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江两岸观三桥
一江两岸观三桥
■何秋生
“老巷着墨痕,小桥越古今。田畴山做骨,胜境水为魂。”但凡到访过婺源的仙客,无不感叹婺源山灵水秀与文化气韵之美!不过如今每次回家乡小住时,最让我迷恋的还是家门口那条绿得醉人的星江河与河面上的文公、天佑和景观这三座大桥。
说到“桥”,在婺源或许绕不开坐落在清华古镇上闻名中外的“彩虹桥”。其实在婺源境内各个时期各色各样的桥很多,其中“板凳桥”、“石拱桥”“廊桥”和“三眼桥”较为常见。而始建于南宋(1129年)的“彩虹桥”,其历史比婺源建县要晚了六百八十多年。婺源的建桥史,最少也要追溯到隋文帝时代,也就是“徽派文化”的起源。所谓“徽派文化”其重要元素便是石雕、木雕、砖雕。而婺源的桥恰恰是融汇“三雕”于一体,是“徽文化”的缩影。
▲远眺婺源紫阳镇星江河上的景观桥
“翠色晴本近,长亭路去遥。烟气笼青阁,流文荡画桥”。历代文人墨客就婺源的桥,多有诗文传颂。而我对“桥”的理解,素来把他看作是一种文化的证明,更是智慧与力量的象征。“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八个字,就是很好的诠释。
桥就是用来渡人的。在我儿时的记忆里尤其对“板凳桥”和“石拱桥”印象最深。因为几十里山路的走读,路上山重山水复水,都得靠这些“板凳桥”或“石拱桥”来渡过,以至四十多年前将我渡出大山。不过今天的回乡路上,儿时记忆中的那些“板凳桥”“石拱桥”已经所见不多了。因为柏油马路碾过了石板路,钢筋混泥土代替了木头与石头,连同儿时大山里的记忆也已难寻踪迹。
▲婺源境内目前为数不多的木制板凳桥
随着年龄日长,思乡情结越浓,索性想到在县城找个有山有水的地方寄放乡愁。于是,十几年前,知心的战友帮我找了个好位置,就在紫阳镇星江河畔景观桥头,买了一套景观房,左边有山右边有水,倒也怡情舒适。
说到县城紫阳镇,据考,唐开元28年婺源建县,县治设在清华镇,后迁至弦高镇又叫蚺城,也就是今天的紫阳镇。什么时候起名“紫阳镇”的,我没作细考。不过可以肯定,之所以更名为“紫阳镇”,一定与南宋大理学家朱熹有关。因为这位政治家、理学家、哲学家、诗人,别号“紫阳先生”,祖籍就是婺源。“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据传这首七言绝句《观书有感》,就是朱熹当年在此(今天的“熹园”)游学时即兴而作。
“古来存圣迹,从此识前贤”。学会挖掘上祖资源,端好文化遗产“饭碗”,这是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学会的一大聪明壮举。像婺源这样钟林毓秀之地,更是被运用得淋漓尽致了。
▲坐落在清华古镇建于南宋时期的彩虹桥
扯得有点远,我们还是说“桥”。山缺水则无韵,水因桥而鲜活。走在婺源境内,你就会发现,山光水色与各色桥体共同构成的美景融化在游人眼里,使得婺源这块宝地更加生动起来。“泉声喧后涧,虹影照前桥”就是很好的说明。今天星江河上的文公大桥、天佑大桥与景观桥,便是紫阳人的一种骄傲。
其实老紫阳人都知道,星江河上并不只有文公大桥、天佑大桥、景观桥这三座大桥,另外的“东门大桥、西门大桥、武口大桥”等三座大桥,也都飞驾在蚺城域内的星江河上。但如今站在一江两岸,尤其是站在景观桥的步道或瞭望亭上,能一览无余且最为壮观的,当属景观桥、文公大桥和天佑大桥了。其他的三座大桥,要么由于岁月的打磨已褪去往日的光华,要么时代的列车跑得太快,早被淹没在周边一片片徽派建筑的楼宇之间。
……
▲近年重新修建的紫阳镇星江河上的天佑大桥
清晨晨练,我从家门口的景观桥头出发,沿星江河北岸而上,绕过文公大桥,顺势沿星江河南岸而下,再绕过天佑大桥,回到景观桥头“秀水华庭”小区。不论是景观桥、文公大桥还是天佑大桥,每当站在桥面步道靠着栅栏俯瞰脚下清洌洌的星江河,微风中,河面波光涟漪,倒影在水中的桥体,轻轻摇曳舞动,那婀娜多姿的桥体与长廊,恰似嫩柳池边初拂水的杨玉环,十分妩媚动人。若是文人墨客来观“三桥”,我想最吸引他们的,肯定是廊亭廊柱上的楹联妙句与气势恢宏的书法大观。“天佑襟怀春不老,文公笔墨夜生辉”、“水自星源朝海去,山从鄣岳抱城来……”仔细瞧瞧廊柱楹联落款的大名:“方跃明”、“黄兴林”、“黄红灯”……都是我熟悉的好友,也都分别是国家作协、书协的会员。这些美文墨宝,更是为这座小城添上了点睛之笔……
▲婺源紫阳镇星江河上的文公大桥
“桥横水墨寄乡愁,月影清泉送情歌”。夜间的紫阳镇是一座不夜城。一江两岸三桥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星江河仿佛就是一张巨型魔镜。夜幕下的天佑大桥、文公大桥和景观桥,进入了最耀眼的时刻。天上一轮明月,明月下一道五彩缤纷的彩虹。彩虹下的水面上,又是一道彩虹与一轮明月交辉相映,时而变幻色彩,魔幻一般,实在是勾人魂魄。桥上的每个廊亭中,吹、拉、弹、唱,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快板、相声、数来宝,评书来段《捉放曹》;越剧、徽剧、黄梅戏,现代京剧《红灯记》……这座小城里人们的幸福感、获得感,都尽显在夜间灯火辉煌的文化广场与三座大桥上。
紫阳沐山川,天佑故乡人。“三桥”点亮了一江两岸,也点亮了紫阳镇这座小城。
……
▲清晨的星江河畔景观桥下,红男绿女们舞动杵子,捣衣声中云飞扬
从紫阳城返沪的那天早晨,我自驾坐骑缓缓驶出车库,右拐几步便上了景观桥。车在景观桥上穿行,穿行在一江两岸的巨幅山水画里。车窗外的文公大桥与天佑大桥,如同整齐列队左右两侧的乡亲,在夹道目送游子的又一次远征……车从北岸驶向南岸,看着景观桥和一江两岸从后视镜里慢慢远去,我这颗心好像被一根无形的线紧紧地拽着,于是我忽发奇想,吟起诗来——
回望蚺城星江河,长亭深处故事多。
一桥穿越游子梦,明日他乡不蹉跎。
……
注:①文公大桥,取自朱熹,别名朱文公。南宋大理学家,祖籍婺源;②天佑大桥,取自铁路之父詹天佑,祖籍婺源。
▲婺源历史悠久的石质板凳桥
▲每一座大桥上都建有徽派式建筑的凉亭,供游人观光休闲
▲这些凉亭廊柱上,镌刻着当地秀才们创作的楹联。这是一座有文化底蕴的小城
▲夜幕下的天佑大桥,给当地居民和游人带来无尽的欢乐
▲作者 何秋生,笔名 秋声。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籍贯婺源。出版有《兰花岛》、《送你一片艳阳天》、《这方水土那方天》、《雪夜篝火》等散文、报告文学集。先后获得建国四十周年文学奖、上海作家优秀作品奖等五十余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