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媳婚前每月给父母2000,婚后给一万,我不想让我儿子扶贫”
婚姻,总是要牵扯到孝敬老人这件事的。
对于孝顺,我认为合理的状态是在保证老人基本生活的前提下量力而行。自己条件好,那就多给父母一些,自己要是条件差,那就适当减少一些,不一定非得按照一个什么样的标准来执行。
但孝顺父母应该有两个原则:第一,要夫妻两个协商一致;第二,要双方父母一视同仁。
01
王阿姨的儿媳妇婷婷出身于一个工薪家庭,如今父母都已退休,每个月能拿六七千块钱退休金。而王阿姨和老伴是做生意的,每月能赚十几万。婷婷和丈夫晓伟虽然都只是在单位打工,但是收入不低,婷婷年薪将近20万,晓伟年薪百万。
可以说,这个家庭应该算得上幸福美满的。但是有一件一直困扰着王阿姨的事,让她心里很是不痛快。那就是儿媳妇每个月坚持给她和亲家各1万块钱孝敬费。
王阿姨本身并不缺钱,亲家的条件却比他们差得多,所以王阿姨就觉得儿媳妇之所以坚持给她一万,是为了给自己父母那一万找个合理的理由。
于是她便多次跟儿媳妇提出,让她不要再给钱,可儿媳妇却说这是他们应该孝敬的,因为父母自己有钱那是父母的,他们给是作为子女的一点儿心意。儿媳妇的说法,又让王阿姨挑不出错处,她也只得把这份不满压在了心里。
王阿姨想着从自己儿子处着手,让儿子阻止儿媳妇,结果儿子也很不以为然,认为孝敬老人是应该的,他们有这个条件孝敬。
这件事就成了王阿姨心里的一根刺,想阻止又阻止不了,想放下又放不下。她越想越觉得自己憋屈,她说:“我儿媳妇工资比我儿子差那么多,她婚前每个月才给父母2000块,就是从跟我儿子结婚后就给一万,这不是拿着我儿子的钱去养她爸妈吗?我不想让我儿子扶贫。”
02
王阿姨的不痛快有没有道理呢?
我们的生活中,似乎有一个不成规矩的规矩,那就是婆婆总觉得儿子家的一切都是跟自己有关的,是有自己一份的。儿媳妇的吃穿用度,似乎都是从他们家支出的。
可事实上,一个家庭,首先是由夫妻组成的。也就是说,这个家庭中的一切事物或者空间或者财富,都首先是夫妻共有的,然后才跟家庭中其他成员有那么一点儿关系。儿媳妇的花费开销,那是用的自己家的,而不是用的婆婆家的(当然,啃老族除外)。
婆婆单纯地因为儿媳妇婚后给父母钱比婚前多,就认为自己的儿子是扶贫,对儿媳妇产生不满,甚至想要横加干涉,是没有道理的。
这件事只要儿子没意见,做母亲的就应该尊重他们夫妻的生活。父母需要明白,儿子结了婚,跟儿媳妇才是一家人,而跟父母,是属于两个不同的小家庭的。
03
再说王阿姨的儿媳妇婷婷,她其实并没有做什么过分的事。
我们知道,一个人有了小家庭,必然是要把小家庭放在首位的,但是以婷婷和晓伟的经济实力,每个月给双方父母各一万块钱用于孝敬,完全没有压力,丝毫不会影响到小家庭的运转,所以他们的做法应该是值得赞扬的。
婷婷给父母钱是跟丈夫协商一致的,而且双方父母也做到了一视同仁,这件事就是他们夫妻之间的事,跟婆婆并没有什么关系。
我反倒觉得,像婷婷这样的儿媳妇,已经是很知书达理的了。她没有因为自己娘家条件更差就会多帮扶娘家一些,而是给公婆跟给娘家同样多,从这一点上也可以看出,婷婷是真心好好过日子的,而不是那种一味帮扶娘家的扶弟魔式女人。
04
我们再来说说扶贫式婚姻。婷婷和晓伟算扶贫式婚姻吗?不算的。
所谓扶贫式婚姻,是指一方丝毫不顾小家庭的利益,一味帮扶自己的原生家庭,哪怕委屈自己的配偶、孩子,也不肯让父母兄弟姐妹受委屈。
在一段扶贫式婚姻里,如果自身经济条件又不是那么好,那么日子是很难维持下去的。我们一直强调不要把婚姻当成扶贫的手段,也是这个道理。因为结婚过日子,你是需要为小家庭负责的,而不是心里只有原生家庭。
但很显然,婷婷对双方父母的孝敬,并没有影响到他们小家庭的运转,没有因此而让他们的日子背上沉重的负担,她也并没有一意孤行,而是夫妻共同的意见。
通过他们的婚姻模式,我反倒看到了两个彼此相爱又懂感恩的年轻人幸福的样子。我也真的很希望,他们以及他们的家人,能够珍惜这份幸福。
结语:
电视剧《谁说我结不了婚》里面的田蕾说:“这美好的爱情里面为什么总有一个讨厌的婆婆。”这句话虽然有些过于武断,但也不无道理。我们的传统婚姻模式下总是很难避免婆婆的干涉,这就容易造成很多不必要的矛盾和隔阂,让婚姻减少了很多幸福感。
如果婆婆能够学会放手,至少,学会确立一个清晰的家庭边界,那么我想,儿子的婚姻,是会更加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