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钩沉】张伯驹上海逛青楼,不惜得罪国民党抢出一妓,5年后此女享誉国际
1935年,一名男子来到上海处理事务,闲暇之余,他的好友告诉他在上海西藏路汕头路口的“青楼”里,有一奇女子。此女子生得秀气,谈吐不俗,不但会作画,还弹得一手好琵琶。这名男子本就是爱附庸风雅之人,听说有此佳人,便去见这名女子。
该男子来到“青楼”后终于见到了该女子。她将琵琶弹得甚好,男子仿佛被女子的美妙乐声带往仙境。一曲过后,帘子被掀开,男子终于看清了女子的面庞。只见这女子鹅蛋脸、细长眉,一双略带哀伤的眼睛十分迷人,她的一颦一笑不似一般风尘女子那样轻浮,举手投足之间尽是风韵。
这男子在那时就爱上了这名女子。
该男子正是被称为“民国四公子”之一的张伯驹。张伯驹7岁入私塾,9岁能写诗,曾获称“神童”。张伯驹在成年后进入袁世凯的骑兵科中受训,后来还任职于张作霖部下。但厌倦军队生活的张伯驹很快就退出军界,一头埋进家中收藏的古典文史中,他也常和文人雅士一起填词作诗,在遇到“青楼”中的那位女子后,他写的与爱情有关的词,便全是给她的了。
这名“青楼”女子名为潘素,她在进入“青楼”后被大家称为“潘妃”。潘素原是苏州望族潘世恩的后人,但其父亲潘智合在来到上海后整日沉迷于花红柳绿之中,将原本殷实的家败了个精光。好在潘素的母亲一直很疼爱女儿,她见已无法指望丈夫,便将全部精力都放在女儿身上。潘素7岁时,就开始学习绘画、赏析音乐和诗文,且她在这些方面也表现出了天赋。
但潘素的母亲在她13岁那年就早早去世,父亲又娶了一房媳妇。这个继母哪有耐心照顾年幼的潘素?她整日找借口责骂潘素,并一直寻找机会将潘素赶出潘家。
潘素15岁时,继母给她买了一把琵琶,并以潘素琵琶弹得好为由将她卖身青楼,其父亲得知后继母就称潘素已经长大,可以挣钱补贴家用了。潘素就这样开始了在青楼卖艺的不堪生活。
潘素虽愤恨于被卖青楼,但她在几年的练习中已经将弹琵琶一技练得炉火纯青,她也成为了闻名上海的“艺妓”。她接待的客人虽粗俗不堪,但潘素就像是盛开在淤泥之中的一株莲花,她平时少言寡语,只顾弹琴,倒也没染上这些客人的风尘之气。
在潘素20岁这年,她终于遇到了那个带她逃离这欢笑场所的男子。
张伯驹在台下看她看得着迷,潘素却醉心琵琶技艺,丝毫没有发现台下有名男子已对她心生仰慕。一曲过后,潘素起身微微颔首,向台下喝彩的众人行礼,然后转身离场。张伯驹怎能让这样一位女子“跑了”?他立刻跟了上去,并在台后与潘素聊了起来。
才子配佳人,说的便是张伯驹与潘素了。潘素也对这位温柔儒雅的男子心生爱慕。张伯驹向她承诺,自己会带她离开这里。
然而潘素此前也想过设法逃离,她的才情和美貌吸引了一位国民党军官。这名军官还和她签了婚约,但此后潘素久久未等到这名军官前来将她迎回家。看来,这名军官与潘素之间的情意多是浮于表面。但这名军官得知张伯驹和潘素相爱后,却妒火中烧,不准他二人再来往。
张伯驹家中的势力也不小,他怎会怕一个军官,于是便继续和潘素来往。国民党军官一气之下将潘素囚禁了起来,想让潘素做自己的“秘密情人”。
为了救自己的爱人,张伯驹赶忙找到在上海的军官朋友,连夜找到关押潘素的地方,将潘素救了出来。二人随后暂住在静安寺路上的别墅中,此处人员混杂,国民党军官一直未找到他们。
