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论语滋味长21

(一)微言大义

写了很多,但寻思寻思又都删了,免得麻烦。

所谓微言大义近似规避“禁用词”的职场黑话。

孔子之后,儒道八分。

用熊十力的话说,儒道至少分为:大道之儒与小康之儒。

大道之儒是变革之儒,其学启民智但难容于世

小康之儒是扶龙之儒,其学维护统治固化阶层

大道之儒的变革思想被小康之儒不断篡改、伪造。

所谓微言大义如今也只剩下了只言片语。

汉·刘歆《移书让太常博士书》:“及夫子殁而微言绝,七十子卒而大义乖。”
《汉书·艺文志》:“昔仲尼没而微言绝,七十子丧而大义乖。”

(二)宪问 第十四

14.1 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

这段讲“耻”。

与前文“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对照看。

第一个谷理解成进退维谷的意思则和前文意思相同

第一个谷理解成粮食俸禄则也能通事理。

第二个谷是粮食俸禄的意思

子思问孔子什么是“耻”?

孔子说,不问世道好坏,一门心思赚取俸禄是可耻的。

14.2  “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这段与前文“刚、毅、木、讷、近仁”对照看。在讲修好心不是压抑人性。

“能做到不好胜、不自夸、不埋怨、不贪心,是不是就可以称得上是仁了?”

孔子说:“能做到这些会压抑人性,能不能达到仁我也不知道。”

14.3 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这段讲士应为公,不应怀私。

孔子说:“士如果追求一己之私的话,那他不是合格的士。”

14.4 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这段讲处世之道。

孔子说:“政治清明,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政治昏暗,做正直的事,说谨慎的话。”

14.5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这段讲的是思维与行为的根与本。

知识点:互文

孔子说,有仁德之心的人一定有勇气仗义执言,有勇气能仗义执言的人未必有仁德之心。

14.6 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这段借问与不答,点出孔子文字游戏的微言大义。

谈羿与奡,不谈谋逆而谈射箭与荡舟

评禹和稷,不评功德而评种植与劳作

与前文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对照看。

南宫适问:“羿善于射箭,奡能够荡舟,都是很有本事的人,最后却都不得好死。禹和稷都亲自种植庄稼,辛苦劳作,却得到了天下。”(微言)

孔子没有接着此话题接着谈论。(大义隐)

等南宫适出去后,孔子说:“南宫适这个人人品好啊(君子)!这个人心术正(尚德)呀!”(大义显)

14.7 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

这段讲的是仁者(领导力)=仁心(决策力)х仁迹(执行力)

孔子说,君子有仁心但如果没有仁迹的话是达不到仁者的境界的。

孔子说,小人没有仁心,哪怕伪装的仁迹再大也是达不到仁者的境界的。

(君子求道,小人谋利)

14.8 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

这段还是在论心与论迹。

孔子说,爱一个人,能不为他操劳吗?对一个人忠诚,能不付出行动教导他吗?

14.9 子曰:“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

这段讲颁布政命之道。

知识点:互文。

孔子说,颁布政命需要四个步骤:起草、讨论、修改、宣传。

14.10 或问子产。子曰:“惠人也。”问子西。曰:“彼哉!彼哉!”问管仲。曰:“人也。夺伯氏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

这段借着人物点评,还是在讲心与迹。

有人让孔子评价子产为人怎么样。

孔子说:“子产是一个惠爱其民的人。”

让孔子评价子西为人怎么样。

孔子说:“他呀!道不同,不给予评价”

问管仲怎么样。

孔子说:“为官有方啊。他夺了伯氏三百户的封地,使伯氏只能吃粗茶淡饭,但到死都没有怨言。”(微言管仲之功)

14.11 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这段讲物质文明在先,精神文明在后。与前文富之教之对照看,

孔子说,缺衣少食的人如果不跟人争可能就饿死了,所以让一无所有的人不去争很难;衣食无忧的人,拿出一点给人并不会影响自己的生活,还可能收获名誉和他人的感激,所以让富人不骄傲就相对容易。

