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方周易》系辞下(19):子曰:“知几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其知几乎?几者动之微,吉之先
声明:此译文由赵庚白原创,复制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直方周易》系辞下
【原文】子曰:“知(1)几(2)其神(3)乎(4)。君子(5)上交不谄(6),下交不渎(7),其知几乎。几者动(8)之微,吉之先见(9)者也。君子见几而作,不俟(10)终日。《易》曰:'介于石,不终日,贞吉。’介如石焉,宁(11)用(12)终日?断(13)可识(14)矣。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万夫(15)之望(16)。”
【译文】老师说:“知道事情的预兆他就是知识渊博的人,地位高的人与上级交往不献媚奉承,与下级交往不轻视怠慢。他还知道事情的预兆。事情的预兆是行动的细微迹象,是对事情吉祥结局的预先了解。君子了解到事情的预兆就开始行动,不等待,长久这样做。《易经》豫卦六二的爻辞说:“事先准备的意志坚决好比岩石,把事先准备当做大事长久坚持,官长做得正确。”事先准备的意志坚决好比岩石,安定时期就采用此策略长久坚持,肯定可以成为标志性人物。地位高的人既知道事物的细微迹象又懂得事物的彰显迹象;即知道事物柔弱一面又懂得其强盛的另一面,众人景仰。
注释:(1)“知”知道,懂得。《论语·为政》:“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2)“几”细微的迹象;事情的苗头或预兆。汉·袁康《越绝书·外传计倪》:“由此而言,进有退之义,存有亡之几,得有丧之理。”
(3)“神”指知识渊博或技能超群的人。王嘉《拾遗记·后汉》:“京师谓康成为'经神’。”
(4)“乎”语气助词。在陈述句末,表示论断、决断或终结语气。相当于“呢”。如:《道德经》:“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乎。”。
(5)“君子”古代指地位高的人。《孟子·公孙丑下》:“君子有不战。”《荀子劝学》:“君子博学。”
(6)“谄”谄媚,曲意迎合。《论语·学而》:“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7)“渎”轻慢,不敬。《左传·昭公十三年》:“渎货无厌。”
(8)“动”行动;为一定的目的而活动。《孙子·军争》:“故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合为变者也。”
(9)“见”观察;知道;了解。《谷梁传·僖公元年》:“是齐侯与?齐侯也。何用见其是齐侯也?”
(10)“俟”等待。《孟子·万章下》:“孔子君命召,不俟驾而行。”
(11)“宁”安定,平安。《尚书·大禹谟》:“野无遗贤,万邦咸宁。”
(12)“用”采用,采纳。《史记·秦始皇本纪》:“秦用李斯谋。”
(13)“断”肯定。柳宗元《封建论》:“周之事迹,断可见矣。”
(14)“识”标志。《论衡·问孔》:“明文以识之,流言以过之。”
(15)“万夫”众人,人民。《吕氏春秋·季秋纪·顺民》:“余一人有罪,无及万夫。万夫有罪,在余一人。”
(16)“望”景仰。《左传·襄公十四年》:“夫君,神之主而民之望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