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治“不得志”的四篇最经典古文
为什么冠以“最经典”呢?因为这四篇文章你一定读过,甚至至今还能背诵。它们都来自初中语文课本。
给学生讲古诗词,必讲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而宋词的作者们,往往有一个共同的规律:
学而优则仕 → 仕途受挫而遭贬 → 贬黜期间郁郁而不得志 → 不得志而作传世佳句。
佳句能够传世,是因为它已经超越了时空的限制,被一代又一代人共情共鸣。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我们现代人,面对许多新的诱惑和挑战,更是如此。
古人必然不了解我们的不如意,但文化是相承的,心境是共通的,宋词作者们的心胸和智慧,多少,能带给我们一些启发。
下面,就让我们翻开久违的初中语文课本,重温四首最经典的,治愈“不得志”的宋词和宋代散文吧。
《岳阳楼记》
范仲淹
九年级.上.第三单元
范仲淹一生最大的政治尝试,是“庆历新政”,但改革触犯了封建大地主等固有阶级的利益,最终宣告失败。范仲淹也因得罪宰相吕夷简,被贬放至河南邓州。
范仲淹的好友滕子京,当时被贬岳州,为了提高自己的政绩,重修了岳阳楼。随后,赠送了一幅《洞庭晚秋图》给范仲淹,并邀请他为岳阳楼作记。
身处自己的“不得志”,面对同样“不得志”的好友,范仲淹用368个字,以景言志,鼓励了自己,也安慰了好友。
“处江湖之远”,本可以乐得清闲,忘记那些不得志,但真的甘心吗?假装忘记只是一种自欺欺人罢了,只有把个人荣辱和悲喜放到一边,才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我们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很多人觉得,“胸怀天下”这种事太过虚幻和遥远,我的不得志只和“柴米油盐”有关,哪有空去顾那个“天下”。
那么,我们可以从两个层面来谈《岳阳楼记》的启发。其一,范仲淹在“不得志”时“言志”,这是最直观的启发,人生面对困局,最好的方法就是直面它,并让自己保持积极的心态。
其二,崇高的理想好比“灯塔”,即便不是每个人都能“到达”,但可以为所有人指引方向。就好比大多数中国人在抗疫中表现出来的“识大体、顾大局”,多少都会有“先忧后乐”思想的影子。所以这里的间接启发就是,越是不得志的时候,越需要清晰地知道正确的方向在哪里。
《醉翁亭记》
欧阳修
九年级.上.第三单元
欧阳修遭贬黜,同样和“庆历新政”的失败有关,当时范仲淹、韩琦等人已经被先后贬官,欧阳修上书声援,最终也在半年后,因受牵连而被贬放滁州。
《醉翁亭记》便写在这个时期,描写了滁州的风光美景,以及作者和老百姓一起游赏宴饮的画面。全文贯穿了一个“乐”字,特别是那句传世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不得志的欧阳修,选择了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方式,来排解自己难言的苦闷。
从朝廷重臣到地方小官,任何有抱负有才华的人,都难免被这种落差所困,有人自怨自艾甚至自暴自弃,但有人却可以自得其乐。
欧阳修便是后者,他在四十岁壮年自称“醉翁”,颇有一些“自娱自乐”的精神。
更重要的是,欧阳修虽然没有在不得志时言志,但另有一种“在其位谋其政”的随遇而安。他在任滁州知州两年,宽简政治,发展生产,让老百姓过上了富足安定的好日子。
而难能可贵的是,欧阳修还能放下封建官僚特别看重的“架子”,做到与民同乐,并且不是“作秀”,而是完全一副乐在其中的样子。
人生处在低谷,有时候可以选择随遇而安,自得其乐,做好当下的事,过好眼前的日子,深藏苦闷,初心不改,既然已在谷底,何不笑着向上攀登。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九年级.上.第六单元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辛弃疾21岁参加抗金义军,官至江西安抚使,42岁遭谗言而落职,闲居20年之久。这首词,便是他在去职后初期完成的。
每个有了一定人生阅历的人,都会被这首词所打动,产生共鸣:年轻的时候不懂得忧愁,闲来喜欢登上高楼,为了写首新词,无愁也要勉强说愁。如今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愁又不说了,却说“好一个天气凉爽的秋天!
辛弃疾被贬职的年代,是南宋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时期,而他所意欲抒发的忧愁,并不是个人的离愁别绪,而是忧国之愁,所以,刚遭贬黜,自不便直说。
前文是“强说愁”,而结尾那句“天凉好个秋”,便是“强不说”。
辛弃疾在42岁被去职后的20年里,虽然被短暂的起复过两年,但大多数时候都是闲居的状态。这种不得志已不能称之为低谷,而是必须换一种身份来面对生活。
闲居后的辛弃疾过上了诗意田园的生活,“便此地、结吾庐,待学渊明,更手种、门前五柳”,“归隐”,是中国古人在面对“不得志”时的最后一种“积极”态度。既然生不逢时,也只能放下那些“不甘心”,去过一些自己想要的生活吧!
辛词,是豪放派的代名词,也是爱国诗词中的经典,但辛弃疾在词史上还有一个重大贡献:题材上的拓宽,从政治、哲学,到朋友、恋人,再到田园、民俗,可谓不拘一格,几乎达到无事、无意不可入词的地步。而大起大落的人生经历,也在一定程度上“助力”了辛词的成就。
既然人生的一扇门关闭了,那就打开其他窗吧,或许有更好的风景,或许后面藏着更需要你去做的事情。
《定风波》
苏轼
九年级.下.第三单元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词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期间,与朋友春日出游,突遇风雨后所作。
苏轼一生为官,曾多次被贬黜。我们因为东坡肉和苏堤的缘故,都知道苏轼在杭州做过官,这发生在被贬黄州之前,苏轼因为和王安石政见不合,自请外放。所以,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遭贬黜,便是放官黄州。
“一蓑烟雨任平生”,是这首词中最广为传唱的一句,学者会用这一句作为苏轼词选的书名,老百姓喜欢拿它来做网名,“一蓑烟雨”、“任平生”、“烟雨任平生”、“一蓑烟雨任平生”…比比皆是。
能有如此之共情共鸣,不仅仅是因为这首词的超然情怀,还因为那种我行我素的潇洒,而后者,更符合我们这些普通人的审美。
苏轼的词,有一种道家旷达超脱的精神,《定风波》便是其中的经典之作。
“一蓑烟雨任平生”是最深入人心的一句,但“也无风雨也无情”才是全文的点睛之笔:从自然界的晴雨无常,引申到人生中的得失无常。
无常即是寻常,所以何必自扰,得志也好,不得志也罢,恣意畅快的人生,就是“潇洒走一回”!
结语
范仲淹用“言志”正视“不得志”;
欧阳修用“自乐”战胜“不得志”;
辛弃疾用“归隐”抹平“不得志”;
苏东坡用“潇洒”看破“不得志”。
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语人无二三。
面对不得志,我们还是要少一些自怨自艾,多一些正面的思考和积极的尝试。
转载请注明出处:杜衡记
学语文.品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