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研文章如何出彩
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必须具备能说、会写、肯干三大基本功, 其中“会写”是最核心的技能, 它是连接“说”与“干”的纽带, 是形成思想政治工作成果的基本手段。政研文章写得如何, 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工作最终成果的形成与质量的高低。
然而, 我们许多政工人员很少注重政研文章的写作, 或是片面地认为政研文章“枯燥晦涩, 千篇一面”。这种看法不仅是错误的, 而且会严重影响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深入开展。笔者在多年的实践中, 撰写、修改和编辑过大量政研文章和各种经验材料, 的确有一些政研文章难写, 读者也不愿看;但也有不少政研文章很精彩, 指导性和可读性很强, 对工作产生了很好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政研文章为什么会出现作者难写、读者难读、实践中难操作的现象呢?笔者认为是因为许多作者在下笔之前就犯了一些致命错误。
一是选题太庞大, 属著书立说之列。
不少人一提笔就是“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党建之路”“论国有企业党建创新工作”“如何加强和改进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等选题, 这完全是撰写一本论著的题目, 岂能用几千字的文章说清道明。选题之大, 犹如“老虎吃天, 无从下口”, 笔锋所到之处全是“空对空”, 所谈之事也只能“蜻蜓点水”, 阅读起来当然“空洞乏味”“晦涩难懂”。对这一弊病许多作者不仅不承认, 反而认为这是立意高、观点新, 是政研文章选题的应有之义。如果不纠正这种观念, 政研文章永远不会出彩。
二是标题太庸俗, 有现代八股文之嫌。
不论是报刊上还是各种研讨会、表彰会上的政研文章, 标题中多冠以“粗议”“浅谈”“试论”“浅议”等字眼, 似乎政研文章就应该这样, 否则就不是政研文章, 就不能体现作者的谦虚之态, 大有“现代八股文”的嫌疑。笔者认为, 这种粗俗的标题, 体现的是作者对自己的观点缺乏足够的信心, 没有旗帜鲜明的立场与见解;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读者不负责的态度和心态。试想, 类似这种标题, 在信息和知识爆炸的时代, 还有谁愿意去阅读它呢?即便是政工从业人员又有多少兴趣去“拜读”呢?
三是题材太陌生, 非本人所涉领域。
思想政治工作涉及学科众多, 有很强的专业性、理论性, 如果作者所探讨的领域不在自己的工作和研究范围之内, 或者对相关题材涉及不深、研究不透, 所写的文章就只会泛泛而谈, 或隔靴搔痒或纸上谈兵, 更谈不上因精彩而吸引人了。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况, 搞组织人事的人员大谈特谈宣传舆论工作, 搞人力资源的人员大谈特谈信访稳定工作, 搞共青团工作的人员大谈特谈纪检监察工作。笔者并不是说不能跨专业跨行业去探讨其他领域的工作, 但如果你对其他领域没有足够深的研究、没有深刻的接触与实践, 最好不要提笔去议论与探讨。如果非要去涉足或者有领导授意安排, 写出来的文章也只能是“浅谈浅谈、试论试论”了。
四是论述太浅薄, 有调研不深之嫌。
许多政研文章之所以读起来不精彩、令人乏味, 大道理、空理论、大话套话一大堆, 究其原因有四:一是作者所选题材和论点太过庞大, 论述起来只能浅尝辄止;二是题材虽小, 但非本人所学、所做、所干之专长;三是所提出的问题虽客观准确, 但缺乏合情合理的分析与解剖;四是作者提出了客观存在的问题, 也作了入情入理的分析, 但无法提出解决问题方式和方法, 或者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没有可操作性。这除了作者知识积累不够、选题调研不深之外, 还与作者社会实践、社会阅历欠缺有很大关系。
五是写作太呆板, 有板脸训教之嫌。
政研文章与其他类型文章相比, 显得十分严肃与庄重, 给人一种板脸训人的感觉。其实现实与理论并非这样, 政研文章是政工人员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 将在全方位、多层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中取得的一些新成就、新经验、新做法等上升到一定理论高度而形成的可供传播的文章, 它的写作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实践。从这一角度讲, 思想政治工作本身就是一项“润物细无声”“和风细雨”的工作, 围绕这项工作所形成的文章就应该吸引人、启迪人, 精彩可读、令人回味, 而不应该有呆板和训教之嫌, 这值得政研文章写作者警醒和反思。
