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观约取,德艺双馨——著名书法家杨广馨积跬致远的笔墨之路

▲ 著名书法家杨广馨

【人物档案】

杨广馨,男,字宗翰,号一蓬,别署积跬庐。1955年生于北京,满族。大学本科,曾就读于首师大书法艺术硕士研究生课程班,现供职于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任艺术教研室主任,2002年获北京市首届中青年“德艺双馨”奖、获“特级教师”荣誉称号,2017年被中国文联、中国书协评为“送万福、进万家”书法公益活动先进个人。

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北京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民进中央文化艺术委员、民进北京书画院副院长、清华美院客座教授等职。其书作参加全国中青年书法家四、五届书法展、中日韩书法名家交流展、京津沪渝书法名家展、第一届中国书协会员优秀作品展、全国中青年书家提名展、第一、二届北京国际书法双年展、第八届国际书法交流大展,中国美术馆情景书法大展、部分作品刻于碑林,曾获北京电视台书法比赛一等奖,部分作品被人民大会堂,中国美术馆等国内外一些博物馆和文化艺术单位广泛收藏,书法作品随“神州八号”上太空。在中央电视台数字化书画频道举办主题书法讲座(米芾蜀素帖16讲)和一日一书栏目(15讲),为“中国书法大字典”书写魏碑范字600余例,有数篇论文散见于书法、美术专业杂志,主编有北京市《中小学书法教材》,北京市《中小学美术教材》,校外书法教材等。著有《中国书法文化丛书(行书卷)》、《颜、柳、欧、赵》四体楷书字帖,《颜真卿楷书》水写字帖,《书法知识小百科》《全国社会美术书法考级指导丛书》和《杨广馨书法艺术作品集》《杨广馨书法艺术》等,担任北京电视三、四、五、六、七、八、九届书法大赛评委,任文化部翰墨艺术书法高级研修班导师等。多次当选中国文联《神州》等大型期刊封面人物。

▲ 杨广馨:毛泽东词《浪淘沙北戴河》 136cm×68cm

广观约取,德艺双馨

——著名书法家杨广馨积跬致远的笔墨之路

■ 记者 邵妙苗

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北京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杨广馨,字宗翰,号一蓬,别署积跬庐。从他的字号与书斋名,就可以读出杨广馨的书学价值取向与理念。

“宗翰”意味着取法乎上,以古人的翰墨为宗,学书永远要寻根溯源,以古人碑帖为基石,具备法度。

别号“一蓬”出自鲍照的《芜城赋》:“棱棱霜气,蔌蔌风威。孤蓬自振,惊沙尘飞。”杨广馨解释说,“一蓬”意指野地里的一根蒿草,即便在严寒的霜气、疾厉的寒风中,也可以坚韧存活,忽自扬起。别号“一蓬”想表达的,就是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

▲ 杨广馨:周敦颐《爱莲说》 136cm×34cm×4

“积跬庐”也有坚韧之意,积跬,即一步一脚印,行至千里。在他看来,这种坚持是习书的必要精神,也是一位书法家成就书法艺术的“非智力因素”。杨广馨对于研习书法也秉持着这种精神,他说,干一件事,一定要干好,干到头,“就像打井一样,不能挖了两锹土,没水就跑了。打井不管打得多深,都要挖出水。书法的关键就要坚持,不能浅尝辄止,而是要培养坚韧不拔的精神。”

“宗翰”与“积跬”,正是杨广馨的学书之路,奠定了书法成就的基石,笔墨之路由此铺设成形。

▲ 杨广馨:周敦颐《爱莲说》 34cm×136cm

理可顿悟,事须渐修

杨广馨自幼喜好书画艺术,加之家庭的熏陶与感染,儿时便从父亲那里学习书法的基础知识和技法。后来,他进入师范学院学习美术专业,而后从事书法、美术教学和教学研究工作多年。

在杨广馨看来,学习美术专业有利于培养一个书法家的捕捉和观察能力。正是绘画要求的审美与通篇布局能力,赋予了他在书法创作中对视觉美学敏锐的洞察力。因此,学习美术出身对创作书法作品时通篇的处理、整体的考虑,即所谓章法的安排很有裨益。

