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玉《红山石》

作者简介:
艾清祥,笔名艾轻翔、心浪海洋。1953年生于赤峰市克什克腾旗。赤峰四中语文教师,赤峰市作家协会会员,现已退休。有小说、诗歌、散文、论文散见于全国各地报刊。

磨玉《红山石》

 艾轻翔

《红山石》创刊号
当新世纪的朝阳发出第一道曙光的那一天(2000年1月1日),赤峰四中红山石文学社诞生了,社刊《红山石》是文学社献给新世纪的第一份礼物。
小荷才露尖尖角
 
学校要成立文学社,师生们热情都很高,人人摩拳擦掌,踊跃报名。我们规定了入社的要求,每一位学生加入的时候都要带上一件礼物,就是为社团拟一个刊名。当时收到几百个,如:希望、青春、星河、山野、塞外、小草、紫屏书香等等;在语文教研会上对这些名字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对每一个刊名都进行了认真仔细的推敲,为了一个名字,甚至都从它的造字法谈起,对它的诠释和论证竟有几千字之多,最后经过反复比较斟酌,定为《红山石》。因为我们给社名定的基本要素是:既要有时代气息,又要有本地色彩:一是红山文化系中华民族文明的源头,我们身处其地,这也是得天独厚的地利,在红山区教育界赤峰四中是重点校,所以我们用“红山”命名是理所当然;二是取其基础石的含义,有红山做基石,会耸立起摩天大楼!
刊名确定之后,又出现了题写的问题;大家提出了各种方案,有的说叫学生写,有的说让老师写,有的说找领导写,有的说请社会名流写,在语文教研会上各说不一,最后我们统一了意见,从毛泽东诗词里摘出这几个字。第一任文学社社长关文英同学在数九隆冬,顶风冒雪多次跑了大小书店与书摊,最后在亲戚家,找到了一本手写体《毛泽东诗词》,于是“红山石”这三个遒劲豪放的大字在社刊上闪亮登场。我们又找来了红山的图片作为创刊号的封面,请校长隋连声、书记陈诠、政教主任张桂生题了词,问世之后,赢得了一片赞扬!
《红山石》是一个精彩的世界,我们开辟了30多个栏目。除小说,散文,诗歌三大体系之外,还有侧重表现心理活动的“小小心虫”,有表现思想感情的“真情告白”,有侧重学习方法的“学子技巧”,有侧重宣传优秀学生的“校园之星”,有奇思妙想的“梦幻工厂”,还有同学们喜欢的“现代兵器”等等;这些栏目丰富多彩,给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广袤的空间,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
 
