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院内危重症患者转运,这一篇应该满足小伙伴了

一、基本概念

1危重症患者

在原有(或没有)基础病的前提下,由于某一或某些原因造成危及患者生命,器官功能短暂或较长期发生紧急病理生理障碍,需要进行紧急和持续有效的气道管理,呼吸、循环等生命支持手段的患者。

2院内转运

在同一医疗单位不同医疗区域之间的转运称为院内转运,安全转运是为了达到或完成更好的诊疗措施以期改善预后。

3分级转运

根据患者的病情特征及临床实践等情况,从患者的生命体征、意识状态、呼吸支持、循环支持、主要临床问题及转运时间六方面进行评估,确定转运的分级及所需配备的人员和装备,以实现资源优化、安全转运。
二、院内转运特点
1、病情危急、变化快,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见性;
2、病情危重,需要多种生命支持手段;
3、病情紧急,评估时间有限,需要在短时间内采取有效的救治措施;
4、转运工作繁杂且风险大,意外事件及并发症增多。
因此,必须制定适合急诊危重症患者自身特点的院内转运方案。首先对急诊院内转运的危重症患者充分评估病情,实施降阶梯预案,优化分级,实现最佳路径,并在转运过程中动态评估以充分保证患者转运安全。
三、危重患者分级转运原则

1降阶梯预案

关注患者转运过程中的主要临床问题,依据患者病情可能出现的最高风险,按相应分级进行转运人员和装备的准备,并选用充分有效的应对手段,以保证患者转运安全。

2充分评估

转运评估是转运过程中的重要举措,充分评估有利于:

(1)准确了解转运风险;

(2)确定可行转运方案;

(3)合理选择风险应对措施。院内转运评估包括患者、转运人员、仪器、药品及转运环境和时间,并告知转运风险;管理者应对所有转运人员进行岗前培训;医护人员要充分评估转运路途是否顺畅及转运所需时间。

3优化分级

急诊危重症患者转运数量和病情危重程度的不确定性,决定了急诊资源配置的难度及资源优化的重要性,而分级转运将动态环境下的急诊资源进行了快捷、优效的配置。依据患者生命体征、呼吸循环支持等内容进行综合分级(Ⅰ级、Ⅱ级、Ⅲ级),并依据分级标准配备相应转运人员及装备。

4最佳路径

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路径是在循证医学最佳证据的基础上,经多学科专业人员共同参与,实施过程中充分评估、实时监测、积极应对,而最终形成的标准化转运流程。
转运前,充分评估患者、有效沟通、按分级标准安排相应的人、材、物;
转运中,实时评估与监测,并做好应对突发事件的准备,为保证转运路径顺畅可以设置转运专梯及一卡通等设备;
转运后,医务人员再次评估患者的病情及医疗措施,并进行评价,确保医疗护理的连续性及持续质量改进。

5动态评估

急诊危重症患者病情危急、变化快,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见性,应将动态评估贯穿整个转运过程,将转运方案形成闭合回路,将'结果导向'转变为'过程导向',注重转运流程每个阶段的持续评估。急诊危重症患者在转运过程中由于短暂缺乏的治疗资源及外周环境的突然改变,其往往存在难以预知的病情变化和较大的转运风险。因此,在院内转运中转运人员要对转运流程进行多环节、多方面、无缝隙的动态评估,力求将转运风险降至最低。例如,转运前重新评估患者的病情,尤其在配置好转运装备后;转运中保证监测、治疗措施的连续性;转运后对转运过程和转运效果再次评估。
四、分级转运流程
标准化分级转运流程,是确保转运操作规范和有效的关键,可大幅降低转运风险,进一步优化急诊资源,同时也是检查和评价转运效果的标准。根据急诊危重症患者的特点和临床工作实际情况,制定了 ACCEPTANCE 标准化分级转运流程,包括:评估分级,沟通解释,充分准备,正常转运,应对 管 理 标 准 化, 总 结 评 价 。

1评估分级

评估分级由转运决策者(抢救室主班及以上医生)负责,从患者病情(包括生命体征、意识、呼吸支持、循环支持、主要临床问题五项)和预计转运时间进行评估,确定转运分级。分级标准按照转运风险由高到低分为Ⅰ、Ⅱ、Ⅲ级,按照所有评估项目对应的最高风险等级确定分级等级(例:患者生命体征Ⅱ级、呼吸支持情况Ⅰ级、意识情况为Ⅲ级则患者转运分级确定为Ⅰ级)。

2沟通解释

根据转运分级等级进行有效沟通。

(1)与患者家属沟通:告知转运风险,获取家属的知情同意及配合;

(2)与团队内部沟通:明确职责,相互配合;

