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W240测评 | 少年的第一块摄影显示器

SW240使用报告

必不可需还是必不可免   少年的第一块摄影显示器

当手机成为了每个人的电子器官,当这个领域还是毫无衰退迹象的还在跨越式的不断进化的当下 : 当然,它完全改变了摄影的方向。

我们选择的时代,是从望向一块高规格相机的价格时,望而却步被拦下。被拉到了不用一部卡片机的价格,就可以购买一部足矣替代它的旗舰手机的现在。摄影亦或是拍照,成为大多数人的一种生活方式。

总有人不想止步于此,而有个少年总想着探索摄影中的更多可能性,继续享受摄影所带来的美好。此时朋友正好寄过来了块修图显示器:这是他从未接触过的领域,这就是他想要的更多可能性。

于是这篇图文 此时此刻 展现在你的眼前。

为大家带来有价值的观点,便是我获得的最大价值。

本期图文与以往不尽相同,原先按照往常的方式写完了初稿。回顾前段低谷时期,便想着更贴切的结合个人经历与生活来完成这篇作品。

这是我第一次超越六十小时编辑时长的图文,这依然是我历经三版成稿 : 输入万字后再精雕细琢逐字逐行反复推敲的结果;这是我对于读者最大的尊重,这是我作为独立创作者最终的底线。

若你细致阅读而非囫囵吞枣,这是读者所能给予作者的最高赞誉。

⚪️ 『 简介 外观与设计 』

明基SW序列产品主打消费级影像显示器,其市场定位比较丰富,涵盖3K-2W价格区间的多段位产品线。

而SW旗下就是有这么一款产品,敏锐的刺入了大多数摄影消费群体的心脏:于2018年春季发布的BenQ SW240,打起了三千元区间的首发价,搭载一系列高端色彩参数的它似乎与其价格毫不匹配。这也使得一款三年前的产品,到现在不仅没有退市:还在销量上继续引领SW序列的常青藤选手。

对于一款产品的优秀程度来说,市场售价往往是最直观高效的评判标准。猫狗平台搜索了一下官方门店,SW240居然还坚挺在2999。而海鲜市场中普遍2k5的二手价格,令对它一无所知的我感到安心。

𝗣𝗮𝗿𝘁 ※ 𝘿𝙞𝙨𝙥𝙡𝙖𝙮

SW240屏幕设计还挺有趣,首先它搭载的是一块24吋IPS屏幕。不过其表面并非为常见的镜面亦雾面屏。它在镜面屏的基础上,进行再加工处理,最后达到半镜面的效果。比较聪明的结合了两者的优点。

𝗣𝗮𝗿𝘁 ※ 𝘿𝙚𝙨𝙞𝙜𝙣

常见的是,其屏幕外观设计为三面窄边框方案。经历磨砂工艺细打磨后的塑料外壳,工业美感十足。在日常使用时,譬如频繁调整屏幕角度时既不留指纹,无意中产生的划痕也不明显。

不常见的是,这是一块16:10的屏幕。在注重便携的轻薄本领域中,大众似乎并不会对此感到惊讶。其主要优势在于不增加屏幕尺寸下显示更多的文字内容。而明基的思路是遵循相机基本通用的3:2比例,使得图像可以更完整的铺满在屏幕上,以便更好的创作。

SW240的接口配置也挺有趣,自带USB HUB的显示器我是头一次见。其机体左侧搭载了两个USB3.0接口和一个读卡口,这下就算用MacBook都难出现口插囊涩的情况吧。

礼貌MacBook: 你内涵吗

转向机身背部,映入眼前的是常规的VESA接口/蓝色理线环,方便收纳冗杂线缆。机底便是DP1.2主接口了,携机附送了一个HDMI1.4接口,其10Gdps小水管并跑不动10Bit色彩,权当作为补充备用吧。

安装好机身,尝试调整一下角度: 这块屏幕调整转向自由度非常高,可以实现从上至下、从仰到俯、从左向右、从横转竖的多方位调整。

准备好第一次感受这块屏幕,随之第一个问题摆在眼前 : 看着这些仿佛来自20世纪的按键,不知所措直戳手手。

内心OS直接质问这些个老牌企业就不能学习下互联网企业,简化一下按键吗阿喂!😢😢

本着数码博主能不翻说明书就不翻的精神.jpg, 自然是硬着头皮尝试了一番,结果是意外的简单嘿: 只要摸索出来电源键旁的菜单键,按下后屏幕即可直观显示出各个按键的具体功能,操控起来还算方便。