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红山石》的文章既有阳春白雪,又有下里巴人,尤其重视学生作品的清新与纯正,我们坚信,今天的丑小鸭或许就是明天的白天鹅。
我们在教学楼一楼设置了投稿箱,不仅方便了文学社成员进行投稿,也利于其他学生投稿。我们有一套有条不紊的编审程序,编辑部主任将稿件分门别类分送到相关栏目,栏目主编将稿件分给组内成员传阅,力求让本栏目每个成员都审阅一遍,这也是一个学习与交流的过程;然后每人签署上意见,再交到总编那里,总编汇总审阅完毕之后再交给顾问委员会,顾问委员会是由全体语文老师组成,老师审阅,定稿,然后才能刊登。《红山石》深化了课堂改革,很多语文教师把《红山石》引入了课堂,作为校本教材,深受学生欢迎,学生学习语文课本多是被动的,听课气氛比较沉闷。《红山石》当教材却大不一样,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呈现出一种高度的兴奋,瞪大眼睛从一篇文章的错别字挑起,毫无顾忌!这个词不生动形象,应该换一个什么词;这个句子太平淡,应该换一种说法;这开头和结尾不够精美,一时间就能想出十个八个的;这个角度还不新,更新颖的是这样;这个标题太平淡,这样的题目才亮丽!总之,从字词句到篇章,从形式到内容,同学们都表现出了饱满的精神和高涨的热情,开发了学生的智能,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体现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的主人。
有的班级举行了作品讨论会,主题是“王帅与杜书妍”,有的同学说,读王帅的作品,就像走入了春光明媚的田野,让人心旷神怡;看杜书妍的文章,就像步入了富丽堂皇的宫殿,让人目不暇给。还有的语文课,请作者谈体会,从构思到行文,学生了解了整个创作过程,受益匪浅。课本上的名人文章,学生只能敬而远之,很少动脑思考,即使有所疑问,也不敢说,思维是定式的。《红山石》的文章是我们自己的,敢说敢批评,课堂教学焕发出了生命活力,课堂气氛充满激情,这是真正的开拓,思维在自由地驰骋,这不仅仅是学习了写作,语文的一系列知识都得以提高,对提高语文成绩功不可没。不必说有的班级两人一本或人手一册,也不必说《红山石》怎样深受学生喜欢,爱不释手,更不必说有的同学考上了大学,仍心系《红山石》,还在以某某大学大学生的身份往《红山石》投稿,可见《红山石》已深入人心!
学生自己写自己的生活,他们的语言更会深入到同学们的心灵,比如在《寸草春晖》一文中,一个学生写她到母亲工作的小作坊去,“然而,眼前的一切,使我无法相信。那是一间小小的屋子,里面黑漆漆的,阳光只能从木板缝隙中照进来,空气夹杂着木屑与尘埃,伴随着机器的轰轰声响;我努力睁大眼睛,费了半天劲儿才看见在角落里干活的母亲,她弯着腰。母亲生活在农村,从小就下地干活儿,落下了一身的病痛,在这样恶劣的条件下,她是怎样承受的?我不忍心去看母亲,夺门而逃,泪水一涌而出……可怜的母亲!伟大的母亲!为了我,为了我们一家人,你是这样的面对生活,我不知将来应该怎样回报你啊……”,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第四期的封面人物是张乐天。张乐天当年考上了清华大学,文学社采访了张乐天的班主任成文力老师,以《天骄之路》为题报道了张乐天的学习经验,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有的同学在日记中写道:“我将《红山石》第四期封面人物剪下来,贴到墙上,为的是每天都能看到清华骄子,张乐天激发了我的斗志,激励我去实现宏伟目标!”张乐天当年考上了清华,它代表了四中学子的风貌,体现出了我们四中人的精神——拼搏向上。
张乐天

 

