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话匣子」北京九门
崇文门,又叫海岱门,谐音'哈德门'。崇文门是九门中的名门,才子进京赶考必经此门,所以称为“幸运之门”。明清时期,又在此设立税务司,崇文门又被称为“财富之门”。所有进城的货物,都要在崇文门纳税。
崇文门用来走酒车,当年运酒的车都是先进外城的左安门,再走崇文门上税进城。所以,民间卖酒的铺子好些招牌上写着“南路烧酒”。那意思就是说,我上过税了,我的酒是真酒好酒。
进了近代,崇文门几经炮火,直到1966年被彻底拆除。据说,拆城门楼子时候,发现楼体所用木料都是金丝楠木,这也验证了崇文门700多年历史的名门地位。
宣武门,取名自汉代张衡的《东京赋》,“文德既昭,武节是宣”。与崇文门相对应,形成了左文右武的格局。但与崇文门的高贵不同,宣武门人称死门。宣武门外是菜市口刑场,犯人上囚车,从宣武门出去,在菜市口问斩。在宣武门的城门洞顶上,还刻着三个大字儿:“后悔迟”。
不过也有不后悔的,宋朝灭亡后,一代名臣文天祥最后在菜市口被元朝统治者杀死。文天祥的诗歌还记得吧,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到了清代,戊戌变法失败后,谭嗣同在刑场上喊出了“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的豪迈遗言。这些都为宣武门平添了许多悲凉。
正阳门,也就是前门,九门中最高贵之门。正阳门在北京的中轴线上,往北是紫禁城,往南是天坛。正阳门因何而高贵,因为它走的是皇帝。皇帝每年出正阳门两次,一次是去天坛祭天,一次是去先农坛耕地。通过祭天和耕地,祈求这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正阳门是九门中保护最完善的建筑,城楼和箭楼都幸运的保留到了今天。不过,历史上正阳门可没少遭罪,好几次因为城门失火而重建。后来八国联军攻打北京,正阳门又被重炮轰击,最后被驻扎在城内的印度军队彻底烧毁。
可是,每一次毁灭又意味着重生,代表着国门的正阳门,就像坚韧的中华民族一样,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遭到哪些打击,最终都会涅槃归来。
关于正阳门,还有一个小故事。九门的牌匾中,唯独正阳门的门字没有钩。这是为什么?相传,明朝弘治六年,京城周边闹蝗灾。皇帝知道后,就想出宫去看看。不想刚出正阳门,飞来一大群蝗虫,惊魂未定的皇帝只好匆忙回宫。
没有实现体察民情的承诺,让弘治皇帝感觉很没面子,但又不想把责任归咎于己,他就对大臣说:“朕要出城门时,突然觉得有东西钩住了朕的龙袍,使朕没有出得城去。”大臣们听了面面相觑,皇帝接着说:“就是因为城楼门匾上有一钩,这一钩太不祥了。门嘛,就应该畅通无阻,怎么能有钩子呢?”自此,正阳门门匾上“门”字的一钩便消失了。
东直门,北京九门中最贫之门。在簋街的节目里,我们曾经介绍过,东直门外是一大片坟场,东直门内有好多棺材铺子,死人从东直门运出城下葬,所以有了鬼市和簋街。除此之外,东直门还往城里运木头运砖瓦。说到这,就要提东直门与建筑的不解之缘了。据说,北京九门中,最先修建的就是东直门。修建元大都时,忽必烈对工匠们提出严格要求:城门楼子九丈九,而且要楼上加楼。工匠们就选了一个偏远的地方,试着建造了一座城门,也就是东直门。忽必烈看了很满意,此后北京的其他城门便都以此为原型进行设计了。
内九外七皇城四,九门八典一口钟。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内九外七皇城四,都指的北京的城门。内九,内城的九门,分别是东直门、朝阳门,西直门、阜成门,正阳门、宣武门、崇文门,德胜门、安定门。外七,外城的七门,正南是永定门,还有左安门、右安门、广渠门,广安门、东便门和西便门。北京内城和外城加一块,形成了北京城特有的“凸”字型结构。“皇城四”指的是皇城四门,东安门,西安门,天安门,地安门。
九门八典一口钟”,主要讲的是明清时代北京城的报时工具和报时形式。我们很多人把时间称为“钟点”,其实钟和点是两个事物,钟和典都是报时的工具。北京内城九门上都挂着钟或者典,提醒百姓开关城门的时间,但是有八个城门楼子上挂的是“典”,一个城门即崇文门上挂的是钟,所以就有了九门八典一口钟的说法。
德胜门
上次说了北京的城门,内九外七皇城四,打今起,咱就详细聊一聊北京城门的故事。先说德胜门,德胜门在元朝叫健德门,明朝开国大将徐达攻入元大都后,改名叫德胜门。德胜门,出兵征战之门,寄语'德胜'二字。德胜门有“军门“之称,它是京师通往塞北的重要门户,明代永乐皇帝北征、清代康熙皇帝平定噶尔丹叛乱、乾隆皇帝镇压大、小和卓叛乱都是出师德胜门。
可以说,在明清两代,德胜门是北京城最重要的城防阵地。
安定门
安定门,元称安贞门。既然出兵走德胜门,顾名思义,收兵自然走安定门。有人说,那要是打了败仗怎么走呢?还是得走安定门,这次没胜下次再安定也不迟。实际上,安定门是运输大粪的通道,因为以前地坛附近是北京最主要的粪场。之所以说成兵车回城,其实是一种名称的雅化。
说来也巧,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通州八里桥失守后,英法联军毕竟北京城,首先攻打的就是安定门。10月13日正午,安定门陷落,英法联军从这里进了北京城。
朝阳门
朝阳门在元代称为齐化门。明清时期,南方出产的粮食都是走通惠河运到北京,到了通州以后,再装车通过朝阳门进城。所以,朝阳门是漕粮出入的城门,往来粮车络绎不绝,京城百姓的口粮基本均来源于此。因此,在朝阳门的城门洞顶上,还刻着一个谷穗儿。粮食进了朝阳门,就存放在附近的粮仓之中。朝阳门内的地名还有“禄米仓”、“海运仓”、“新太仓”等,那都是当年存放官粮的仓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