那么, 政研文章如何出彩呢?如何让更多更好的思想政治工作成果、经验和做法得到有效推广与传播, 让更多的企业事业单位从政研文章中汲取营养, 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添砖加瓦, 这是广大思想政治工作人员需要认真思考的课题之一。笔者从事新闻宣传工作、企业政工工作多年, 认为政研文章要出彩, 吸引更多的人去阅读, 并对实际工作产生一定的启示与借鉴, 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一是文章选题要小且有根基, 切忌不着边际、高谈阔论。政研文章的选题一定要小且有根基, 这样才能有生命力和吸引力。政研文章选题涉及组织建设、舆论宣传、纪检监察、工会群团工作等方方面面, 即只要与思想工作有关的都可是政研文章的选题, 这给作者赋予了广阔的写作天地。然而就是因为这天地广阔, 作者的思维才容易成为脱僵的“野马”, 从选题到下笔“天马行空”, 无边无际, 落不到实处, 没有根基。
例如, 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文章, “试论如何加强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浅谈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党组织建设”等, 这样的选题十分宏大, 撰写出来的文章必然没有根基, 很容易高谈阔论。如果我们所撰写的文章具有独到的观点、可资借鉴的工作方法, 那么这样的政研文章就会生动精彩。笔者曾到一家国有企业就如何加强职工思想政治工作进行调研, 经过一番调研与思考, 笔者选取了一个既有工作特色角度与视角又比较小的工作作为选题, 那就是企业开展下岗职工宣传舆论引导并取得成效的内容, 这样一来文章的选题就变小了, 有了落笔的根基, 也就有了写出精彩文章的基础。因此, 笔者就以“舆论宣传:如何让下岗职工自谋自强”为主题撰写了一篇政研文章, 围绕国有企业职工为什么会下岗, 下岗后他们的心态怎么样, 企业就这种情况该如何开展宣传舆论引导, 如何在政策措施上加以强化等问题, 用了许多典型而有说服力的材料加以叙述, 有血有肉, 环环相扣, 给读者增添了阅读兴趣。该篇文章先后在《工人日报》等多家报刊显著位置发表, 反响较好。
二是文章的观点要一针见血、旗帜鲜明, 切忌遮遮掩掩、模棱两可。政研文章的观点不鲜明, 模棱两可, 主要是作者底气不足, 对调研对象了解不多、研究不透, 加上没有系统扎实的理论知识与阅历作支撑, 对调查研究出的结果、观点不能旗帜鲜明地作出判断, 就很容易出现模棱两可的观点和结论。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文章, “党建工作在任何时期都十分重要”“加强员工思想道德建设之我见”, 还有一种普通的文章模式, “浅谈 (试论、粗议) 国有企业党建 (纪检、宣传、监察、离退休、团建、工会、计划生育等等) 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或者'之我见’'有效探索’等) ”, 这些文章的观点并没有错, 但观点模糊、立场不明, 自然难以激发读者的兴趣与关注, 使文章成为“无病呻吟”“隔靴搔痒”的无效作品, 浪费了大量的精力和油墨。俗话说得好“台上一分钟, 台下十年功”, 只有“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下足调研功夫, 才能撰写出观点鲜明、直击要害、操作性强的政研文章。
笔者曾经撰写过两篇有影响的政研文章。一篇是在全国开展治理商业贿赂工作中, 笔者深入一家国企调研和思考而撰写的文章, 文章主题是“'管好自己’是治理商业贿赂的关键”。文章从为什么要管好自己, 如何才能管好自己, 管好了自己能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几个方面作了全面而深刻的阐述。该文不仅在多家刊物上发表, 还在某些政研成果交流会上获奖。另一篇是在全国大力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形势下, 笔者对一家国有建筑企业深入调研后而撰写的, 文章的主题是“用四化工作法破解农民工管理难题”。文章阐述了农民工管理的难点和关节点是什么, 针对这些难点和关节点企业采取了哪些行之有效的措施, 取得了哪些成效和成果几个问题, 该文不仅在全国政研会刊《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等多家刊物上发表, 还在重庆市农民工管理经验推广大会上交流, 获得行业政研成果一等奖。可见, 政研文章观点鲜明、内容扎实丰厚, 就会产生影响。
三是文章标题要显旨, 力求精彩响亮、通俗大气, 切忌含糊不清、平庸老套。标题是文章的眼睛, 标题响亮精彩与否, 直接关系到文章的成败与效果。拟写政研文章的标题应做到三点:首先是题文相符, 不能过于拔高, 也不能埋没亮点;其次是直奔主题, 充分揭示文章的思想和观点;再次是精彩吸引人, 能激发读者的阅读欲。然而, 许多政研文章的作者不注重标题的拟写, 要么是“浅谈××、试论××、××刍议、××初探”, 或者就是“关于××的探索与思考”“关于××工作问题之我见”, 虽说没有错误和缺陷, 但显得平庸老套。
