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甲智:三鞭换两锏,一笔糊涂账
秦琼和尉迟恭,在民间人气很高。过年时,他们是左右门神,老百姓香火供奉,向他们祈求自家宅院安宁,简直也可说是“家家家庙”①了。
千百年来,他们又是古代小说、戏曲、民间故事津津乐道的英雄。
杨柳青年画秦琼、尉迟恭
放在民间隋唐故事中,李元霸、宇文成都在“隋唐好汉榜”的前端,秦琼、尉迟恭都要差得远,有的评书系统(如单田芳版《隋唐演义》)把他俩合体凑成最后一条好汉,叫“山东半杰”、“山西半杰”。
鼎鼎大名的“赛专诸、似孟场、神拳太保、双锏大将、锏打山东六府、马踏黄河两岸”的秦二爷,居然只能算是半条好汉,说来还真不是个味儿。
尉迟恭出场晚,那时超凡入神的好汉们基本都已归天了,秦琼成了他的敌手。他俩一个脸黄,一个脸黑,一个使瓦面金锏,一个使虎眼钢鞭,正是对手。
他俩的第一次交锋,发生在美良川,流传下来一个有名的关目,叫“三鞭换两锏”,有的也叫“三鞭还两锏”、“三鞭回两锏”或“打三鞭还二锏”。具体是怎么个“换”法,却有不同的讲法。
宋元话本《薛仁贵征辽事略》:“(秦)琼曰:‘昔日破杨玄机,后佐李密破张须陀,皆臣之力。后归陛下,未尝暂息。昔战敬德美良川,臣胜多矣。’在傍鄂国公面如噀血,言曰:‘昔美良川,叔宝岂胜恭也。若非主人洪福,涧根底作较子七八个死,怕当时有伏尔之心,咱每两个,今日再敢擗么!’”②
清雍正粉彩尉迟恭战秦琼图棒槌瓶
二人互相不服,都说美良川大战是自己赢了,最终也不知道究竟谁输谁赢,其中也并未提到有“三鞭换两锏”的事。想来应该是打平,如果当时已分胜负,这时也就不必争了。
元杂剧《尉迟恭三夺槊》第二折[牧羊关]曲:“当日我和胡敬德两个初相见,正在美良川厮撞着,咱两个比并一个好弱低高。他滴溜着虎眼鞭颩,我吉丁地着劈楞锏架却。我得空便也难相纵,我见破绽也怎耽饶?我不付能卒卒地两锏才颩去,他搜搜地三鞭却还报了。”③
这是秦琼向李元吉夸赞尉迟恭的本领高强,说尉迟恭的鞭快、急,秦琼打出两锏的功夫,尉迟恭已打还了三鞭。此剧应是第一次涉及了“三鞭两锏”,却不知道尉迟恭“三鞭还报”之后结果如何,有没有分出胜负。
到了明朝,《隋唐两朝史传》(一名《隋唐两朝志传》或《隋唐志传通俗演义》)出现了对“三鞭换两锏”的详细叙述,第五十四回的回目即“敬德三鞭换两锏”,其中写道:
连环画《三鞭换两锏》
明万历间尉迟恭战秦琼青花大盘
故事甚详,虽然仍是秦琼、尉迟恭互不认输,但作者已以“史官”身分作了判决,判定秦琼输,敬德赢。
其中又有甚糊涂的地方:敬德自己说了“汝打四锏,我还三鞭,只此便是实数,别无虚语”,挨打之后又要打还四鞭;又,秦琼以鞭、锏的重量来计算,岂非完全忽略了人的力气?鞭和锏又不是做自由落体运动;又,回目是“三鞭换两锏”,叙述却是“三鞭换四锏”,分明矛盾。
其中也有甚荒谬的地方,据秦琼的计算,秦琼双锏重百斤,敬德单鞭重八十斤,能使用这样重的兵器的人,又该有着多么大力气,以如此大的力气,持如此重的兵器,尽力打去,血肉之躯岂能承受?而总评却说:“三鞭两锏,德、宝二人俱能堪受,非勇冠三军而能若是乎?”这话怎么都让人觉得是没心没肺的人说话。
对于这种荒谬,后来褚人获所编《隋唐演义》就作了批驳:“此是秦叔宝与尉迟恭三锏换两鞭之事,实效三国时刘先主与吴大帝试剑砍石之法,何后世作者欲骇人耳目,言叔宝受三鞭,敬德换两锏,不亦谬乎!”而将故事改为二人击打蛮石以较力:
文锦堂刊本《隋唐演义》
清康熙尉迟恭战秦琼棒槌瓶