(3)与接收部门沟通:详细告知患者病情及预计转运时间,做好相应准备工作。

3充分准备

包括转运人员、转运装备、患者及接收方的准备。
(1)转运人员准备:
一是按照转运分级人员配备标准要求选定相应的医护人员;二是做好转运人员分工,明确职责,根据急诊的特殊性,护士群体相对固定,熟悉工作流程以及应急方案,由转运护士来担当领队,负责转运过程中的协调管理工作。
(2)转运装备准备:
一是按照转运分级装备配备标准要求配备相应的仪器设备和药品;二是转运仪器设备调试并试运行,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3)患者准备:
出发前按照转运分级再次评估病情(主要包括生命体征、意识、呼吸及循环情况等),并检查各种管路及引流固定妥当,确保通畅,尽量在患者病情稳定的情况下转运。具体内容见下表详细内容:

1、责任护士应评估患者的焦虑及疼痛程度,适当应用镇静药物。

2、为防止患者发生气管插管移位,对于有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的患者,应检查人工气道的固定,必要时加固原有的固定以防运送过程中不慎将插管滑脱。对于脑外伤需转运的患者,转运前应尽量去除增加颅内压的因素。转运前吸净痰液,控制烦躁,转运中给予抬高床头、妥善约束等。

3、对于昏迷患者应确保气道通畅,备口咽通气管及人工呼吸皮囊,携带气管插管用物。

4、在转运前应确保患者的异常血气、化验已得到处理。如严重的酸中毒未能纠正,会影响到转运过程中的通气。

5、一些紧急情况如患者需气管插管,存在气胸等,应先处置后再转运。

6、失血患者应有两路以上静脉留置通路。如有配血,可先提取备用。

7、评估静脉用药,保证运送过程中有足够的备药。

8、检查静脉通路是否通畅,检查各连接处是否紧密。将有创测压通路置于显眼处,以显著标记标明血管活性药物。

9、尽量以整床转运,以避免多次搬动造成管道脱开等。

10、转运仪器需固定在转运床上。

11、转运前对原发疾病需有针对性地进行处理,必须控制其原发病发作并预防复发。如颅内高压患者需经适当处理使颅内压降至正常水平后方能转运;肠梗阻和机械通气的患者需要安置鼻胃管;转运时间较长或使用利尿剂的患者,转运前需要安置尿管等。

12、检查各引流管、胸管、胃管等固定情况,清空尿袋。

13、记录转运前生命体征,以与转运过程中的变化进行对照。

14、接收方准备。告知接收方患者的病情及生命体征、所用仪器设备、用药情况及到达时间等,使其做好充分接收患者的准备。

4正常转运

正常转运要确保患者安全及医护人员安全。
(1)为确保患者安全,医护人员必须各司其职,在转运过程中持续监测生命体征;患者在床单位间移动过程要注意各种管路连接的有效性,避免牵拉松脱;保证仪器正常工作;力求在最短时间完成转运工作。
(2)为确保医护人员安全,转运仪器须规范放置,防止被仪器砸伤;同时,在转运途中也要特别注意行人,避免不必要的意外事件。

5应对管理标准化

主要是转运过程对突发事件的应对与控制。
(1)患者病情加重,根据不同转运级别,按如下原则处理:转运分级为Ⅰ级的患者就地抢救;转运分级为Ⅱ级的患者进行初步处理后如病情平稳可继续转运,否则须尽快返回病室抢救;转运分级为Ⅲ级的患者须尽快返回病室处理。
(2)未能检查需要等待的患者,一般处理原则如下:
转运分级为Ⅰ级的患者允许等待时间不得超过 5 min;转运分级为Ⅱ级的患者允许等待时间不得超过 10 min;转运分级为Ⅲ级的患者允许等待时间不得超过 20 min。

6总结评价

转运完成后,对整体转运工作进行综合评价,为后续完善转运方案及患者治疗决策提供依据。再次评价患者转运的获益与风险,评估病情是否稳定,并对转运人员组成的合理性、计划措施的针对性和预见性、沟通的有效性进行评价。
五、转运途中观察及护理要点

1在转运过程中,护士应站在患者的头侧

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

2外伤及骨折的患者

应观察伤口包扎、敷料渗透情况。

3颅脑损伤昏迷的患者转运前

应尽量去除引发颅内压增高的因素;转运时应采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防止由于呕吐物导致病人误吸。

4转运过程中避免剧烈震荡

上下坡时保持头高足低位,注意观察患者的胸廓起伏、神志、面色、有无躁动、气管插管与呼吸机的连接管是否完好、各种引流管是否通畅,有无脱管、堵管的情况。

5 转运途中,如果生命体征出现异常

应立即报告医生,遵医嘱给予相关处理;如患者突发呼吸心跳骤停时,应立即就地抢救,同时呼叫附近医务人员协助,做好转运中的记录,记录内容包括:患者的各项监测指标数值、意识状态、检查或治疗期间情况及转运过程中发生意外的救治等。

来源:院前急救联盟

(0)

相关推荐