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龙乡】水洗《澶渊之盟》之二:宋辽《澶渊之盟》是在澶渊签订的第四次盟约
☀ 定期推送厚重濮阳、文化新看点、濮阳人物、历史点滴、图说龙乡等诸多优质内容,专业微信平台、特色文化内涵!关注我们妥妥没错!
必是精品
文化龙乡
一一看到题目或许有人会一头雾水,但宋辽《澶渊之盟》确系有史可查的在澶渊签订的第四次盟约,下面为大家把前三次会盟简单介绍一下。
第一次会盟
一一据《春秋》:“鲁襄公二十年(公元前553年)夏六月庚申,公会晋侯、齐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莒子、邾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于澶渊,齐成故也。”
一一《左传》亦记载:“夏,盟于澶渊,齐成故也。”
一一这一次会盟的原因是“齐成故”,啥意思呢?意思是为了与齐国和解的缘故,由于晋齐争霸,周边国家身受其害,特别是鲁国受齐国欺负最为厉害,都得了“恐齐症”,于是就联合晋、曹等国对齐国进行了讨伐,获取了部分土地,卫国孙林父也联合晋国对齐国发动了一场战争,原因不是为鲁国,而是在于齐国收留了卫献公。加上齐灵公在当年病死,国内争权斗争叠起,可以说内忧外患,既然齐灵公已死,各国就停止了伐齐,但鲁国对齐国可以说是“惊弓之鸟”,为了确保不被齐国再欺负,就派人到晋国去,让晋国帮忙,促成了公元前553年的澶渊会盟。
第二次会盟
一一《春秋》:“襄公二十有六年春王二月辛卯,卫宁喜弑其君剽。卫孙林父入于戚以叛。甲午,卫侯衎复归于卫。夏,晋侯使荀吴来聘。公会晋人、郑良霄、宋人、曹人于澶渊。”
一一《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47年)六月,公会晋赵武、宋向戌、郑良霄、曹人于澶渊以讨卫,疆戚田。
一一这一次会盟的目的是讨伐卫国,起因是卫国大夫宁喜弑杀了他们的国君卫殇公剽,并带人进攻戚邑的孙氏,孙林父就投到了晋国的怀抱,晋国为替孙氏抱不平,就派荀吴到鲁国计划召集诸侯讨伐卫国,于是就有了这一次澶渊会盟。会盟的结果是他们把占领的卫国西部边境懿氏六十邑给了孙氏。
一一《春秋》与《左传》记载稍有出入,《春秋》对赵武不加记载,这是由于尊重鲁襄公。对向戌不加记载,这是由于他到迟了。记载郑国在宋国之前,是由于郑国人如期到达。当时卫献公参加了会见。晋国人拘捕了宁喜、北宫遗,让女齐带了他们先回去。卫献公去到晋国,晋国人抓了他关闭在士弱家里。
第三次会盟
一一《春秋》:“襄公三十年(公元前543年),…晋人、齐人、宋人、卫人、郑人、曹人、莒人、邾人、滕子、薛人、杞人、小邾人会于澶渊,宋灾故。”
一一《左传》:“为宋灾故,诸侯之大夫会,以谋归宋财。冬十月,叔孙豹会晋赵武、齐公孙虿、宋向戌、卫北宫佗、郑罕虎及小邾之大夫,会于澶渊。既而无归于宋,故不书其人。
一一第三次会盟是为了组织慈善捐赠,原因是该年五月宋国发生了大火灾,烧死了宋伯姬(鲁宣公之女),七月鲁国派大夫叔弓到宋国参加了宋伯姬的葬礼。各诸侯听说了这件事,想凑个份子,送点财物安慰一下宋国,就发起了这次会盟,结果光喊了几个口号,没下文了,这种没有信义的行为,让后人耻于这次春秋之盟。以至于到了北宋大文豪苏轼就写了篇文章《会于澶渊宋灾故》来议论这件事,其实有影射对比北宋景德《澶渊之盟》之嫌。
一一另外,在唐李贤注解版《后汉书》中有:“杼秋故属梁国,有澶渊聚。《左传》襄二十年‘盟于澶渊’。”之说,其实是错误明显之语,古代会盟地点的选择要离各国都方便的地方,卫国基本在各诸侯国包围的中心,这就是为啥春秋时期有10多次都选择在卫国地面上进行会盟,而杼秋(当时不叫这个名字)的位置比宋国的都城商丘还偏东南,在安徽地界。从现在的地图上直线距离到卫国也至少200公里,更别说晋国了,依当时的交通状况,这种会盟几乎不可能,所以在高士奇所著的《春秋地名考略》中写道:“再按后汉志,沛国杼秋县有澶渊聚,刘昭亦引春秋在今徐州萧县界,此悮(同误)也。”
一一宋辽《澶渊之盟》换来了100多年的和平稳定局面,从客观上也促进了北宋文化方面的大发展大繁荣。
植根濮阳文化,学文化、聊文化、品文化。
深耕龙乡故事,看故事、听故事、写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