这番改编,固然消弭了以身躯承受鞭、锏的荒谬,却也产生了新的糊涂不明的地方:打蛮石,何以要对换兵器,而不用自己的兵器打?又,用双锏打三下,算打了三锏,还是打了六锏?又,“三鞭换两锏”的古老关目,这里变成了“三锏换两鞭”。
《大唐秦王词话》中的说法是“三鞭不及二锏”,第三十回《秦王三跳虹霓涧,叔宝大战落叶坡》:
于水绘《打三鞭还贰锏》
这也是经不起计较的说法,因为秦琼和尉迟恭面对的是不同的敌人,敌人不同,武力值也不同,标准就不统一,怎能以此来衡量?踩死一百只蚂蚁,也并不能就比打死一只老虎更强。
从《尉迟恭三夺槊》、《隋唐两朝史传》到《大唐秦王词话》,透露出一条线索,即秦琼的地位在民间渐渐高于尉迟恭。
袁于令《隋史遗文》中没有“三鞭换两锏”的关目,但秦琼成为此书隋唐英雄故事的“书胆”,从此以后,说书艺人对“三鞭换两锏”的故事不断加工改编,结果基本都是秦琼胜过尉迟恭。
如清·李玉《麒麟阁》传奇,写到“三鞭换两锏”的故事,七第二本卷下第二十五出《较雄》,写尉迟恭与秦琼约定:“我打你三鞭,你打我两锏,闪一闪就算他输,不为好汉了。”
秦琼同意了,也同意让尉迟恭先打,“(尉连打秦琼三下。秦琼白)如今该我来了。……(秦琼打尉二下,尉喊、败下。军士报介、白)启千岁爷,尉迟恭才打两锏,抱鞍喷血,逃阵而去了!……(秦琼追尉上,尉吐血下。)”⑦
用的还是《隋唐两朝史传》中互打身体的故事,却只有尉迟恭吐血败走,秦琼安然无恙。
年画《三鞭换两锏》
又如《兴唐传》第一二三回《青龙山三兄弟落草,美良川两英雄交锋》:
朱仙镇年画秦叔宝尉迟恭
尉迟恭打了三鞭没打着秦琼,秦琼飞来两只锏(叫“连环撒手锏”)降服了尉迟恭。
再如单田芳《隋唐演义》第九十九回《白壁关敬德赶秦王,懒龙坡三鞭换两锏》:写尉迟恭提出“你我钢鞭对铜锏,各打三下,各接三下,接不住者为输”,秦琼让尉迟恭先打,尉迟恭连打三鞭,秦琼都接住了。然后换秦琼来打,打完第二锏,尉迟恭勉强招架住,如果再打第三锏,尉迟恭不死也得重伤,秦琼不忍再打,尉迟恭非常感激。⑨
从元朝到今天,“三鞭换两锏”的故事并没有定本。退一步说,即使有定本,民间艺人也不会承认的,这一点,有《水浒》、《三国》发展到今天的各派北方评书、南方评话,可为印证。
石湾哥釉义释尉迟恭
正是由于“三鞭换两锏”的故事从一开始就是不清晰的,民间艺术家不断接受、改编,才使得这个著名的关目如此丰富多彩。
上下滑动查看注释
注释:
① 金圣叹批评《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第六十三回,陆林辑校整理《金圣叹全集》修订版第四册,凤凰出版社2016年,第1143页。
② 《永乐大典》卷五千二百四十四。
③ 宁希元校点《元刊杂剧三十种新校》上册,兰州大学出版社,1988年,第165页。
④ 《隋唐两朝史传》,《古本小说集成》影印尊经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644-648页。
⑤ 褚人获《隋唐演义》,上海古籍出版社,第431页。
⑥ 《大唐秦王词话》明刊本,文学古籍刊行社影印,1955年,第647页。
⑦ 李玉《李玉戏曲集》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581页。
⑧ 陈荫荣讲述,戴宏森整理《兴唐传》,中国曲艺出版社,1984年,第1808页。
⑨ 单田芳《隋唐演义》下册,中国工人出版社,2014年,第951-95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