,是正好适合自己身体的药量,而且是起效的量,所以我们不得不佩服古人的聪明智慧啊!

然后,这个桂枝汤最重要的,是在喝药后,要喝一碗热粥。

这是最高明的地方了,桂枝汤到底是治疗什么的?其实,桂枝汤的重点,在调理内脏的不平衡,其着眼点在脾胃,脾胃之气不足,营卫之气则紊乱,所以,张仲景让喝桂枝汤后,喝一碗热粥,这是滋补脾胃的,用张仲景的话来说,是“以助药力”,一方面借热粥的温热来促进散寒,另一方面借助谷物之气以滋补脾胃。

温覆。在服用此类药物后,一定不要被冷风吹到,而且最好盖被躺着,有的中医有经验说,甚至最好把脸盖上,这样才能出汗。我的体会是,此时把身体改善,保持温暖,另外盖脸的主要作用是把鼻子保暖了,只要鼻子保暖,就更容易出汗,因为鼻子也是感受温度的器官。

此时,我们多披一件衣服也是可以的,主要是不要被风吹到,有人喝完药汤就出门,这是最不适合的。

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地方,是不要发大汗,要微微出汗即可,微微出汗代表着气血通畅,阴阳调和,微微出汗只是一个结果,我们并不是为了发汗而发汗,此时的矛盾是患者的正气不足,阳浮阴弱,阴阳、营卫不相和谐,如果要单纯为了发汗,用麻黄岂不是更好?所以张仲景说:“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忌口。张仲景说:“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这里面,生冷是要忌口的,因为会影响脾胃的功能,后世就是从张仲景这开始,关注此事的。粘滑,很多人不注意,其实这个粘食是非常不好的,甚至有的中医认为,粘食会导致很多疾病,我听过这样的论述,也有患者反应,按照这种说法,从此不吃粘食之后,身体好了很多。我觉得这主要是脾胃虚弱之人,无力运化的缘故,桂枝汤证的患者基本都是脾胃虚弱,粘食当然是有碍运化,应该不吃的。

关于肉面,平时吃是可以的,此时不可多吃,主要是助湿,当然,我觉得您吃馒头是没有问题的,这里指的是湿面。至于肉,此时当然以清淡为主,吃肉不但增加脾胃负担,化痰生湿,而且油腻有碍药物吸收,所以不可多食油腻。

而五辛,指的是各种辛香辛辣之食物,过去道家将韭、薤(xiè)、蒜、兴渠、胡荽等五辛列为禁食,练形家则以小蒜、大蒜、薤、兴渠、胡荽等五辛为禁食,此时患者阳气已浮,而阴气尚弱,五辛会影响气血运行,阻碍两者的调和,真正注意的人,是要忌食的。

而张仲景说的:“酒酪、臭恶等物”,其实主要指的是发酵的食品,发酵之物,多有阴凉之性,即使是张仲景时代的酒,也不是今天的白酒,很少有什么东西发酵,是在烈日下暴晒干燥发酵的,发酵多需要湿度与阴凉,所以有阴凉之性,现在很多阳虚之人吃酸奶就觉得胃脘冷痛,就是这个道理。

当然,发酵之物平时我们吃是可以的,但是对于脾胃虚弱之人,在感受外感之时,应该注意,最好避免食用。

以上是张仲景在桂枝汤服用方法上提出的注意事项,后来,后世的中医根据这些内容,引申出了服用中药的各种忌口,这是医圣给我们开辟的思路,确实非常有道理,尤其在治疗外感病的时候,张仲景的这些注意事项,我们一定是要温习的。其中的道理,其实讲起来还是比较深刻的,我只是简单地给写写,大家可以思考阐发一下。

罗大伦书籍:

(0)

相关推荐

  • 【张仲景:桂枝麻黄各半汤-治荨麻疹】

    荨麻疹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有一种类型的荨麻疹特别容易在冬天发作,这种类型的荨麻疹遇风寒就加重,比如,一到室外,风一吹,痒得就更加厉害. 中医把这一类型的荨麻疹归纳总结为四个字:风寒束表. 荨麻疹的成因虽 ...