对于任何书家来说,在书法的研习道路上,都离不开“坚持”二字。回顾几十年的书法之路,杨广馨总结为四个字:“贵在有恒”。他说,书法的学习本身是比较枯燥的事情,花费多年时间临帖,仍未能见到明显的效果是常见现象。因此,学习书法需要一种坚韧不拔的毅力。

▲ 杨广馨:一庭花发来知己万卷书开见古人 136cm×34cm×2

不过,也正是出于这个原因,除了坚持不懈的临习与探索,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得法”很重要。作为从事书法教育多年的专家,杨广馨曾经在很多场合都谈到过学习书法的“渐修”与“顿悟”。他认为,学习书法,只有经过长期的“渐修”,才会迎来拨云见日的“顿悟”。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就是杨广馨的治学态度,他将自己的工作室命名为“积跬庐”,其意就是要“在学书的进程中,一步一步地探索,踏踏实实地做学问”。在他看来,“书法本身是一门高深的艺术,只有孜孜不倦地努力攀登,才能取得好成绩。”而“学习书法最有效的途径,就是通过对经典作品的反复临摹、追仿来掌握技巧规律,然后利用这种能力去表现特定的审美趣味,进而达到抒发性情,寄托思想的目的”。他时常对学生说:“学习书法,继承传统,只有继承那些本质的东西,才能有扎实的基础功力,路子才能宽阔,起点才能高。”

“书法创作首先要传承。”临习古代名碑名帖是必走之路,而不能自己任意挥洒。中国书法有着几千年的厚重历史和沿革,“创新”绝不等同于随心所欲,任何书法家的书法风格都要经过长时间的探索和研究。而就杨广馨而言,他喜爱古朴典雅,有书卷气、文人气的书法风格。

▲ 杨广馨:王冕诗《墨梅》 68cm×136cm

“渐修”与“顿悟”本是禅宗的内部争论,但禅宗与中国文人士大夫的关系千丝万缕,他们的人生态度、修身理念、生活方式、艺术价值取向等等,都深受禅宗的影响。书法中谈及“顿悟”与“渐修”的书家众多,王羲之、徐渭、董其昌都是肯定书法学习中“顿悟”的存在的,那么如何实践才能达到这种境界呢?杨广馨告诉记者,最具有代表性的莫过于董其昌。

董其昌以禅论画,推崇顿悟,以顿悟为中介而将禅学与书法绘画以及南北宗论联系起来,以禅修、顿悟而实现的涅槃境界的思想来统摄书画艺术风格的形成。他强调“顿悟”的重要意义,主张书画家心灵对自然的关照应当是主动的感悟,在艺术考察时应摆脱传统思想形式规范的束缚,对古人的艺术扬弃和超越,明心见性。但另一方面,他并不排除渐修对顿悟的作用,他在读王羲之《官奴帖》时感叹“盖渐修顿证,非一朝夕,不经苦心悬念,未必契真”。在董其昌看来,“顿悟”不是一经获得就可以了结的,而是在渐修中反复的过程,“迷人渐契,悟人顿修。”

对于“道”的体悟有一种直觉性和瞬间性,在顷刻刹那之间瞬间完成。这和书法艺术的体悟从本质上是相通的。因为学书的道路亦是一种修行,在勤奋练习中“渐修”,在自然生活的体悟中“顿悟”。

▲ 杨广馨:前贤论书数则 136cm×68cm

但杨广馨强调,书法作为一门技艺,需要大量的反复的练习和积累方可获得。哲学上讲“量变引起质变”,书法也同样如此。“顿悟”虽是在一瞬间恍然大悟、豁然开朗,但前期的沉淀可能需要十年甚至数十年的浸淫。书论经典中有许多是讲“法”的,“法”者,顾名思义,就是法度、规矩,这些并不是束缚,而是先贤由实践得来的经验总结,他们清晰地告诉后世,如何起笔落笔,如何结体适宜,如何排布章法,如何贯穿行气,如何涨墨淡墨等等。王羲之墨池尽染、王献之写尽十八缸水、智永的“退笔冢”、怀素在芭蕉叶上练字……每一位书法家精熟技艺的背后,都是数十年如一日笔耕不辍的勤学苦练。“笔成冢,墨成池,不及羲之即献之;笔秃千管,墨磨万铤,不作张芝作索靖。”大量的练习和积累,既是书法的基础,也是“质变”的前提,是“顿悟”所可能实现的基础条件。

