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音版《中庸》赏析(27)不可自用、自专

《中庸》赏析27)不可自用、自专

各位网友,《中庸》第二十八章,承接上章“为下不倍(背)”加以引证发挥。

作者首先引用孔子的话说:“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灾及其身者也。”所谓“自用”,就是自以为是,刚愎自用,凭自己的主观意图行事,听不得别人意见。所谓“自专”,就是独断专行。“反”字,在古代与往返的“返”字通用,这里指回复。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愚昧却喜欢自以为是,卑贱却喜欢独断专行,生于现在的时代,却一心想回复到古代去。这样做,灾祸一定会降临到他的身上。”这其中,“愚而好自用”的人,“贱而好自专”的人,都是缺乏自知之明,不自量力,又不安分守己的人,这两类人往往会招致灾祸,是不难理解的。值得注意的是,孔子对“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的人,同样表明了否定的态度。由此看来,随意给孔子扣上复古的帽子,是不恰当的。

接下来,作者就如何做到“为下不倍(背)”发表看法。“ 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不考文。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做礼乐焉;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焉。”这里的“议礼”,指议定礼仪;“制度”,指制订法度;“考文”,指考订文字规范。“议”、“制”、“考”三字,都作动词用。“车同轨”,指车子的轮距一致。“书同文”,指文字的字体统一。“行同伦”,指伦理道德相同。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不是天子就不要议订礼仪,不要制订法度,不要考订文字规范。现在,天下车子的轮距一致,文字的字体统一,伦理道德相同。虽然有相应的地位,如果没有相应的德行,是不敢制作礼乐制度的;虽然有相应的德行,如果没有相应的地位,也是不敢制作礼乐制度的。”

这里也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子思作《中庸》。”子思是孔子的嫡孙孔伋,大约生于公元前483年,卒于公元前402年。而“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的天下一统局面,是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才出现的,此时,距子思去世至少也有181年。因此,子思是不可能写出这样的文字的。由此也可知,《中庸》虽说是子思所作,但在其传承过程中,有些章节,例如“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这样的内容,却是秦代之后思孟学派的儒者所增加进去的。

再下来,作者又引用孔子的话:子曰:“吾说夏礼,杞不足征也;吾学殷礼,有宋存焉;吾学周礼,今用之,吾从周。”“夏礼”,是夏朝的礼制。“杞”,是杞国,传说周武王封夏禹的后代于此。“不足征”的“征”字,指验证,“不足征”就是不足以证明。“殷礼”,是殷朝的礼制。殷朝也就是商朝,历史上把盘庚迁都至殷到商朝灭亡这一段,也称为殷朝。“宋”,是宋国,商朝开国君主商汤的后代居于此地。“周礼”,是周朝的礼制。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谈论夏朝的礼制,夏的后裔杞国已不足以验证它;我学习殷朝的礼制,殷的后裔宋国还残存着它;我学习周朝的礼制,现在还实行着它,所以我遵从周礼。”

把这句话与孔子反对“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的态度联系起来,可以清楚地看出,孔子所主张的“克己复礼”,并不是要“开历史的倒车”,并不是“古之道”的“夏礼”和“殷札”,而是“今用之”的“周礼”。孔子还说过:“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意思是说,周朝的礼乐制度借鉴于夏、商二代,既有因袭,又有变革,是丰富多彩的,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是他解释自己为什么尊崇周礼的又一个原因,其中包含着他对历史演进中变与不变规律的深刻洞察。孔子对周礼也并非一切照搬,而是在尊崇周礼的基本前提之下,有“因袭”有“变革”。例如,夏朝的历法,是以立春之月为一年的第一个月,周朝的历法,是以冬至之月为一年的第一个月。很显然,夏历便于农业生产,孔子据此主张“行夏之时”(《论语·卫灵公》),这就是他对周礼损益的一个明证。

《中庸》强调君子要“素其位而行”,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承担自己应该担负的责任,安分守己,恪尽职守,既不越位,也不缺位。这其中就包含着“为下不倍(背)”的含义。“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焉”,就是作者对“为下不倍(背)”的进一步发挥。孔子属于有其德而无其位的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他所能做的,只能是如此而已。

附:

【原文】

子曰:“愚而好自用(自用:自以为是,刚愎自用),贱而好自专(自专:独断专行),生乎今之世,反(反:通“返”,回复的意思)古之道。如此者,灾及其身者也。”

非天子,不议礼(议礼:议定礼仪。议,动词),不制度(制度:制订法度。制,动词),不考文(考文:考订文字规范。考,动词)。今天下车同轨(车同轨:指车子的轮距一致),书同文(书同文:指字体统一),行同伦(行同伦:指伦理道德相同)。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做礼乐焉;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焉。

