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开始秋季燥邪正式入侵!来碗好喝的小甜汤,把五脏六腑润一润
现在已经是白露节气了。这是秋意开始的节气,仲秋恬静的氛围开始弥漫。
“露凝而白,气始寒也。”长夏的闷热退去,天气渐渐转凉,温度到了最宜人的时候。
清晨,添上柔软的衣物,就迫不及待走出家门,瞧见街边草丛都凝着露珠,碎碎的、亮亮的,能点缀一整天的心情。清风拂过,还带来舒缓心神的桂花香气。
白露凝、金桂开、飞燕翩翩,我们不如煮壶清茶,让心情也慢慢平静,好好体会此刻的闲适。
「从白露开始,抵御燥邪入侵」
《医门法律》提出:“长夏伤于湿,秋伤于燥。”一入秋,很多朋友就想着润燥,想炖点银耳汤、雪梨汤来喝。
但其实,白露以前,依然是暑天,天气湿热,而白露,才是我们应该预防秋燥的开始。
因为白露这15天,是一年里早晚温差最大的15天,也是燥邪开始钻进身体的时候。
白天热时,腠理和毛孔打开,津液使劲往外漏;晚上遇冷时,身体又调动津液向内回收。
津液就像我们身体的水库,只有那么多水,却要承受双倍、甚至三倍的消耗。所以这时候多少都会感觉自己干干的,也就是古人说的“燥盛则干”。
现代人压力又大,再熬两天夜,消耗一下气血,身体更得不到滋养,最后就会从“干”变成“枯”,头发像落叶一样掉,脸色暗沉发黄,人也憔悴许多。
所以建议大家,在白露这15天吃一些润燥的食物,让自己水润润的度过秋天~
「此时润“温燥”,养出莹润水嫩」
润燥怎么润呢?
《黄帝逸典》讲到:“燥者金之气,有冷燥,有热燥。冷燥者,晴空凛冽而枯槁;热燥者,晴空焦而干枯。”
是说燥气有温燥和凉燥之分,它们的调理方式也有所不同。在白露时节,我们率先感受到的燥往往是温燥。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说“秋分以前,地面上的热多,地面下的热少。”
此时地面的热气还未完全沉入地底,一直到了秋分,才会彻底沉入,所以会给燥气添上一些热气。
而带着热气逼来的温燥,会使得身体里的津液大量往外“出逃”,和凉燥引起的津液被寒气“冻住”不同,温燥是让津液真正的流失。
所以,不及时补充的话,会导致五脏六腑都缺乏水液,出现各种问题。
尤其伤肺,我们身体很多地方都怕湿,但偏偏肺不是。肺很娇气,最喜欢待在湿润温暖的环境里,所以秋天的燥气,最容易伤害到它。
此时对季节比较敏感的姑娘,应该已经感觉到:
1.皮肤会变得干干的,特别是晚上用洗面奶洗完脸之后,脸上的皮肤会变得紧绷;腿上和手上可能还会有瘙痒和起皮的情况;
2.相比夏天,头皮冒油会减少,但头发会变得毛躁,容易打结;
3.早上醒来,会特别口渴,想赶紧喝一杯水;白天上班,常常是口干舌燥的状态,喝水量比之前多很多;
4.嗓子发痒,偶尔会有咳嗽的情况,更进一步嗓子会感到疼痛。稍微吃点辛辣的食物,就会上火,嘴巴和鼻子附近冒出小痘痘。
如果这段时间不加以调理,等到了深秋时,秋燥还会进一步影响五脏六腑,身体会深度缺水,出现便秘、小便黄、咳嗽等情况。
「一碗五汁饮,清清身体的燥火」
外感温燥的朋友,可以煮“五汁饮”来喝。
这个小茶方出自清代吴鞠通的《温病条辨》,是非常好吸收的配方,能真正润到五脏六腑。
煮好后有淡淡的甜香,闻着就很舒缓,喝起来也润润的,一点都不苦寒,我喜欢在午后煮上一壶,放松身心。
饮子里用到的梨、藕和荸荠,都在秋天成熟,是应季的新鲜食材,最能调理当季的身体问题,这是天道的平衡。
在湿热的广东,人们常用这些食材煮凉茶,能清火润肺。
梨,是“天生甘露果”,能止咳润肺。
也提醒一下,我们吃梨的时候一定记得把梨皮留下来。因为梨皮味道清淡,而这淡味能够清火+利水,让湿气通过小便排出去。
日常可以把梨洗净,带皮切成小块儿,口渴时含上,感受汁液盈满整个口腔。画个重点,一定要带皮哦~
荸荠除了能清肺火,还能降肝火。
《本草再新》记载荸荠:'清心降火,补肺凉肝。”
有的朋友外感温燥后晚上睡不好,或者追剧熬了夜,早上起来眼睛很痒,喉咙有黏痰,这是肝肺火两旺的表现,吃点荸荠就能化解。
饮子里还有芦根、麦冬这两样生津、清热的好物。它们搭配起来,能从上到下润到身体。最后还需要藕把津液输送到体表,养出水当当的皮肤。
民间说“女子三日不断藕”,藕的通道,就像一根一根输水的管道,能让身体从里滋润到外。
“水润”是皮肤最好的状态,难怪古人在初秋时,会用把生藕捣碎取汁喝,藕就是秋天养颜的秘诀。
至于脾胃虚寒,容易拉肚子的朋友,可以加些红糖调味,红糖性温,既能滋补脾胃,又能调和其它食材的寒性。
食材:芦根20g / 梨1个 / 麦冬10g / 鲜藕50g / 荸荠50g
做法:
1、把所有食材洗净备用;
2、荸荠削皮、切块,藕切片,梨切片放入锅里;
3、火烧开后,转小火煮30分钟。
小甜水建议一周饮用3次左右,湿气太重和孕期的朋友不太建议喝,哺乳期或者2岁以上的小朋友是可以饮用的。
借由这杯清清润润的五汁饮,让我们平和滋润的度过接下来的深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