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登湖慢慢谈3
关于《绝望的泥潭》
此寓言出自英国传教士班杨的《天路历程》:主要内容是讲述“堕落者”逃出“毁灭之城”,遇十字架,成“基督徒”,访寻“天国”途中遇各种各色的人物(如,智仁勇、心慈、敬虔、无知、善杀、弱质……)、状况(如绝望的泥潭、浮华世界、疑惑城等)、危险与各种考验,战胜魔王……最终到达快乐天国的故事。
关于财富
《瓦尔登湖》:“Called by the Latins æs alienum, another's brass, for some of their coins were made of brass; still living, and dying, and buried by this other's brass; always promising to pay, promising to pay, tomorrow, and dying today, insolvent;Making yourselves sick, that you may lay up something against a sick day, something to be tucked away in an old chest, or in a stocking behind the plastering, or, more safely, in the brick bank; no matter where, no matter how much or how little.”
我感觉梭罗是用西方的例子翻译了道德经的注解:
生多藏于府库,死多藏于丘墓,生有攻劫之忧,死有掘冢探柩之患。
关于神性
因为文化的差异,人们总喜欢将Divinity翻译成神性。然后大谈特谈神性与人性、理性、兽性……之间的区别。
Divinity在我看来应当对等于中国汉字的“理”字。
“理”:字旁是玉,里是石头的纹理。玉取之于石,循纹理而得之。
理解,是石中取玉的描述。理会,理论,理清,理断,理...... 都是派生词。
玉石与纹路是先天的客观存在。解,会,论,清,断...... 是取玉于石的手段。
Divinity:自然的纹理,第一性,也就是英译汉所谓的神性。
人性、理性、兽性……取玉于石,认识Divinity的第二性。
古人随身佩玉,把玩玉石的初衷是:通过客观第一性(神性),锻炼主观第二性(理性)。用玉石的纹路,提醒自己为人做事要有脉络。
关于命运
《瓦尔登湖》:“Public opinion is a weak tyrant compared with our own private opinion. What a man thinks of himself, that it is which determines, or rather indicates, his fate. Self-emancipation even in the West Indian provinces of the fancy and imagination — what Wilberforce is there to bring that about?“
我赞同作者的观点:人的命运是由他的意识决定的。
可更赞同荣格的观点——人的命运是由他的潜意识所决定的。
更更赞同儒家先贤的观点——制心一处,无事不成。
(一)经济03
天真不复,灵觉不显,沉默的大多数过的就是这种日子。所谓顺从生活,其实是一种深入骨髓的认命。从城市到乡村,所有人都觉得穿得起貂儿皮衣就算过上好日子了,可以有勇气聊以自慰了。人们都这样认为并潜移默化地接受,用物质欲望的满足感来刺激没有盼头的生活。甚至连文体娱乐这些本该让人放松的节目里,都包藏着物欲刺激。辛劳一天的人们回到家中本该休息,可欣赏节目的时候看到了这些物质刺激,必然会在心头告诉自己,明天一定要加倍努力工作……可见,这些娱乐节目并不是帮助你休闲,而是督促你努力工作。请记住:智者不做没有盼头的事情。
请严肃的思考下:人生的首要目的是什么?完成它的必需品和谋生手段又是什么?它们看起来更像是这样的:人类之所以有心选择这样一种普通的生活模式去实现其首要目的——荣耀上帝,是因为对比其它的模式,他们更喜欢这一种。而且你们心里也明白,并没有什么选择余地。但是,睿智且生机盎然的大自然却始终记得太阳升起,万物刷新。我们要向自然学习,任何时候放弃错误的观念都为时不晚。无论多么古老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不经证实的道听途说就不能轻信。今天人人附和或默认是正确的,可能明天就会变成谬误,仅仅是个人见解的轻烟往往会被被舆论的力量吹为云雨转述成为田野洒下甘霖的事实。古人说不能做的事情,请亲自去验证一下,你会发现,其实你是能做的。古人在他们的生活环境里有他们的成就,今人在现今的生活环境下应有今人的作为。古人可能在使用新鲜的柴火保持火苗不熄灭;新人却在锅底下扔下几根干柴,火焰便以鸟儿飞翔的速度来到地球,正如谚语所说:气死古人。年纪优势并不能作为一种的资格去年轻人指路,因为活到老所获得的真知不见得比失去的灼见多。我们可以怀疑,即使最智慧的人,他的一生也不见得就掌握了什么生活的绝对真谛。从实际角度讲,老人对年轻人提不出什么十分重要的建议,他们把自己人生的种种经历,用个人见解上的偏见总结成人生经验,出于种种个人的理由,他们一直坚守着这些经验;其实,这些所谓的经验仅仅是老人们生活下去的信念,然后拿着这些信念当经验去和年轻人比较经验的多与少……我在这个星球上已经生活了三十多年,从长辈那里从未听过什么珍贵的忠告,连一般的忠告也寥寥无几。他们没有忠告我什么,也不能忠告我什么。这就是生活,一个我大部分场景都没有亲历的游戏,别人的游戏体验对我来说毫无价值。倘若我有什么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体验,哪怕反馈到我的导师哪里,他也会认为这些体验对他而言——毫无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