14.12 子曰:“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

这段讲雅望与政才:合适的人要放在合适的位置上。

雅望可以对照成管理型人才

政才可以对照成技术型人才

赵魏之国对照成规模成型的正规大型企业

滕薛之国对照成草莽创业的民营企业

孔子说,孟公绰这样有雅望的管理型人才适合在赵魏之国管理那些有政才的技术型人员。但如果孟公绰去了缺少政才的滕薛之国,只靠雅望是办不成事情的。

14.13 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这段在讲成人之道:长处外显之因是内修尚未到家。

子路问怎么可以称得上是成人。

孔子说:“好比你拥有臧武仲的理性,公绰的清廉,卞庄子的勇气,冉求的才艺,但你的言行举止仍能符合国家制度和社会规范,就可以称得上是完人了。”

又说:“退一步讲成人的要点所在,有利益的时候会先想是否会对其他人造成伤害,看见危险的时候可以献出自己的生命,人处困境还能坚持自己的志向,也可以称得上是完人了。”

太极宗师杨露禅对自己三个爱徒的评价:凌山善发劲,万春善刚劲,全佑善柔化。大家都以为这是杨露禅对自己三个爱徒的夸奖,其实杨露禅是点出了他们的毛病所在,善发劲儿、善刚劲儿、善柔化就是他们各自的毛病,说明他们还没有把太极拳练到化境。杨露禅擅长啥?他哪一点儿都不擅长!所以才成了一代宗师。当你没有长项的时候,才会没有短处,这样才能把太极拳练到化境。当你练出一点儿长处时,如果进一步把他扩大,那就是误入歧途了。

14.14 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公明贾对曰:“以告者过也,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子曰:“其然,岂其然乎。”

这段讲看问题的维度:要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孔子向公明贾咨询公叔文子的事情说:“听说公叔文子是一个不说、不笑、不取钱财的人,是真的吗?”

公明贾回答道:“这是传话之人的过错。文子他到该说时才说,因此别人不厌恶他说话;内心快乐时才笑,因此别人不厌恶他笑;合于礼要求的财利他才取,因此别人不厌恶他取。”

孔子说:“原来这样,看问题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啊。”

14.15 子曰:“臧武仲以防求为后于鲁,虽曰不要君,吾不信也。”

这段还是在讲迹是心之果。思维指导行为。行为反映思维。

孔子说,臧武仲带着人员逃跑后在外面建立好防御措施后才向鲁国国君求助。他嘴上说的不要挟国君。但行动的事实摆在那里。所以我不相信他说的话。

14.16 子曰:“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

这段还是在讲迹是心之果。

背后的典故是“天王狩于河阳”。晋文公以臣召君。

孔子说,晋文公尊王但是心态不对,齐桓公尊王心态就很端正。

14.17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这段讲一身之死的小仁与万民之生的大仁。

子路说:“齐桓公杀了公子纠,召忽自杀殉主,管仲没有死。”

子路问:“管仲是不是不仁?”

孔子说:“齐桓公多次主持诸侯的盟会,平息了战争,都是管仲的功劳。像召忽这样为了求仁而追随公子纠去死是小仁,像管仲这样为了万民之生而活下去是大仁。”

14.18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这段还是讲大仁与小仁。

子贡问:“管仲是仁者吗?齐桓公杀了公子纠,不能自杀殉主,还辅佐齐桓公。”

孔子说:“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匡正天下,老百姓到今天还受益。没有管仲,我们大概得吃糠咽菜、衣不蔽体了。难道像匹夫匹妇那样为了表忠心,找个山沟自杀还不为人所知吗?”

14.19公叔文子之臣大夫僎与文子同升诸公。子闻之曰:“可以为'文’矣。”

这段讲文道。与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对照看。

公叔文子的家臣大夫僎和文子一道做了国家大臣。孔子听说这事后说:“配得上他的谥号'文’了。”

14.20 子言卫灵公之无道也,康子曰:“夫如是,奚而不丧?”孔子曰:“仲叔圉治宾客,祝鮀治宗庙,王孙贾治军旅。夫如是,奚其丧?”

这段讲的是治国之略与治国之术的区别。

孔子对卫灵公评价之高绝不是无道之君的无道。

孔子说卫灵公没有治国之略。季康子说:“没有治国之略,国家为什么没有灭亡?”