杨广馨指出,从“渐修”到“顿悟”还离不开深入观察生活。建立在大量的反复的练习的基础之上,书法的“顿悟”往往是在不经意的观察生活中实现的,所谓“无心插柳柳成荫”。这是因为书法是从阴阳造化、自然万物中获得一种形态上的客观规定性,而书法艺术丰富的表现形态正是对自然物象的模仿和比拟:“横如千里阵云”,“点似高峰坠石”,“撇如陆断犀象之角”,“竖如万岁枯藤”,“捺如崩浪奔雷”,“弩如百钧弩发”,“钩如劲弩筋节”……还有拟山水的“若阳朔之山,以瘦甲天下”;拟山川的“如崩山绝崖,人见可畏”;拟树木的“如上林春花,远近瞻望,无处不发”;拟飞禽的若“鸾凤翱翔,矫翼欲去,或若鸷鸟将击,并体抑怒”;拟人物的若“公孙舞剑”、“担夫争路”……总之,我们的书法艺术,来源于自然,物化于自然;同时,在对自然的观照、体察、感悟之下,亦可明心见性,迸发灵感,获得对书法的“顿悟”。

▲ 杨广馨:东坡居士《题王逸少帖》 68cm×68cm

帖风碑骨,诸体兼擅

杨广馨擅长书写各种书体,他深知“能观千剑,而后能剑;能读千赋,而后能赋”的道理,对真草隶篆诸体进行了深入临习。杨广馨师古人经典遗风,潜心研究各体书风,对端庄典雅的楷书、潇洒流畅的行书、豪放飘逸的草书、雄浑旷达的隶书、古朴圆润的篆书都有着深厚的艺术造诣。杨广馨既不尊碑抑帖也不扬帖抑碑,而是“以帖为法为韵,以碑为骨为魂”。在参碑入帖的过程中,杨广馨仍然做了“尚意”的努力,凸显“清雅”之气。无论帖的意、法、态、韵,抑或是碑的雄、峻、厚、拙,无论《乐毅论》《黄庭经》《玉版十三行》《出师表》等经典名帖,抑或是六朝碑版、墓志铭、简牍等,他并不作对立面的排斥,而是兼容有之。他总是努力在碑的雄强拙涩中,凸显帖的灵秀与委婉。细观他的书法作品,无论是大篇幅的随意挥洒,还是小篇幅的精心收拾,均取法乎上,从运笔到谋篇布局,从字与字之间的节奏到行与行之间的律动,无一不是他笔情墨趣的创作追求。他的笔下似是蕴含着一种力量,在虚实相间、轻重缓急、浓淡干枯、疏密有致的穿插中,营造出“意在笔先,笔随心动”的韵势。

杨广馨早期临习唐楷,进而临习魏碑、行草,对晋人小楷和明人小楷也有涉猎,其中,尤其喜爱钟繇的《宣示表》和文徵明的《离骚经》等,同时对汉代隶书和清代隶书也有所体验。不过,在他的临习过程中始终把握着一个主脉,即以“二王”为主。“临帖的过程中有以谁为主的问题,在二王的基础上,再加人唐代李北海、宋代米芾、明代文征明、清代王铎和傅山的书风。二王的影响很大,很深远,要抓主脉,然后临古人不同时期的书体风格。从历代的名碑名帖中浸润自己,从字里行间中感受古代文人的情怀。”

▲ 杨广馨:板桥题画诗七首 136cm×68cm

读杨广馨的楷书,顿觉书卷气扑面而来。大楷雍容,小楷典雅,想来绝非一日之功,显然是来自古贤的书法气韵,并融入了自己的思想。其小楷既有晋人的法度,又有明人之轨迹。所作之书,用笔劲挺,含蓄蕴藉。尤其是他那主要得力于《龙门二十品》之“阳”、《张玄墓志》之“阴”、《张猛龙碑》之“变”的魏楷书,更是彰显出杨广馨对墓志的笔意和结构穿插的敏悟,清雅劲峭,笔法精练灵活,使转提按极其自如,线条平实劲挺而富有弹性,端庄结体从容有致,法度严谨,提按顿挫之间构架清晰分明。他用缓慢的节奏勾勒出悠闲自在的浑厚线条,中锋、侧锋用笔张弛有度,既有北方魏碑的朴茂,又有南方书帖的风采。其楷书法以帖为面,以碑为骨,参碑入帖,既具有魏碑墓志的笔法,结体的继承,又具有帖系书风的飘逸灵动,碑与帖这两种很难调和的笔墨体系,在杨广馨巧妙经营和精心整合下,变成了他的独特笔墨范式,显示了良好的创作心态和创作能力,形成了自家面目和鲜活的个性风格。他曾为《中国书法大字典》书写魏碑规范字六百余例,足见其坚实的基本功。

