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袋视频库
做你口袋里的视频库!记得先把我【设为星标】
31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来源:东西儿童教育,ID:eastwest_edu
口袋哥哥今天给大家推荐的这部影片,是俄罗斯国宝级科普动画:《平博士密码》。
作为全球首部诺贝尔奖科普动画,这片刚引入国内就火得不行,有的爸妈可能陪娃看过。孩子4岁时也看过,不过那会年龄太小,对动画里的负折射率材料隐形衣、太阳能、火山喷发、宇宙形成等等科普知识兴趣不大。如今重看找到了感觉,这段时间边洗澡都边哼主题曲“因循守旧你就不能在天空翱翔,墨守成规你就别想在海里游荡...啦啦啦”
冷不丁还会提个问题来考我,当我露出“没文化”的尴尬笑容时,她再施施然答疑。
我算是明白了,这部动画就适合大点的孩子看,6-14岁最佳,分分钟满足他们旺盛的求知欲。每集时间也适中,大约13分钟,故事涉及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和他们的科学发现,是难得的宝藏科普资源!
接下来,我就节选其中两集给大家欣赏,看过的爸妈咱们一起“温故而知新”
没看过的爸妈不妨囤起来,周末寒假给娃看正正好。
文末点亮“在看”,
长按下方二维码添加微信,
找我要《平博士密码》的观影地址。
小朋友,你肯定知道,我们生活的星球叫“地球”。可你对“地球”了解吗,比如地球为什么会地震,地震是否能预测?鹿教授和大嘴叔正在玩掷骰子游戏,大嘴叔突然感觉身体很不舒服,有种不祥的预感。“记得上次萨哈林地震前,我也有跟现在一模一样的症状。”我是细节控,看到这里就忍不住上网搜索,发现萨哈林地震真实存在,就在1995年5月22日,俄罗斯萨哈林岛北部发生了强烈地震。大嘴叔的预感成了现实,屋子剧烈摇晃起来,不好,地震了!万幸的是地震持续时间很短,屋里的人都没受伤。这时,疑问来了:鹿教授认为,想找到问题答案,得先搞清地震发生的原因。于是,平博士、鹿教授、大嘴叔和朱小美决定去探寻地震的奥秘。原来,在地球内部很深的地方,有种高温物质叫地幔。靠近地核的地幔温度接近4000摄氏度,非常地高。地球表面的固体圈层叫地壳,一层地壳足足有四十千米那么厚。地壳上分布着森林,山脉还有海洋,但它不是一个整体,而是由几个独立板块组成滴,因为漂浮在高温地幔表层上面,这些板块非常不稳定,这种不稳定性导致的后果就是地震。由于无法对高温岩浆的流动进行预测,所以地震发生在什么地方我们是没办法预测的。你还知道了地震是无法预测的,地震局只能帮我们监测地震,在地震发生时发出警报,但不可以预测地震哦。当然有啦,火山就是连接高温地幔与各个地壳板块相接处的孔洞。地幔中的高温岩浆从孔洞中涌出,就是我们科学课上学到的火山爆发啦!
我觉得,这场关于地球的“串烧解说”精彩又有趣,每个知识点的衔接都顺理成章,讲述知识点的方式一点不乏味,太佩服编剧了~
文末点亮“在看”,
长按下方二维码添加微信,
找我要《平博士密码》的观影地址。
小朋友,你们知道3月14日有什么特别之处吗?鹿教授特意选择这天邀请大家来做一个很重要的实验,因为这天是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生日。伟大的天才爱因斯坦赠与了人类一个震惊全世界的礼物,那就是著名的方程式:E等于mc的平方。这个方程式描述了我们和宇宙之间的关系,小朋友,了解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的规律,可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能量是世界上不可或缺的东西,没有它,你平时看到的小汽车,坐过的地铁就统统不能移动了,雨雪也不能落下,太阳会停止发光......所有物体都将不会存在。不过,你也不用担心宇宙的小电池突然没电,一切陷入瘫痪。我们这个世界的魅力就在于能量永远不会消失,不管什么时候,能量的多少都是一样的,这就是能量守恒定律。“如果能量没有消失的话,机器人小贝为什么需要更换电池呢?”电池是会没电,但它的能量并没有消失,只是转化成了别的形式,比如小贝打球时,电池能量就会通过小贝传递给球,球落在地上,能量又被传递给了地面,这样一直传递下去。我和孩子也趁机学动画里的人物,嘻嘻哈哈玩了会“能量游戏”,生动形象地体会了一把能量传递的真谛。
m就是质量,质量和能量一样,也遵循着守恒定律,质量和能量还可以互换。“我明白了,如果朱小美想要减肥的话,她就得把自己转化成能量!”c代表的是光速,光速是世界上最大的速度,小朋友你知道吗,我们思考的速度都比不上光速快!宇宙中哪怕最小的粒子,乘以光速的平方,都能释放出巨大能量。正因为光速是恒定的,所以人们一直在猜测时间其实是可以被压缩,也可以被拉伸的。简单来说就是,时间是可以改变速度的,这就意味着如果我们拥有非常快的速度,甚至接近光速,就可以追赶上时间了!这就是本次实验的最终目的,如果平博士他们加速到接近光速,就能比别人更先一步抵达明天。好激动,想到马上就能看到未来世界,孩子连厕所都舍不得去上了。结果,她的心情就和抵达目的地的小伙伴们一模一样:“呃,未来就是这样子啊...”原来,他们只穿越到了明天。而就在他们忙着做实验的昨天,唯一没去参加实验的机器人挖破了地下水道,涌出的水淹没了小镇。
作者:千寻妈妈,本文经授权转自公众号 东西儿童教育(ID:eastwest_edu):一群行走于中美两地的家长,用心带娃,用心观察。每天分享美式教育理念、素质教育心得、国内教育实践,为3-12岁儿童家庭提供走心、专业、国际化的教育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