 
万紫千红总是春
我不知道《红山石》是怎样出的名,我只是记下了在她的成长中,《中国校园文学》主编周祥先生亲自为她题了词,上海《萌芽》杂志社主编赵长天先生为她题了词,《红山晚报》副总编刘玉琴女士为她题了词,《红山晚报》副刊部主任李文宏女士为她题了词。赤峰电视台的乌凤军先生和红山晚报的孟凡珍女士为各栏目主编进行了专题辅导。小小的《红山石》得到了社会名流如此器重,尤其是得到了《红山晚报》的主编和编辑们的青睐,更激发了同学们的创作热情!
赤峰市和红山区两级教研室给予了极大的关怀和支持,在校内,校长们高度重视,政教处、教务处大力支持,学校全体教师给予了热切的关注。全体语文教师既是顾问,又是编辑,他们都牺牲了很多的休息时间,为文学社组稿审稿,指导学生修改文章,默默地无私地奉献着。诗人垄青(乔国煜老师)为文学社成员举行了讲座,主题是“烈火中的金凤凰”,激发了学生们的写作热情。赤峰文化名人蔡集成老师经常指导学生如何创作,授予他们写作方法。书法家聂凤舞老师在学校图书馆工作,是红山石文学社的总管,忘我工作,令人钦佩!众人拾柴火焰高,土帮土成墙,人帮人成王。文学社在众人的扶持下,花开祖国大地。《红山晚报》以《一个钟爱缪斯的女孩》为专题报道了杜书妍同学的创作;以《校园小作家》为专题,向社会推出了王帅同学;又以《校园文化的一朵奇葩》为专题,介绍了红山石文学社。随着红山晚报在全国的发行,我们的红山石文学社和她的小作家们迈出了校门,走出了赤峰,冲向了全国。
多少年来,小作家们经常向《红山晚报》投稿,晚报成了红山石文学社的家园。真的,我非常感谢《红山晚报》的主编和编辑们,倘若没有你们的浇灌,《红山石》的幼苗就不会成长;倘若没有你们的关爱,就没有《红山石》的拓展;倘若没有你们的青睐,就没有《红山石》的未来!你们栽培了株株幼苗,又促其茁壮成长!翟雷同学的《目视前方》发表在四川的《中学生读写》上,王颖同学的《日记》发表在湖南的《纯情岁月》上,王帅的《怡然人生》《创意老妈》《相思农场》《木棉的童话》发表在长春的《中学生博览》上,王洋的《不得不说》发表在陕西的《同学》杂志上,杜书妍的《冥泪》发表在新疆的《少女天地》上……这些文章思想纯文笔好,在国内一展才华,这些小作者经常收到全国各地的读者来信,相互交流与探讨。
那几年,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掀起了一阵阵狂潮,在北大,清华,复旦,南开等十所全国重点大学和《萌芽》杂志社共同举办的第三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上,赤峰四中红山石文学社总编辑杜书妍同学捧得了大赛高三组一等奖,全国一等奖只有20名,而且她是内蒙古地区唯一的一个。红山晚报专门做了报道,她为赤峰、为内蒙古争得了荣誉。
杜书妍
红山石文学社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在赤峰城区,影响很大,各校学生纷纷来稿,如二中三中六中七中八中十中十一中和桥西中学等,有的稿件还来自于锡林郭勒等外盟市和江苏等省份,这增强了文学社的吸引力与凝聚力。《红山石》是赤峰四中对外的窗口,我们要让这扇窗子明亮闪光,我们抓住机遇,加强宣传,有一次赤峰市教育系统素质教育大会在赤峰四中召开,我们赠送给与会者每人一本《红山石》,自治区教育教学能手大赛在赤峰四中举行,我们也赠送给与会者每人一本《红山石》,与会者交口称赞;内蒙古自治区所有的学校都有我们的《红山石》,从而提高了我们赤峰四中的知名度。
李晓凌老师,代表红山石文学社赴浙江参加全国中学生文学社团第九届年会。在此次大会上,我们红山石文学社加盟到了全国文学社联合会中,在全国范围内交流了我们的刊物;我们的红山石走向了大江南北,在此次大会上学到了很多办社经验,从社团活动到社刊出版,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闻,对我们的社团活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我们的文学社,得到了家长们的大力支持,郭光敏家长给我们送来了审稿单,关文英家长为我们寻找资料,杜书妍的家长为我们联系印刷,韩剑任现金会计,她的家长帮助我们建账,哪怕是几元钱也要当天存上。一开始的印刷费是学校支付,后来《红山石》不断发展壮大,我们成立了发行部,温静同学任发行部主任,把工作搞得风生水起,在校园内外进行出售,用这些钱支付印刷费用。可见,《红山石》当年有多么红火,名声鹊起,风头无两,风景这边独好!
二十年过去了,弹指一挥间!当年的情景仿佛就在眼前,红山石文学社的社长、副社长和各栏目的主编换了一届又一届,薪火相传,这把火越燃越旺!这些“领导层”的同学高一高二在红山石文学社任职,到了高三就开始去忙高考了,然后再从高一高二选拔接棒者。当时,都是十六七的少男少女,而今都已人到中年,不知你们是否还记得当年为《红山石》燃烧的青春;写稿组稿,不辞辛劳,那种废寝忘食的精神着实让人感动!我认为,没有你们的无私,就没有《红山石》的问世;我以为,没有你们的热情,就没有《红山石》的昌盛;我总想说,我代表赤峰四中语文教研组向你们真挚地说一声:“谢谢!”,尽管这一声“谢谢”迟到了二十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