为了加强自己书法的厚重感,滋养书法的文化底蕴,锤炼书法线质,强化“篆籀气”,杨广馨同时致力于对于篆隶书的摹习。杨广馨隶书师法《张迁碑》《礼器碑》《石门颂》等经典汉碑,结体舒展而严谨,书风秀劲而稳健,意气浑厚,雄健舒畅,节奏分明,情质交融。部分笔画锋芒毕露,瘦挺恣肆,奇趣横生,高古奇纵,蓄势待发,其金石之韵如新发于硎,神气独具,汉风扑面。其篆书以小篆为主,篆隶相合,别开生面。篆之笔法的融入,营造出古拙高远的意蕴,圆润的线描、含蓄的笔意、内敛的笔势、劲健的骨力,是他凭着深厚的艺术素养,在书法实践中得到的感悟和体验。总之,杨广馨的篆隶书法走雄健刚奇一路,吸纳多面,变化纵逸,不拘一体,取意于法。

从创作角度看,杨广馨潜心研究各体书风,不断地为自己的书法补充养分。更为可贵的,是他的书法里,始终保持着充沛的激情,力道渗透纸背,精神彰显墨韵,有一种横刀立马的气势。有时,有不拘小节,随自己的性情随意奔涌,即见其通透开朗的性格。而杨广馨持着自己的那份清醒,不为时尚打动,秉持传统,融新于古,挥洒性情,存真翰墨,自觉地营造着自己的精神世界与书风追求。

▲ 杨广馨作品:《心经》 34cm×68cm

若行若舞,如诗如歌

诸体中,杨广馨用功最深、最为出色的当属行草书。

在书法历史上,魏晋书法的主体风格定位是以“尚韵”为主,“二王”唯美主义的书法风范,“清风出袖,明月入怀”,“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天人合一境界,与当代主流审美不谋而合,自然而然地受到人们的青睐。行草书非常彰显个性,在书写的时候易流露性情,在线条的轻重、墨色的浓淡中突出个性。很多书家都把学习“二王”作为书法生命中一个不可或缺的过程,杨广馨也不例外。随着视野的开阔和对书法艺术的更深领悟,结合自己的个性、气质、经历和志趣,杨广馨把“二王”行草书作为自己的主攻方向,并以行草书享誉书坛。

但是,要想写好行草并非易事,这涉及到书家的文化修养,也与运笔的轻重、缓急、结构的变化等等息息相关。在“二王”的学习上,杨广馨深刻感悟羲之书风的点画清圆、笔力遒健、结构严谨而疏爽、情态变化多端、风度超逸、墨采飞动、精丽妍美而又自然流便,以及献之书法的笔势飞动雄武、英俊豪爽、气势蓬勃。他注重点画的刻画、字的造型和经典的用笔,更注重神采。王僧虔《笔意赞》有言:“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杨广馨“独上高楼”般地寻找着自己的书法艺术道路,独立审察,独自思考,独辟蹊径地创造着与自己性格相符合的艺术风格。

▲ 杨广馨作品:杜甫诗《秋兴八首》 30cm×40cm×3

杨广馨行草作品气脉通达,气韵丰沛,笔走龙蛇,逶迤磅礴,有一股排山倒海的气势。用笔方圆兼备,刚强劲健,布局浑然一体,结体宽绰而不散漫,疏密搭配得当,点画勾连紧密,简约处经常出人意料,行气疏朗明晰而又气势贯通。创作中,杨广馨既注意线条的长短、俯仰、方圆、顺逆变化,同时也注重墨色的丰富和结字的腾挪变化,注重情感的自然流露,既有传统韵味,又具现代活力,给观赏者带来内在的美感。这与他几十年来潜心于帖学,特别是苦心研究“二王”,并深得宋人及明人的天真烂漫书风是分不开的。