「 OSD(On Screen Display) 即屏幕显示菜单」

SW240最左侧的这枚按键上有三个小点,意思是多色域切换功能( aRGB sRGB White/Black )。在修图时如果察觉到图片有后期成黑白的潜质,亦是想更好的观察光影效果,随时一按即可切换,效率很高。长按可以继续选择三种自定义功能。此外明基为摄影用户开发的附加功能,都存放在菜单里: 例如校色存放、灰阶调整、暗房模式、微调RGB增益、调整GAMMA曲线等等我似乎不太用到的功能。

唯一令我不满的是其显示器工程菜单藏得很深,以至于咨询客服居然回复厂商拒绝提供进入方式 😦 虽然后期得到了工程师的联系方式,但我忘记联系了嘻。

以往除非需要用到Photoshop等专业创意软件的时候,否则我很少使用PC修图。因为我个人对于在显示器上处理竖类图片时,一直会有难以把握住方向的感觉。脑海里也浮现不出来在手机上观看的画面。这时翻转屏的作用就不言而喻了,无需顾虑的创作感觉真好。

因为可以调整显示器的高度,在屏幕竖置时我甚至可以站着调色。

长坐时偶尔站起来真的很舒服,特别对于我这种多动症选手来说。

⚪️ 『 显示与配置 』

SW240定位设计十分明确,作为一块入门摄影显示器,它做不成高端层面上的全能大师级产品。4K/HDR10+/120Hz这类更偏向影像与娱乐的参数自然是统统砍掉。它要做的是专注发力于色彩,10Bit/Adobe RGB/高精度显示/机内LUT都没落下 : 树立其核心竞争力。

𝗣𝗮𝗿𝘁 ※ 𝙃𝙞𝙁𝙍𝘾 𝟭𝟬𝘽𝙞𝙩

从色深转起颜色轮盘,通过查阅屏库得知SW240面板型号为明基旗下友达光电(AUO)生产的 M240UANO2.1。在这里发现它是通过8Bit+Hi FRC从而实现10Bit的色深,可以理解为8抖10Pro。但并非原生10bit色深的它,在产品介绍上大幅宣传了其特性,但却丝毫不提及Hi-FRC抖动算法。老套的诱导式宣传,让我对明基感到遗憾。

明基在我看来至少是更具责任感的Goat企业,比起在小格局水深中带偏思维的“哄骗”,若是通过宣传令我这种显示器小白,也能直观的明白FRC与Hi FRC之间的区别,以及Hi FRC的优势。适当的消除大众与厂商信息不对称的隔阂,将格局展开,何尝不是更好的方式?

在我之前开始写Redmi K40G使用报告时,发现其是原生10Bit屏幕时就很惊讶。在那篇文章中我也描述过: 8Bit意味着每个三原色都有256块阶数,即256 x 256 x 256,即可显示1670万种不同颜色。而10Bit每个原色则有1024块阶数,最终显示10.7亿色。其超绝的颜色渐变环境与后期空间,为创作者们带来更高的上限与更多可能性。

而普通Frc算法原理,是依靠与目标颜色接邻的颜色,通过时间补插技术闪烁抖动插入补帧后,实时计算色彩计算,再以原生8Bit驱动输出到10Bit,最终让人的肉眼产生颜色过渡更自然的错觉。但在实时计算中,仅靠时间抖动往往无法规避掉色的情况。

Hi Frc增益技术首先通过TCON(时序控制器)运算,可以做到4069阶图像处理。既4096x4096x4096,也就是说它达到了惊人的𝟭𝟮𝗕𝗶𝘁: 超越680亿色的即时处理 ! 再由TCON挑选出256块色阶再输出。

它也不再只依靠单一的时间补插,而是把时间抖动算法与空间像素算法结合在一起,双方互补插帧协同混合色彩,实时计算后再以原生8Bit驱动输出到10Bit,最终达到几乎完美的显示效果。10Bit Hi Frc在某些情况下甚至能呈现出超越原生10Bit的视觉观感。

「空间像素算法原理: 以上图为例,通过调整黑与白两个像素块的相邻位置/比例大小/上下排列,完成不同的视觉显示效果。」

𝗣𝗮𝗿𝘁 ※ 𝘼𝙙𝙤𝙗𝙚 𝙍𝙂𝘽

SW240拥有覆盖99% AdobeRGB色域的能力。其对于三原色中蓝色与绿色的覆盖范围更广,显色更细腻,是aRGB的基础优势。

更重要的是:

