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星新材(SZ002585)$ 之前的帖子说了一些公司核心竞争力和产品,从产业逻辑上还是对双星的研...
之前的帖子说了一些公司核心竞争力和产品,从产业逻辑上还是对双星的研究大框架做个闭环,分析一下公司主要产品面对的市场规模,从这些市场中公司能分到多少蛋糕。不过市场规模的分析只是一个宏观概念,只求模糊的正确和大框架概念,可以探讨。要求精确到个位的小朋友可以去统计局抬杠。
第一类光学膜市场,分为显示光学膜、光学离型膜市场规模
1. 显示相关基膜
根据中国市场调研在线数据,2020 年背光模组用 PET 基膜需求量约为 10 亿平,按最低端价格计算市场容量在60亿左右。显示模组中的偏光片用膜有TAC、PVA、PET 三种基膜,总需求量8亿平,其中PET是保护离型功能,约10亿市场。因此面板相关的光学膜市场,预计70亿市场。其中目前进口可替代空间约40-45亿市场。公司若占30%,则可实现12亿收入,约4亿元毛利。
2. 光学离型膜
光学级离型膜市场大致可分为MLCC应用和其他电子元器件(如电感\LTCC\PCB等)应用。其中MLCC终端市场容量为530亿元,对应90-100亿平米离型膜用量,对应了150多亿元离型膜市场规模,其上游离型基膜的市场规模约100-120亿,该类元器件以每年15-20%需求增速而驱动生产商大幅扩产。其他被动元器件的离型膜用量约为mlcc的一半,约为70多亿规模,基膜对应50亿。因此光学离型膜的规模为220亿,离型基膜为150亿。保守估计双星占20%离型基膜市场,获得30亿元市场,7-8亿毛利。
第二类车膜及窗膜市场规模
此类pet膜也属于光学膜的中低端范畴,虽然精度要求不如显示光学膜但由于有部分面向c端产品,因此毛利水平不低。窗膜市场已经较为成熟,且大部分节能玻璃和工建配套都是用了更高端的镀膜玻璃,因此商用窗贴膜多是用于后装市场一些差异化场景,10-20亿市场。
车膜是个快速成长的C端市场,分为车窗膜和车衣。车窗膜进入oem前端市场并不容易,也没想象的赚钱,从4s和养护平台进后装市场大约在15亿规模。车衣存在替代和成长性,由于改装上路规定放宽和年轻化消费需求,每年以20%增长,且国产快速渗透,国产车衣比龙膜和xpel等便宜将近三成,这块市场约30亿左右。车窗及车衣为45亿市场。
因此,窗膜及车膜市场55-65亿,公司预计能有15-20%渗透,获得约13亿左右市场,能有2.5亿毛利。
第三类是公司去年增长较快的光伏背板基膜市场
pvinfolink预计未来2年平均每年新增装机170GW,对应组件需求180GW,我们按照1GW匹配600万平米背板,可得对应了10亿平米背板。当然这当中有双玻组件的渗透,但双玻有天然缺陷(非常重安装成本高、PID漏电、不透气积水),预计双玻能渗透25%,剩下的50%是传统背板,25%是透明背板(未来与双玻方案竞争更有优势)。
按目前的平均价格1平米普通背板10元、透明背板20元,预计100亿背板市场规模。刨去背板企业毛利,并考虑PET基膜50%成本占比,背板PET基膜的市场容量约40亿。假设双星占30%,则可获得12亿市场空间,对应3-3.5亿毛利。
第四类可变信息材料
是一个高毛利的小市场,总体4-5万吨规模,7-8亿元市场。公司占50%,4亿元收入,1.6亿毛利。
第五类热缩膜、铝塑膜等其他功能膜
热缩膜等功能膜目前25-30万吨市场规模,但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随着电池续航里程需求增加,此类膜有潜在发展空间。估计约40-50亿市场,公司预计能占20%,约10亿元,2亿元毛利水平。
第六类普通用途薄膜
200万吨市场,200亿元规模,公司占10-15%,20-25亿元收入,2亿毛利。
总结一下
以上我们说的市场规模均是公司目前产品可以应对的市场,一些日韩顶级产品市场则不算在市场规模中,因为可能三五年之内都没法获得那种技术。从这个维度计算,公司产品能面对的市场规模为550多亿(其中高价值的功能膜市场为350亿),按相对保守的市占率计算,公司可获得市场规模为105亿元(其中高功能膜80亿元),可获得毛利区间在24亿元左右(功能膜毛利约22亿)。
从这一角度看,以公司目前的产品能力,未来2-3年的扩产计划,市场完全可以消化。吃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