孔子说:“卫灵公有治国之术,他用人尽其才,所以没有灭亡。”

14.21 子曰:“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

这段讲的是华而不实。

孔子说,说大话不脸红的人,很难办成事情。

14.22 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阵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三子!”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陈恒弑君的行为不受到制裁,就会被其他国家的权臣效仿,所以孔子才要郑重其事地请求哀公出兵讨伐,目的是为了防患于未然,结果哀公竟然让孔子去向和陈恒地位相似的季氏、仲氏、孟氏三家汇报,可以想象孔子的心情……

14.23 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

这段讲的是心欺与迹犯的区别。

心欺是常态

迹犯是常态量变后的质变

子路问事君之道。孔子说,不要欺骗他,否则欺骗的时间长了就会发生质变。

14.24 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这段讲君子与小人的区别,无贬义成分。

上达:形而上者谓之道

下达:形而下者谓之器

孔子说,君子追求的是顺应客观时势,小人追求的是利益关系。

14.25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这段讲的是学习的目的。

将所学配合自身,时刻体证之,实践之的是“为己之学”。

将所学仅看做是思想之余绪,记忆之资粮,粉饰自己,傲视于人的是“为人之学”

孔子说,古人是为了自己而学习,今人是为了别人而学习。

14.26 蘧伯玉使人于孔子。孔子与之坐而问焉,曰:“夫子何为?”对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

这段接着讲修心的重要性。

蘧伯玉派人探望孔子。

孔子让使者落座,然后问道:“夫子在干什么?”

使者说:“夫子想要减少自己的错误但是还没能做到。”

使者出去之后,孔子说:“夫子用的好使者啊,这个使者真是好使者啊。”

14.27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这段讲的是《艮卦》的止而不过。

孔子说,在什么位置上就干什么事,不要越轨。越轨容易出事。

曾子说:想要不做越轨之迹,要从修心上下功夫,要慎独。

14.28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这段讲的是心与迹,做的要比说的多。

孔子说,君子以说道做不到为耻。

言过其实就不诚信,失去信誉也就失去人脉。

14.29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这段讲君子之道。与前文14.13成人之道一样:长处外显之因是内修尚未到家。

结合其然岂其然看子贡说的夫子自道也。

孔子说,君子有三个发展方向:成为仁者、智者及勇者。可是孔子本人却忧国忧民、疑问不断、惜身爱命。

子贡说,老师有一颗忧国忧民的心,有一颗不断求知的心,有一颗居安思危的心,从这个角度看老师不是一个仁者,不是一个智者,不是一个勇者,那谁又是呢?

14.30 子贡方人。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

这段还是在讲长处外显之因是内修尚未到家。

方人:与人攀比,有竞心。

桓公少与殷侯齐名,常有竞心。桓问殷:“卿何如我?”殷云:“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世说新语·品藻》

子贡喜欢和人竞争。

孔子说,子贡有优点啊,我身上却有多种坏毛病,我天天忙着和自身的坏毛病苦战,想战胜它们。

14.31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这段还是在讲为己之学不要为人而学。

孔子说,学习的目的是提高自身的见识及能力,而不是为己之学为人学。

14.32 子曰:“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

这段还是在论心与论迹。指责别人过错一定要论迹。否则就是自身在欺心。

孔子说,不假设别人是否使诈,不臆想别人是否不诚信。凭借种种迹象能发现别人有使诈和失信行为。这样才是对的。

14.33 微生亩谓孔子曰:“丘何为是栖栖者与?无乃为佞乎?”孔子曰:“非敢为佞也,疾固也。”

微生亩对孔子说:“孔丘,你为什么这样忙忙碌碌呢?是不是要显摆你的聪明?”孔子说:“不敢显摆自己,是痛心社会问题得不到解决。”

14.34 子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

这段还是在讲长处外显之因是内修尚未到家。

孔子说:“人们称赞千里马不是因为它跑的快,而是因为它能为人所用。”

14.35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这段讲的是如何对待“会哭的孩子有奶喝”

德:心正眼直

直:行为符合规矩、规律

怨:人的利益受损时的情绪反应

有人问:用仁德去平息那些利益受损之人的怨气可以吗?

孔子说:那用什么去回报仁德之人的付出?

孔子说:用符合规则的行为对待那些有怨气的人,用仁德之心回报那些仁德之人的付出。

14.36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这段话要结合乾坤二卦看。

天知全在自知内,

自知全在上达内,

上达全在下学内,

下学全在不怨内。

上达:乾卦,仰望星空,思想要顺应时势。

下学:坤卦,脚踏实际,行动要客观公正。

孔子说,人要有自知之明!