「 它可以最大限度的还原不被色彩空间标准所束缚的RAW格式照片,相机所记录下的原始色彩数据能获得更好的展现。」

而起初没有接触过aRGB显示器的我,最担忧的是这个色域在日常使用中时浏览主流的sRGB内容会出现色彩过于俗艳的问题。

不过在这段时间的使用下,我所担心的问题,并不是问题。移动设备在各种广色域模式中显示sRGB内容通常出现的辣眼观感,在这里并不存在。而此时我的脑海中浮现出了一个想法: Adobe RGB是否也能提升游戏画面的观感? 为了印证设想, 我当场直接名正言顺的下载荒野大镖客2。枯燥漫长的等待后,打开游戏那一刻,真的绝了:

在系统与游戏均不支持aRGB的情况下,它还是展现出栩栩如生般的艳丽色彩。毫不夸张的说,aRGB令游戏整体画面提升了一个档次。

可惜通过截图调色模拟这个方式,完全无法复原实际观看下的画面。示例图片大概只能展示两者间四成差距,仅供一般参考。现在发觉到玩家们日常在评判游戏画面标准时,色彩相对上真的被忽略了太多。

当我看惯了aRGB后再回过头看sRGB,整块屏幕似乎瞬间失去了灵魂。而此时再切回aRGB, 恍惚就像无意间翻出了童年的某件玩具,它已经被时光磨砺褪去了色彩,而你似乎又看见了它最初的感觉。

「上: aRGB模式显示sRGB画面 下: sRGB模式显示sRGB画面 photographer @灼灼某人」

𝗣𝗮𝗿𝘁 ※𝘾𝙈𝙔𝙆

这是地球人在进行彩色画面印刷时的通用色域,其应用场景在于摄影作品、杂质、画册、报纸、宣传广告,等等一切需要印刷图像的领域。CMYK其名含义其实就是字面含义,代表印刷链的四种颜色:

C 青(Cyan)    M 洋红(Magenta)

Y 黄(Yellow)   K 黑(Black)

这时可能有人就要问了,为什么印刷必须要 CMYK而不使用通用的sRGB呢? 原因很简单:印刷图像的色彩正是CMYK油墨,而其载体:印刷机,最终输出执行的同样皆是CMYK标准。

许多人初次接触印刷工序时,通常会出现一个情况: 因在主流的sRGB显示器上进行图像处理,即便已经在打印前把图片转换成CMYK,还是可能会出现色彩偏差过大无法使用的问题。这直接导致设计师需要再次进行后期整改,效率极低工作量翻倍。问题核心之一在于sRGB不具备完整覆盖CMYK色域的能力。到此设计师只能回头捡起原始的色卡数据,逐遍校正颜色后再进行印刷工序,实在繁琐。

而Adobe RGB直接具备完整覆盖CMYK的能力。在我需要打印生活照片/摄影作品时,同样是在执行前将其转换成CMYK色域,使用SW240就可以直接保证印刷图像色彩的一致性,既轻松又惬意。

明基SW240硬件内置了14-Bit 3D LUT芯片。相信大部分人对于Lut的最高层度理解只止步于Lut可以调色吧,包括我也如此。所以Lut究竟是什么?它就像天上的繁星,而我像个孩子踮起了脚尖。

LUT的全称为Look-Up-Table,即显示器查找表。其是先通过硬件本体,再为软件提供功能的高阶工具。它的原理就像一个数字化的调色盘: 硬件内数字信号每输入一次,都是进入一处色彩地址。访问地址内容后再通过LUT内置公式转化成色彩信号,最终完成色彩输出。

𝗣𝗮𝗿𝘁 ※ 𝙘𝙖𝙡𝙞𝙗𝙧𝙩𝙞𝙤𝙣 𝙇𝙪𝙩

在LUT芯片的加持下,SW240实现了出厂逐片调校Delta E ≤2的屏幕标准。对于入门用户与躺平用户非常友好,而我两者皆是 [doge]

下载明基官方校色软件 Palette Master Element ,色准测试结果显示: aRGB与sRGB ΔE≤2。之前在我被aR与sR的差距震撼到时,一度怀疑sRGB的色准是不是出了问题,这下可以放心吹aRGB了。