  • 张仲景有一张“松筋方”!针对脖筋、背筋,改善疼痛僵紧,请学习

    (本文仅供学习.参考.不能替代医嘱和处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剂,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 本文理论依据:<仲景方药古今应用> 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今天 ...

  • 无湿一身轻,张仲景千古祛湿第一方

    朋友们,今天很不凑巧,我这里现在停电停水,所以今晚的直播只能取消,等来电了再播... "湿气重"这三个字平时听到的频率太高了,上次还与朋友开玩笑说,现代人去看病,十个人里面有八个人 ...

  • 寒性荨麻疹用“仲景群方之魁”桂枝汤有奇效!

    首先要分的是寒热,有的荨麻疹是一见到热的就严重,越热越厉害,这可能多是热证,中医会用凉血. 西医会用抗过敏的药物治疗,中医则会将其分型,然后对症处理. 首先要分的是寒热,有的荨麻疹是一见到热的就严重, ...

  • 张仲景“温暖全身”的方子!血足,阳气通,治寒性荨麻疹

    张仲景“温暖全身”的方子!血足,阳气通,治寒性荨麻疹

  • 寒性荨麻疹http://blog.sina.com.cn/s/blog_a9c222870102ux3z.html

    风吹而生荨麻疹,为太阳病: 若脉沉者,为太少合病: 鼻鸣者,鼻炎也:为太阳病症状之一: 慢性鼻炎,无内热者,当从太阳辨证论治: 有内热者,当从阳明辨证论治. 原文地址:寒性荨麻疹--兼谈桂枝汤的功能作 ...

  • 一款治疗寒性荨麻疹的方剂,请收藏备用!

    寒性荨麻疹遇到冷空气.受凉则全身出现风疹团,伴随皮肤瘙痒难忍.这种情况可以用以下方剂:麻黄桂枝各半汤. 药物组成:麻黄.桂枝.白芍.生姜.杏仁.大枣.生姜.如果皮肤瘙痒厉害,可以酌加荆芥.防风祛风止痒 ...

  • 寒性荨麻疹

    ​寒性荨麻疹 处方:当归.川芎.生地.首乌.荆芥.刺蒺藜.地肤子各10克,防风.甘草.桂枝各6克,生姜片5片. 用法:每日一剂,每剂煎两次合一起分二次服.

  • 『偏方秘方』皮肤病:治寒性荨麻疹验方

    米醋100毫升,木瓜60克,生姜9克.共放入砂锅中煮,待醋干后,取出木瓜.生姜食用,分早晚2次吃完,7天为1个疗程.一般连用1~2个疗程可愈. 1.米醋100毫升,木瓜60克,生姜9克.共放入砂锅中煮 ...

  • 专治寒性荨麻疹

                   专治寒性荨麻疹,此病遇冷即发,目前各大医院都很难治愈.     配方:        当归.川芎.生地.首乌.荆芥.刺蒺藜.地肤子各10克,防风.甘草.桂枝各6克,生姜片 ...

  • 『荨麻疹』中药方--“寒性”荨麻疹该怎样防治

    从三年前开始,每到冬季,我的双手和面部只要寒风一吹或一沾冷水,便会瘙痒难忍,随即出现红肿及风疹块.医生说患了寒冷性荨麻疹.请问该怎样防治? 贵州兴义 杨先生 专家答:在荨麻疹诸多症状中,有一种因寒冷所 ...

  • 『荨麻疹』中药方--治寒性荨麻疹偏方

    桂枝.白术.防风各10克,白芍.黄芪.白蒺藜各12克,生甘草5克,生姜3片,大枣10枚.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7剂为1疗程.一般服药1~2个疗程可愈.(郭旭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