杨广馨的行草在取法“二王”的同时,兼及孙过庭、张旭、怀素、米芾、吴琚、文徵明、王铎等。他倾情于“二王”的清新雅逸,也喜欢孙过庭的果敢萧疏和洗练遒劲;他痴迷于米芾、吴琚结字多变的风神,也感佩文徵明的灵动朴秀和明洁意境;他陶醉于董其昌的自然洒落,也崇尚王铎用笔的厚朴、用墨的大胆善变……举凡有创造性的历代大家,几乎都在杨广馨的临习之列,视为楷模,探赜索隐,深得其奥妙,在他的作品中均有所化用。

其中,舒展自如的米芾行草法帖,更是杨广馨长期临习的对象。唯美的生活态度与个性的艺术追求,使他选米芾作为学书的进一步基础以及作为个人书法风格的基调。他的很多行书作品,来自于米氏的笔法、线条几乎成为一个重要的特征:行距、字形,笔锋的提按顿挫,都可以看出来米芾的踪迹。他把米芾行草的劲挺爽健的点画质感和萧散参差之势融入自己的创作之中,从而显得动中有节,刚健跌宕,险而能破,势巧形密,点画精微,气脉相贯,格调清雅,流露出与时代审美相契合的艺术精神和形式。

▲ 杨广馨:毛泽东诗词六首 136cm×68cm

但如果因此认为他只得益于米芾,那就狭隘地理解了杨广馨行草书。为了避免陷入甜俗,他不停地调剂二王、孙过庭、苏轼、黄庭坚、董其昌、王铎等,用以丰富自己的行草,并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行草风格:多变的字形、贯通的气息、顿挫有致的用笔以及婉约爽朗的意韵,都使得杨广馨行草在当代书坛上独领风骚。

但是,杨广馨师古而又不泥古,师其心而不师其迹,这种化用具有“羚羊挂角,无迹可寻”的超脱意境。他在转益多师的学书过程中,综合传承了诸家的特点,善于取舍、长于融会、勤于贯通,形成了多元放射、博采众长的独特面貌,把行草书的神韵推向极致。他的书作,往往一气呵成,纯任自然,心、手、笔、墨、纸之间,了无滞碍,无论是结字,还是行气,或者是字与字之间的牵丝映带,都能随手变化,或行或草,浓淡相应,使之成为一件艺术性极高的佳作。

记者有幸读到杨广馨的早期作品——“第一届中国书协会员优秀作品展”的获奖作品。这件颇费心力的行草作品,体现了杨广馨的审美旨趣和一以贯之的书风,写得悠游而振奋,气定而神闲。从中可以看出书家进入创作时的亢奋状态,但摒弃了剑拔弩张之气,毫无甜俗油滑之风;从中可以领略到一个成熟书家的心理定力和月朗风清的从容与悠闲。

▲ 杨广馨:赵孟頫论书 68cm×68cm

杨广馨崇尚自然,讲求平和,在书法创作中能够恰到好处地把握表达情感的尺度。我们从其诸多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尽管作者感情充沛、张力弥漫,却不流于恣意的宣泄和气势外露的挥洒,而是将强烈的情感包容于深沉之中。杨广馨颇能体悟孙过庭《书谱》之道:“好异尚奇之士,玩体势之多方;穷微测妙之夫,得推移之奥颐。”他在乎作品的气势营造,不以忸怩作态为美,不以波诡云谲为奇,而是注重每个汉字的个体做“穷微测妙”之功,体悟“推移”之奥颐。他在书写当中,极尽精微与架构,具体落实在每个独立的充分体现生命状态的单字“结构”上,尽情地体现书法“意趣”与擒纵悠游中毫无懈怠之“气”贯如虹。二王的魏晋超逸脱尘之风,直接引领了杨广馨的书写方向;米芾的清雅之气,也在杨广馨的挥洒中悄然得到生发和融合。