子贡说,什么叫自知之明?

孔子说,不抱怨时势,不担忧现状。仰望星空怀揣梦想,脚踏实地公正处事,是由我决定的还是由上天决定的呢?

14.37 公伯寮愬子路于季孙。子服景伯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吾力犹能肆诸市朝。”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

这段话重点理解一个命字。

命:定数,在孔子眼中有六种定数,分别是天、地、国、家,天性,寿数。

天地国家天性寿数在小康之儒的解释中是不能人为去“谋化”的。

研究下明史中公伯寮从祀的命运,是否能看出王道之儒与小康之儒争斗及消亡的迹象呢?

公伯寮:在《史记》中是孔子的弟子。在《孔子家语》中没有他的名字。宋元以前公伯寮在孔庙陪祀位列24高位,明朝则请罢其祀位,将其赶出孔庙。

《明史》其从祀申党、公伯寮、秦冉等十二人宜罢,林放、蘧瑗等六人宜各祀于其乡,后苍、王通、欧阳修、胡瑗、蔡元定宜从祀。”

时贯疏中言:“莫尊于天地,亦莫尊于父师。陛下敬天尊亲,不应独疑孔子王号为僭。”帝因大怒,疑贯借此以斥其追尊皇考之非,诋为奸恶,下法司会讯,褫其职。给事中王汝梅等亦极言不宜去王号,帝皆斥为谬论。

公伯寮在季孙跟前说子路的坏话。子服景伯把这件事告诉了孔子,说:“您现在已经被公伯寮迷惑了,我有能力把公伯寮法办,在街头陈尸示众。”孔子说:“客观规律中的定数不是靠人力谋划就能改变的;公伯寮有能力影响客观规律中的定数吗?”

14.38 子曰:“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子曰作者七人矣。

这段话接着上段话的定数讲的,这里讲的是人能谋划的变数。与《微子篇》对照着看。

辟世:躲避乱世、躲避时势。(伯夷、叔齐)

辟地:躲避险地、不入危邦。(虞仲、夷逸)

辟色:躲避不好的脸色,怪罪。(柳下惠、少连)

辟言:躲避恶言、躲避坏人。(朱张)

孔子说,最好躲避乱世,其次不入险地,再次不深陷困局,再次躲避坏人。孔子举了七个人的例子。

14.39 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这段话是用微言显大义的一个例子。与前文四辟对照看。

知其不可而辟之 Vs 知其不可而为之

子路在石门留宿。第二天早晨,门官问:“从哪儿来?”子路回答:“从孔家来。”门官又问:“是那位知道做不到还要坚持去做的人吗?”

14.40 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子曰:“果哉!未之难矣。”

这段话又是用微言显大义的一个例子。与前文对照看。

知其不可而辟之的荷蕢 Vs 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

孔子在卫国,有一次正敲磬,有挑着草筐的人从门前走过。说:“听敲磬的声音,是有想法啊。”过了一会儿又说:“见识少啊!太固执了!不被人认可,只有自己一个人坚持是不行的。人生在世就应当像《诗经 匏有苦叶》所说,水深就深就垂衣缓缓过,水浅就提裙快快走。”

孔子说:“如果选择逃避问题,那就当然没什么难题了。”

14.41 子张曰:“《书》云:'高宗谅阴,三年不言。’何谓也?”子曰:“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君薨,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三年。”

这段话优势用微言显大义的一个例子。与前文“三年不改其道”对照看。

高宗谅阴:殷高宗守孝不发政令是微言。其大义是潜心观察,恭默思道。

子张说,《尚书》上说殷高宗守孝三年,不发政令是怎么回事?

孔子说,不只是殷高宗啊,古代人都这样的。君主去世之后,百官仍按照原先的政令管理国家。新君上任的首要任务时潜心观察,恭默思道。没有住够的调查,没有掌握实际情况,怎么能随意发布新的政令呢?

14.42 子曰:“上好礼,则民易使也。”

这段继续强调规章制度的重要性。

孔子说:“政府重视制度,百姓就容易管理。”

14.43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这段讲君子之道的三重境界。

子路来请教君子之道。

孔子说,君子之道在于为人处事不因人情世故而偏心,不因心头喜恶而怠慢。要按照社会规则及客观规律办事。

子路说,这样就达到君子之道了吗?