后来,张伯驹和潘素在抓捕他二人的风声过去后,去到了苏州,这里是潘素的故乡。他们也在这里宣誓成婚,度过了一段幸福的时光。
婚后,潘素发现丈夫不仅是一位收藏家、词人还是一位书画家。这让本就对书画极富天赋的潘素惊喜不已。她开始和丈夫学绘画。
张伯驹也大力支持着妻子的学业,他曾请过朱德甫、汪孟舒、陶心如等著名画家当潘素的老师。潘素也从中选定了自己以后将要从事的事业方向:成为一名山水画画家。
潘素知道,20岁前她没得选,20岁后,她要用自己的努力摆脱不堪的过往,做一个独立的女子。此后,张伯驹收藏的画作便成了潘素临摹的“样本”。她每日醉心于画作学习中,常常忘了时间。
张伯驹此前曾是个风流才子,他早已有三房妻妾,但自从遇到聪慧美丽的潘素后,他就收了心,从此目光只停留在现在的妻子潘素身上。
他们夫妻二人便常在房中学习作画,时而抚琴填词,成了一对令人羡慕的“神仙”夫妻。
1940年,潘素经过几年的刻苦研习后在青绿山水画上颇具成就。红学家周汝昌这样评价她的画作:
“下功力深厚,尤擅大幅巨制,稜稜凛凛,气势宏廓,而又富巨丽之景光,精致之法度,无一丝柔弱粗陋鄙俗气息。此在女流,尤称罕见。”
此后,他们的家也成了张大千、何香凝等书画领域的名家常去之处。张大千后来评价她的画为:
“神韵高古,直逼唐人”。
建国后,潘素还与著名国画画家何香凝合作,为抗美援朝战争作画后义卖,并将义卖所得全数捐给国家。
1952年,潘素与陈半丁、胡佩衡、吴镜汀等老画家共画一本画册,并将该画作赠与毛主席,庆贺毛主席的生日。1955年,潘素的《漓江春晴》在全国展出时被周恩来总理看到,周总理评价:
“此画颇有新气象”。
潘素的画作常在国内外展出,她的作品还曾作为礼物赠予外国首脑。谁能想到这个如此聪慧又有才情的女子,曾被卖“青楼”多年呢?
与此同时,张伯驹夫妇对字画的痴迷让他们更加心痛流落国外的那些文物,于是,张伯驹常常花费重金,只为买回流落于国外的著名画作。对于这个行为,他的家人们十分不理解,常骂他是“败家”,但潘素懂得他的用心,于是在此事上从不加阻拦,还帮着丈夫买回字画。
但想要将这些流落在外的字画买回谈何容易?著名画作《游春图》面世时,卖家曾出价240两黄金。为了收藏这幅画,张伯驹不得不卖掉豪宅,换来220两黄金。但余下的钱他怎么也凑不出了。
最后还是由当时尚未成名的潘素卖掉自己的首饰才凑足了20两黄金,他们最终合力收藏了《游春图》。
在抗日战争时期,潘素为了保护国宝级字画《平复帖》等不被日军抢去,她将字画一件件用纸包好,并缝于衣服的夹层里,以此躲过了日军的搜查。
潘素和张伯驹一边收藏字画,一边将字画捐给国家。他们不愿将这些国宝据为己有,在国家要奖励他们奖金时,他们也只是淡淡地拒绝了,最后只拿了一张奖状回家。
多年来,张伯驹对潘素的情意只增不减。每年夫人过生日,张伯驹都会作词赠与潘素。他还在给潘素的词文中写道:
“白首齐眉几上元,金吾不禁有晴天。年年长愿如今夜,明月随人一样圆。”
他二人的生活真是只羡鸳鸯不羡仙了。
1982年2月26日,与潘素相伴47年后,张伯驹因病逝世。
1992年4月16日,潘素逝世,享年77岁。
这对夫妻的绝美爱情,用张伯驹所写的《鹊桥仙》中的词文来形容再好不过了:
“百年夫妇百年恩,纵沧海,石填难数。两情一命永相怜,从未解,秦朝楚暮。”
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