化古为今,融古为新,是书法家化解传统的必然之路。“书贵入神,而神有我神他神之别。入他神者,我化为古也;入我神者,古化为我也。”(刘熙载语)杨广馨行草书宗法二王但又不是一种简单的仿古典,他的笔墨有一种绵厚的张力,他将古人化为自己,赋予经典以时代感的解读与表达,将帖的韵律集于笔端,又充分调动书写时的性情,让激情驱使笔墨,将自己的情感贯于其中。所以他的书法特别是他的行草,连绵不绝,提按疾涩,起承转合,无物无碍,一泻千里,直抒胸襟。在情感的表露上,是畅快淋漓的,是激情澎湃的,是纵横恣肆的,是奔腾宣泄的。

▲ 杨广馨自作诗:《晨起漫步》 30cm×20cm

欣赏杨广馨的书法作品,既有直观生动的画面形象,又有情感活动的节奏;既有感性的激发,又有理性的启迪。杨广馨将自己的喜怒哀乐、学识修养、人品风度倾注于作品之中,把情感、想象、理解、体悟……等等,全都调动起来,从而产生美不胜收的审美感受。他的行草书,若行,若卧,若愁,若喜,字里行间风采毕见,满纸光彩,形成了突出的艺术风格。他注重行草书中的动静、快慢、节奏变化和用墨的浓淡、干湿等色调搭配,使作品在强烈的矛盾冲突中达到高度统一,增大了视觉冲击力,给人以大象无形、大气磅礴之美。他运笔时,给人一种自由挥洒、荡气回肠的感觉:那行云流水的笔墨结构,那自然灵动的飞舞线条,那苍茫雄浑的笔势篇章,无不让人动容。笔墨在线条的运行中展现规律,与心灵跌宕起伏的情感交融,在生动流美中得到释放,表现出的是一种“书者心之迹”的袒露,留下的是一种气韵藏于笔墨的生动和神驰。他的书法,通过线条的律动传达出无声节奏并蒸腾、澎湃着一种流动的气韵、一种意态无穷的音乐节律之美。读杨广馨的作品,你宛如泛舟于古典长河之上,与高人神遇,与异人拆招,目击道存,幽人独啸;仿佛聆听黄钟大吕,琴瑟琵琶,雅歌俚曲,人声和乐音合奏的盛大乐章;又恍若置身于自然的怀抱,与泉流木石为伴,与青松翠竹低语,去追踪天地旷达高迈的理趣……

杨广馨的书法作品,每一笔、每个字、每一行,及至整幅作品中,均有节奏的作用和展示,这种含蕴在字里行间的节律之美,用笔墨的浓淡枯润,线条的穿插交错,明暗虚实的互相映衬,疏密的节奏调节,将书法幻化为一曲空灵美妙的音乐、一幅笔舞墨韵的图画,让我们得到生命的自由和心灵的释放。

书法最能体现东方文化精神之处,就是于点画之中传递神采、情趣、韵味,书者是通过笔墨寄托饱满的思想情感的,古人云:“书,心画也。”书法艺术的魅力不只是汉字艺术的自然美,更在于书家那种力透纸背的笔墨功夫反映出书家的文化素养和道德情操。“书,如其学,如其才,如其情,如其人也。”杨广馨书法,正是如此。正如著名书法家田伯平所说:“欣赏杨广馨先生的行草书,似乎在听精美的乐章,节奏的轻重、高低,用笔的疾缓、顿挫、干湿、浓淡,其结构的抑扬、开合,都是那样的和谐统一,却又极具变化对比,令人陶醉,令人痴迷。”

▲ 杨广馨:杜甫诗《客至》 48cm×178cm

学者风范,德艺双馨

然而,杨广馨并不单单只是活跃在当代书坛的著名书法家,还是一位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园丁和文史知识深厚的学者。他长期在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工作,并任艺术教研室主任,长期致力于书法教育、研究和创作,曾获“特级教师”荣誉称号。他不仅以出色的书法作品打动大批书法爱好者,还以著书立说、以其诲人不倦的书法家形象受到人们的尊敬。他深知,一位真正的艺术家是要耐得住寂寞、坚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园的。平时,杨广馨不仅着眼于提高技法,还注重广览群书,对书法美学、书法史学、文字学、碑帖学、金石篆刻学等均有涉猎,并不断从古今中外的哲学、史学、文学等诸门类的艺术创作中汲取广博的营养,以诗人的气韵、学者的胸襟作书。这种既获益于古代书法的滋养,又深受当代大家影响的互融互渗的学习实践,伴随着他大半的生命历程,成就了其书雅俗共赏、独树一帜的风格。