愿意做出厂校色的显示器厂商并不常见,原因也很简单: 逐调对于机内无LUT的显示器来说工程量过于庞大。并且软件校色相较于硬件校色而言,在色彩稳定性上两者完全无法比拟。

在普通显示器上,用户们只能频繁定期校准屏幕以保证色彩稳定性。而硬校色就是个硬角色,一经校准在长时间内其都能保证高度稳定。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将校色结果直接存放在显示器里,这样即便是重装系统、更换电脑、各种更加复杂的工作环境,都不再是问题了。

𝗣𝗮𝗿𝘁 ※ 𝙏𝙚𝙘𝙝𝙣𝙞𝙘𝙖𝙡 / 𝙇𝙤𝙤𝙠𝙨 𝙇𝙪𝙩

在视频领域中,Log模式因其后期空间宽广的特性,已经成为创作者们拍摄的主流格式。不过我们都知道在肉眼观看下的Log画面过于灰淡。而SW240可以直接在Log上嵌入Lut,从而转换到Rec.709格式,实现了实时监看正确的画面内容,与效率更高的后期调色工作。

Lut同样也可以运用在图片调色上,高阶玩家实现精细混色的工具。

𝗣𝗮𝗿𝘁 ※  𝙏𝙝𝙧𝙚𝙚 𝙇𝙪𝙩

在硬件中目前LUT分为三个版本,它们分别为:

1D LUT / 1D LUT Matrix (所有厂商宣称其为3D LUT) / 3D LUT。

可以把1D LUT简单理解为一维空间,在它变动某个颜色时,最终只能影响到这个颜色,RGB数据相互独立,做不到混色效果。并且它不能调整饱和度与色彩空间,只能控制Gamma值、灰阶数据与白场。

为了解决1D LUT的致命缺陷,1D LUT Matrix在其基础上加入了3x3的矩阵模型,达到控制颜色饱和度的效果。但是它仍然只能对数据进行线性处理,没有办法显示出非线性的数据。而在显示器领域中所有厂商直接将其宣称为3D Lut,包括SW240实际上也是如此。

这看起来似乎与厂商把8抖10宣传为10Bit,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而真正意义上的3D LUT就是一个三维空间,而空间里存在着无数个小球。这些小球并不代表单一的颜色: 而是包含着饱和度、色相、亮度、饱和度等数值的结合体。它可以完成处理包括非线性数据下的,整体各类数据相互影响后的最终显示效果。

不过对于摄影爱好者亦是摄影工作室来说,在实际使用时 1D LUT Matrix 完全可以实现与3D LUT相同的效果,并且更高效好用。

3D Lut主要还是服务于电影制作工序,越级使用只能适得其反。这时我也就能理解厂商为什么直接把1D Matrix Lut宣传成3D Lut了。

厂商: 咳,普通人根本运不动这玩意。不过呢我们存在提升格调的需求噢,所以它不能再叫1D Lut了。

它就是那遥不可及的繁星啊。

⚪️ 『 总结 』

回归标题,必不可需还是必不可免? 对于高端摄影显示器领域来说,其较高的售价门槛让很多摄影用户望而却步,失去了使用专业显示器的机会。而明基把曾经的高端摄影显示器价格,拉到了史无前例的3K价位段,这可是在2018发生的事。回到今天,各大厂商还是比较缺乏类似SW240这样优秀的入门级产品。如果你是一位摄影爱好者,想升级显示器以此获得更好的创作效果及体验,亦是想进阶学习系统化的色彩管理。那么我觉得SW240是一块很好的开门砖。

在我和它生活的这段时间,经常会下意识一瞥它工业风的外观。可能因为我比较感性,总能感受到工业感带来的秩序感与创作欲,特别是加上遮光罩之后。我一直觉得设计是可以带来很多东西的,可相较于直观硬件参数,对于设计想表达的观点看法时常难以被更好的理解。

做个不恰当的跨界比喻,在我看来它就相当于手机界的小米6,无反界的α63/400。虽然它们都不是高端层面上的全能大师级产品,不过它们最终还是获得了消费者们的最多的订单,以及最高的赞誉 :

不是所有消费者,都有足够的经济实力轻松购买一款高端产品。

但是所有消费者,都希望用更低的价位购买一款更好用的产品。

SW240,你还在散发着光芒。

文章内容均由本人独立编辑 部分参数收集参考网络资料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