子曰:“吾说夏礼(夏礼:夏朝的礼制。夏朝,约公元前2205年——前1776年,传说是禹建立的),杞(杞:国名,故城在今河南杞县,传说周武王封夏禹的后代于此)不足征(征:验证)也;吾学殷礼(殷礼:殷朝的礼制。商朝从盘庚迁都至殷(今河南安阳)到纣亡国,一般称为殷代,整个商朝也称商殷或殷商),有宋(宋:国名,故城在今河南商丘县南,商汤的后代居于此)存焉;吾学周礼(周礼:周朝的礼制),今用之,吾从周。”

【译文】

孔子说:“愚昧却喜欢自以为是,卑贱却喜欢独断专行,生于现在的时代,却一心想回复到古代去。这样做,灾祸一定会降临到他的身上。”

  不是天子就不要议订礼仪,不要制订法度,不要考订文字规范。现在天下车子的轮距一致,文字的字体统一,伦理道德相同。虽然有相应的地位,如果没有相应的德行,是不敢制作礼乐制度的;虽然有相应的德行,如果没有相应的地位,也是不敢制作礼乐制度的。

  孔子说:“我谈论夏朝的礼制,夏的后裔杞国已不足以验证它;我学习殷朝的礼制,殷的后裔宋国还残存着它;我学习周朝的礼制,现在还实行着它,所以我遵从周礼。”

(0)

相关推荐

  • 论语:人而不仁(3-3)

    "仁"和"礼"都是孔子的重要思想.在古代宗法伦理社会,如何处理好二者的关系,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治理能力和水平,所以"仁"显得甚为重要. ...

  • 《中庸》注释(三十三)

    [原文]子曰:"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烖及其身者也."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不考文.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作礼乐焉 ...

  • 是可忍,孰不可忍

    ‍ ‍赏析 / 严勇.音频 / 张佳‍ ‍ 译文 (季氏)在庭院中,用八行列乐队奏乐舞蹈,这样的事都能忍,还有什么事不能忍呢? 赏析 "八佾舞于庭"的"佾",是 ...

  • 《中庸》注释(三十四)

    [原文]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过矣乎!上焉者,虽善无征,无征不信.不信,民弗从.下焉者,虽善不尊,不尊不信.不信,民弗从.故君子之道本诸身,征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缪,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 ...

  • 论语:雅颂各得其所(9-15)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周礼不复.孔子极度推崇周礼,"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时时缅怀周公所规范的礼乐制度,于是致力于订正礼乐,期望以乐正礼,恢复周公之礼. 子曰:"吾自卫反鲁, ...

  • 语音版《孟子》赏析(27)自暴自弃,岂不哀哉

    <孟子>赏析(27)自暴自弃,岂不哀哉 --第四单元 论涵养 第十四节 各位网友,今天,我们讲<孟子>系列第四单元的第十四节,节选自<离娄上>,孟子告诫人们要居仁由 ...

  • 语音版《中庸》赏析(32)学者入德之路

    <中庸>赏析(32)学者入德之路 各位网友,<中庸>第三十三章,大量引用<诗经>中的诗句,借以阐发作者的观点. 作者引用<诗经·卫风·硕人>说:&quo ...

  • 语音版《中庸》赏析(31)至诚之道

    <中庸>赏析(31)至诚之道 各位网友,<中庸>第三十二章,承接上章所言至圣之德,讲至诚之道.朱熹在<中庸章句>中说:"至诚之道,非至圣不能知:至圣之德, ...

  • 语音版《中庸》赏析(30)至圣之德

    <中庸>赏析(30)至圣之德 各位网友,<中庸>第三十一章,阐述圣人的品格及其深远影响. 首先,作者从五个方面概括了圣人的品格.其一,"聪明睿知,足以有临也.&quo ...

  • 语音版《中庸》赏析(29)圣人风范

    <中庸>赏析(29)圣人风范 各位网友,<中庸>第三十章,在对中庸之道方方面面进行理论阐述的基础上,转向实际,落实到一个具体的榜样上来,这就是孔子的风范. 作者说:" ...

  • 语音版《中庸》赏析(28)王天下有三重

    <中庸>赏析(28)王天下有三重 各位网友,<中庸>第二十九章,是对"居上不骄"的阐释和发挥. 作者开宗明义,提出国君治理天下的三件大事."王天下 ...

  • 语音版《中庸》赏析(26)大哉圣人之道

    <中庸>赏析(26)大哉圣人之道 各位网友,<中庸>第二十七章,讲学习圣人之道,进德修业的途径和方法.全文可分为三段: 第一段,对圣人之道的赞美."大哉圣人之道!洋洋 ...

  • 语音版《中庸》赏析(25)至诚无息

    <中庸>赏析(25)至诚无息 各位网友,<中庸>第二十六章,从天地运行变化的角度,阐述诚的功用.全文可分为三段: 第一段,天地之道,可以用一个"诚"字来囊括 ...

  • 语音版《中庸》赏析(24)诚者自成

    <中庸>赏析(24)诚者自成 各位网友,<中庸>第二十五章,是从人道的角度论述"诚",说明诚与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全文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