艺术家的责任就是要通过他的作品,教育、鼓励人们为社会服务。出于使命感和事业心,早在多年前,杨广馨就将美术教育的成功经验和理论总结后推向全国。他出版了北京市《中小学书法教材》、北京市《中小学美术教材》以及《颜、柳、欧、赵四体楷书字帖》《颜真卿楷书水写字帖》等一些较有影响的书籍。他在不断探索书法艺术创作的同时,亦从未停止过对书法理论的研究。他编写了《书法知识小百科》《全国社会美术书法考级指导丛书》等,对基础书法的普及、对中国当代书法和书法教育事业的推进,做出了积极贡献。

▲ 杨广馨:陶渊明《桃花源记》 30cm×20cm×4

杨广馨不仅善于用理论指导书法创作的实践,还善于将书法实践中的体悟上升到理论并加以总结。而这一特点,在他的书法教学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作为教育工作者,培养学生对祖国汉字书艺的认识和了解是他一直关心的事。近年来,他根据书法教育研究总结出版了《中小学书法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他主张,书法教师要建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关注书法发展动态,从历代碑帖中汲取营养,以提升对历代名家名作的鉴赏能力,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文涵养。

在传承与转换之上,杨广馨还强调“笔墨当随时代”。当今学习书法的人很多,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书法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这种现象是空前的,这说明了书法艺术有它自身的魅力。杨广馨认为,“书法的学习和创作应与时代特点相结合,书法应为时代服务,书法的创作更应该反映时代风貌,古人云:‘笔墨当随时代’就是这个意思。”因此,书法应有时代气息,在书写内容、创作风格上具有时代印记。当然,书法作品涉及艺术究竟应当“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杨广馨认为,艺术拒绝低俗,但应雅俗共赏,应该“接地气”。文艺应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一件艺术作品的个性再强,学术味道再浓,即便受到专业人士的认可,如果老百姓不接受,同样也没有市场。因此,艺术要高雅,但高雅绝不等于高高在上,曲高和寡。

▲ 杨广馨:诸葛亮《戒子书》 136cm×68cm

每年春节期间,中国书协组织书法家进行“送福字、写春联”活动,杨广馨等一批书家深入到区县、深入群众写春联同样是“接地气”的一种表现。好的艺术作品,令百姓精神愉悦,让百姓喜闻乐见。

如今,他是北京市基础书法、美术教育的负责人,在北京市成立了书法美术特级教师工作站,担任站长一职。工作站辐射全北京市,负责组织全市中小学书法美术学科带头骨干进行书法的研究和创作,目的是引领和带动全市书法美术骨干教师深入书法教育改革,同时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 杨广馨自作诗:《人生学书感悟》 30cm×20cm

在此前教育部制定的《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精神》中,要求中小学每周开设有一课时的传统文化教育课程,以书法为主。然而目前,北京的书法教师群体师资力量短缺,因此加强书法教师的师资培训是当务之急,同时要加强督导中小学开齐开足书法课,引领全市教师、中小学生积极参与到书法艺术的传承队伍中来。

如今,中小学生书法教育的开展仍处于初期阶段,任重而道远,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书法教育的开展和普及同样需要“积跬”,一步一脚印,让中小学生都能在笔墨的黑白天地中,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熏陶。

▲ 杨广馨:王勃诗《咏风》 48cm×178cm

(0)

相关推荐

  • 『艺术名家提名展』——鄢培书法作品展

    行草畅逸隶贯古今 --记著名书法家鄢培 作为当下书坛中的顶流书家,鄢培先生的翰墨造诣可谓是冠绝时辈!先生早年间的曾受于陈立亮.李果.李敢.费宏等众多书法名家的深刻教导,自身书功由此得以厚积.时至今日, ...

  • 中国当代最具收藏价值书法家——欧志明

    欧志明,1955年出生,湖南岳阳人,自幼酷爱书法艺术,能精刻图章善撰联作诗,原中书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书法从颜入手后独钟米芾并追从六朝碑版,在书法的进程中继而反复追随二王,并领古拙化今世流畅磅 ...