孔子说,再上一层的君子之道是能领导身边的人按照社会规则和客观规律办事。

子路说,这样就达到君子之道了吗?

孔子说,再上一层的君子之道是能让全天下的老百姓都按照社会规则和客观规律办事。尧和舜就是在忧愁怎么能实现这一目标。

14.44 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

这段讲的是对“贼”之道的包容性,与上段君子之道对照着看。

贼:破坏力

如果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按君子之道办事,那么这个世界还会是一个五彩缤纷的精彩世界吗?

孔子的发小原壤,张腿坐在地上等孔子。

孔子说:“你年少之时不善待兄弟,长大之后放浪形骸不守礼法,老到快死了还这样破坏礼法。“边说边用拐杖轻敲他的小腿。

14.45 阙党童子将命,或问之曰:“益者与?”子曰:“吾见其居于位也,见其与先生并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

这段讲的是由其迹观其心。与前文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对照看。

阙党的一个年轻人来向孔子传话,有人问孔子:“他是追求上进的人吗?”孔子说:“我见他坐在成年人的座位上,见他和长辈并肩同行。不是追求上进的人,是急于求成的人。”

(0)

相关推荐

  • 《孔子家语》第八章、致思| 儒家经典

    [农山言志] 孔子北游于农山,子路子贡颜渊侍侧.孔子四望,喟然而叹曰:「于斯致思,无所不至矣.二三子各言尔志,吾将择焉.」 子路进曰:「由愿得白羽若月,赤羽若日,钟鼓之音,上震于天,旍旗缤纷,下蟠于地 ...

  • 2020年中考后,来这里一起看《论语》万花筒?【读书课堂】

    <论语>为部编高一语文教材要求读的经典名著之一. 读书会拟于中考结束后不多久举行,具体待定.. ★ 目录 ★ 01 跟<论语>学人物刻画 02 跟<论语>学说话 0 ...

  • 再读论语滋味长01

    (一)前言 世间书籍皆是桥梁, 人间众生身处井中. 桥梁有长有短指引人生方向,井口有宽有窄开拓眼界大小. 放眼望,生猛的年代永远是以前而不是现在,因为时间的沉淀让我们有了机会对过往进行生猛的包装解读. ...

  • 再读论语滋味长02

    (一)井论 十年前,看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的演讲,讲述了生命中的三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关于如何把生命中的点点滴滴串连起来.--当你展望未来时,你不可能将这些片断串连起来,你只能在回顾过去时将他们串在一 ...

  • 再读论语滋味长03

    (一)观物观 以眼观物可取风,以心观物可识雅,以理观物可知变. (二)为政第二 2.1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此段为为政者画一个愿景讲--如何受人爱戴. ...

  • 再读论语滋味长04

    (一)论心与论迹 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论迹家贫无孝子 万恶淫为首,论迹不论心,论心世上无完人 (二)为政第二 2.5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 ...

  • 再读论语滋味长05

    (一) 1.12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字面翻译: 有子说,礼的作用啊,最重要的是让人心境安顺,处事自 ...

  • 再读论语滋味长06

    (一)圈定切割大小君 论语中谈论事情圈定在一起,无非天时的事.地利的事.人和的事. 把论语的事切割碎了品味下,只有大人的事.小人的事.君子的事. "大""小"& ...

  • 再读论语滋味长07

    (一)论管理 管理是一门艺术.开放的题目,开放的答案.管理没有绝对的对与不对,因所处位置的不同,着重点的不同,管理只有好与不好,适合不适合. (二)八佾第三 3.18 子曰:"事君尽礼,人以 ...

  • 再读论语滋味长08

    (一) 有心为善,虽善不赏 无心为恶,虽恶不罚 (二)里仁第四 4.1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里与乡里的意思是不一样的. <周礼·地官·遗人>:&qu ...

  • 再读论语滋味长09

    (一)观观不对观观对 观观不对:任何人的三观都不会完全一致的. 观观对:每个人的三观都是值得尊重的,不能用有色眼镜看待别人的三观. 世上没有真正的共情和感同身受.哪怕共同经历,人类的悲喜也并不完全相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