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中华文明西来说”,是如何在晚清民国掀起大浪潮?

1894年,甲午战争刚刚拉开序幕,一位法裔英国人拉克伯里在其名为《中国上古文明的西方起源》的著作中,撰述了一个关于中国文明起源的故事:

“公元前2282年, 两河流域的国王Nakhunte率领巴克族(Bak tribes)从迦勒底亚出发,翻越昆仑山,历经艰险,来到了中国西北部的黄河上游。此后,巴克族四处征伐,散播文明,最终奠定了中国历史的基础。”

在这位英国人书中,Nak hunte又作NaiHwangti, 也就是中国黄帝的称谓, 巴克族为所谓“百姓”转音。

在中国几千年文化历史中,一直被奉为中华文明始祖和帝王谱系源头的黄帝突然变成巴比伦的后裔,中国人(特别是主体民族的汉人)的祖先就这样变成了古巴比伦人。

这就是所谓中国文明源于古巴比伦,在晚清民国引起巨大轰动,掀起巨大浪潮的“中华文明西来说”。

在西方汉学历史上,虽然有关中国文明“西来”的议论始终不绝其声,但刚开始英国人拉克伯里的观点并未为西方主流汉学所肯定。

意味深长的是,当拉克伯里的“中华文明西来说”传播到亚洲后,在日本和中国却获得了巨大轰动效应。

1900年,两位日本业余历史学者白河次郎和国府种德将拉克伯里的“中华文明西来说”写人面向一般大众的《中国文明史》中。

这本普及读物是明治时期的日本众多关于中国历史著述中的一本,虽不能代表学界主流的看法,但当1903年其转述的“中华文明西来说”被介绍到中国后,却在东京和上海的中国知识界掀起了巨大波澜,一时附和者众,“中华文明西来说”甚而进入了传播公共知识的中国历史教科书之中。

为什么所谓的“中华文明西来说”可以在中国和日本引起巨大轰动,还让很多学者沉迷其中?

因为在当时,种族歧视严重,社会达尔文主义盛行,白种人被描述成世界上最文明的人种,而中国学者通过所谓的“中华文明西来说”,证明中国只是暂时性落后西方世界,因为中国本来就是西方世界的古巴比伦人,所以中国早晚能变得和西方世界一样美好,中国人也会变得和西方人一样文明有风度。

但是当时的很多中国学者也非常排斥这种子虚乌有的学说。

特别是随着1920年代仰韶文化遗址的挖掘和相关研究的开展,“中华文明西来说”在考古学界重新成为一个非常具有争议性的话题,拉克伯里亦不时为学者们提起。

这种学说已经流传十分广泛,俨然成为讨论中国古史时无法回避的问题。

对于这段公案,缪凤林曾痛加批判,以“疑古”闻名的学者顾颉刚也颇表怀疑。

后来,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西方人在中国学者心中地位降低,加上伴随着中国近代民族国家建设的展开,1929年,何炳松、金兆梓等学者又竞相对其加以批驳。

很多中国学者不但直指拉克伯里“西来说”之荒诞,还异口同声地讨伐清末转述“西来说”的蒋智由等人之过。

这样,大概在1930年代中叶,“西来说”便从中国历史叙述中销声匿迹了。

但是“中华文明西来说”的观念却一直极大地影响着中国,直到现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