  • 每日重点·推荐丨当代艺坛翘楚书法家——黄平学

    书法要写出赏心悦目的质量,写得富有变化是关键.笔墨多变,丰姿多神.笔墨呆板,毫无生趣.当代著名书法家黄平学先生,就深谙此道,执笔写行草,可以类万物之象,把书法写得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所能成.千变万化, ...

  • 欹侧生姿墨飞扬——读姜绍根书法

    文/李祖仁 陈荣凯题写 <唐崔颢诗> 33x33cm 姜绍根作 寒凉的冬夜,煮一壶普洱.于南窗之下,再次赏读姜绍根的书法作品. 绍根入国展之作清新雅致,结构.空间布白与线质均很到位,空白处 ...

  • 国粹艺术名家——杨鸿祥

    艺术简历 杨鸿祥,1946年3月生,陕西富平流曲镇人,退休教师,系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榜书家协会会员,富平县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杨鸿祥受父辈熏陶,自幼酷爱书法,曾临习欧.赵诸家法帖,尤喜二王,数 ...

  • 「百年辉煌·百年书画传承」2021重点推荐书法家——杨福春

    艺术家简介 杨福春,男,1938年生.上海松江人.曾任上海松江橡胶制品厂技木科长,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他从小酷愛书法艺术,以颜体楷书为基础,经年累月遍临历代名家碑帖,多年积累形成自 己的书写风格. ...

  • 著名书法家杨广馨积跬致远的笔墨之路

    原创名家墨宝 2019-09-09 11:53:20 ▲ 著名书法家杨广馨 [人物档案] 杨广馨,男,字宗翰,号一蓬,别署积跬庐.1955年生于北京,满族.大学本科,曾就读于首师大书法艺术硕士研究生课 ...

  • 广观约取,德艺双馨

    ▲ 著名书法家杨广馨 [人物档案] 杨广馨,男,字宗翰,号一蓬,别署积跬庐.1955年生于北京,满族.大学本科,曾就读于首师大书法艺术硕士研究生课程班,现供职于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任艺术教研室主任,20 ...

  • 博观约取 和实生物----张铜彦先生的魏碑情结

    孟云飞/文 张铜彦,1958年10月出生,河北高阳人.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五.六届理事,中国金融书法家协会第一.二届主席,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第一.二届理事,中国宋庆龄基金会第六.七届理事,中央数字电视书画 ...

  • 博观约取 和实生物

    孟云飞/文 张铜彦,1958年10月出生,河北高阳人.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五.六届理事,中国金融书法家协会第一.二届主席,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第一.二届理事,中国宋庆龄基金会第六.七届理事,中央数字电视书画 ...

  • 一笑三语:勤记、勤积、勤写——博观约取厚积薄发

    前天朋友相聚,席间问我每天又写又画,还每天坚持写文,这么多年了,特别是一日的三语,怎么写出来的,秘密是什么?其实没有秘密的,就是从年轻时养成手勤的习惯.就是勤记.勤积.勤写.勤记就是善于从平常记起,随 ...

  • 莫晓松:博观约取 寓微入宏

    莫晓松,1964年生于甘肃,现为北京画院副院长.艺委会副主任.创作室主任.教育委员会主任.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协理事,中国工笔画学会副会长,中国画学会理事,北京美协理事,热带雨林艺术研究院常务理事, ...

  • 校园新星(第33期)/侯似海:博观约取,厚积薄发

    / 王浩锦, 笔名侯似海, 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曾任合工大斛兵群星科幻协会副社长, 现工作于华电国际有限公司邹县发电厂. 进行科幻文字创作两年,<人造神>发表于<科幻文汇>. ...

  • 博观约取,后积薄发--泽宇 嘉伟 子怡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吾告子止于此矣.出自宋代诗人苏轼的<杂说送张琥>.意思是:只有广见博识,才能择其精要者而取之:只有积累丰厚,才能得心应手为我用.积之于厚,发之于薄.要看大量的书,然 ...

  • 小议博观约取,厚积薄发---杨艺轩

    博观:指大量的看书,多多阅读,了解事物:约取:指少量的慢慢的拿出来. 厚积:指大量地.充分地积蓄:薄发:指少量地.慢慢地放出.多多积蓄,慢慢放出. 又老又丑的老爷爷这周布置的博客就是"博观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