当然, 也有许多政研文章的标题十分精妙。笔者对全国政研会刊《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所刊登的文章标题特别感兴趣, 读了标题就有阅读的欲望, 如《保持思想纯洁关键是“四个特别”》《微博时代舆论引导的挑战与对策》《企业重组重在文化融合》《打造“浮动国土”上的坚强堡垒》等。这些标题不仅浓缩了文章的内涵和精华, 而且精彩大气、朴实厚重。笔者对文章标题的制作有深刻的体会, 大凡在文章标题上下功夫的, 都会有好的成效。如笔者曾经撰写的有关国有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文章, 标题是“企业应成为全新人才观的'风向标’”;撰写的基层新闻报道和新闻队伍建设文章, 标题为“通讯员时代真的结束了吗?”, 撰写的企业如何加强宣传工作文章, 标题为“给舆论导向更好的导向”等。这些文章先后被中央省市多家刊物刊发, 收到了较好成果。
四是文章内容要翔实丰富、逻辑严密, 说服力强, 切忌以空对空、佐证不实。某些政研文章读起来枯燥乏味、空洞无物, 一个主要原因是引用和采用了大量名师大家、导师伟人的名言和观点。适当的引用可以增添文章的说服力, 但引用过多会让人乏味生厌, 味同嚼蜡。文章中选用的一些调研材料、客观事实等, 要么说明力、证明力不强, 要么关联性不够, 与所佐证的观点缺乏逻辑关系, 要么不够典型, 不具备代表性和广泛性。
笔者认为, 政研文章要具有可读性和说服力, 首先要对调研对象作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 运用新闻采访中“采十写一”的方法, 收集素材, 实地走访, 达到充分占有材料的目的;其次要系统学习、了解、掌握调研对象的相关背景知识、历史渊源、真实现状, 做到知根知底;再次在写作过程中要充分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说理, 做到有根有据、有理有节、循循善诱、以事服人、以理服人。笔者曾经撰写过一篇有关国有施工企业党建工作的政研文章, 调研对象是重庆建工集团第三建设有限责任公司第十五项目部, 这是一个唯一获得“重庆市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的建筑施工项目部, 承担过多个重庆市标志性建筑的施工建设。为写出该项目部党建工作的成功经验和做法, 笔者找到项目部成立时的党支部书记, 查阅了大量当时的工作总结、成果汇报、新闻报道、人物事迹等资料, 对这位书记作了长时间的采访, 还走访了多位当时在项目部的生产骨干、现走上领导岗位的同志, 以及不少当年参加重点工程建设的农民工, 掌握了诸多有说服力的材料, 最后完成了题为“让项目党建成为一把'利剑’”的文章, 该文先后在多家刊物发表, 并获得上级主管部门政研成果奖。
五是文章言辞要随和亲切, 说理要和风细雨, 切忌居高临下、板脸训人。政研文章的作者大多是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员, 要么是党委或总支书记, 或者是工会主席、团委书记, 要么是政治部、党办的部长和主任, 这些人在写作过程中很容易将任务布置、批评教育等工作方式方法带入其中, 文章很容易让人产生居高临下、行政命令式的感觉, 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很不舒服。即使文章有再好的理论观点、再行之有效的经验和做法, 也无法让人接受和采纳, 因为文章言辞太过严肃与硬而失去了生命力和感染力。
因此, 在写作政研文章时, 首先要放下身份与职务, 把读者当作朋友甚至家人, 与其交流沟通;其次要大量使用让人乐于接受的语言, 多用拉家常、讲故事、唠嗑等语言形式写作, 做到言辞随和亲切, 说理和风细雨;再次下结论或做定论时不要把话说得过满、过死或过高, 不要“一棒打死”, 没有一点回旋的余地, 因为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
笔者撰写的《让项目党建成为一把“利剑”》一文的结尾是这样写的:“建筑施工企业项目的党建工作, 其方式和方法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关键是要结合企业的特点、项目人员的自身状况, 找准工作中的关节点和突破点, 与时俱进, 创新思维、创新工作, 全体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就能得到充分发挥, 我们所遇到的一切艰难险阻都会迎刃而解, 项目党支部就会成为建筑市场上一支所向披靡的'利剑’。”
总之, 时代在发展, 人们的审美情趣、阅读习惯、信息获取方式等也在不断变化, 政研文章要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和功能, 就必须与时俱进, 不懈探索, 不断创新, 这样思想政治工作才能永葆强劲的动力和活力, 政研文章才会精彩纷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